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7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土地法



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法律规制研究

任大鹏,彭    博


论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和土地产权相对分离——以成员土地资格权的收回或转让及继承为视角

杨遂全,耿敬杰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何以多元化保障?——基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视角

赵    谦, 刘鑫冉





土地管理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

陈美球,黄    唱,张    婷,等


土地约谈抑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刘    佳, 彭    佳


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的实证

鄂施璇,王兆林





土地经济



中国耕地价格的测度、格局及影响因素

戚    渊,李瑶瑶,朱道林,等


农地确权、农户投资与农户信贷——基于2019年“千人百村”调查的实证分析

蒋    妍,李怡忻,崔益邻


种植规模与细碎化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蔬菜种植中农药、化肥施用为例

李    昊,银敏华,马彦麟,等





土地利用



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机制:基于PSR框架的组态分析

陈丹玲,胡文伯,卢新海,等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顾观海,吴    彬,张文主,


稻虾共作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基于湖北潜江和荆州地块层面的调研

谭淑豪,王    硕,刘    青,等





综  述



中国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庆媛,陈鸿基,苏康传,等



文章摘要


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法律规制研究

作者:任大鹏,彭 博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非粮化”现象的形成逻辑,确立法律规制理念,提出完善相应法律制度的路径。研究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1)我国当前“非粮化”现象体现出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目标与种植主体经营权之间的矛盾;(2)当前耕地保护立法与中央政策中防止“非粮化”的要求不适配,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法律保障制度;(3)“非粮化”现象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可采用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理论予以治理,以实现市场系统与政府系统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结论:防止“非粮化”的法律制度构建应当以国家干预理论为核心,以赋权、限权、激励的设计思路为导向,最终实现兼顾保障农民收益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效果。


关键词:土地法治;非粮化;国家干预;自主经营权


论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和土地产权相对分离

——以成员土地资格权的收回或转让及继承为视角

作者:杨遂全1 ,耿敬杰1,2

单位:1.四川大学法学院

2.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从土地产权收回、转让和继承,探究集体成员身份与产权相对分离理论及制定面向未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社会保障在城乡一体,集体成员身份保障功能在弱化,让农民工带财产进城需产权和身份分离,新型利益冲突需立法调控。研究结论:新型身份和产权关系应以农为本,逐步分离产权和身份绝对的绑定关系;土地经营权人可成为新社员和有偿使用宅基地;因入公职而离社,个人的由家庭共享,全家离社的承包地收回,宅基地保留与否视住房保障;宅基地资格权可为市民继承和转让,避免为占地新建闲置房;有农技的可优先继承股份和承包地;全家出国的,收回其土地产权;退休或恢复国籍回乡,可有偿使用宅基地。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身份权;土地产权;相对分离


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何以多元化保障?

——基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视角

作者:赵 谦1,2,刘鑫冉1,2

单位:1.西南大学法学院

2.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的物质规范保障指引,尝试明晰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兜底性支持的不同功能定位,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入结构性配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资金统筹整合规范的载体保障功能实现,旨在提供相关资金来源、归集与投放事项的系统性保障方案;资金差异化配置规范的手段保障功能实现,旨在提供针对重点项目、领域的目标型手段指引,以及优化项目建设地域布局的优先型手段指引;以奖代补规范的激励保障功能实现,旨在为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结果竞争策略维度的理念、方法激励指引。研究结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条款作为一种资金规制工具的规范事项表达,兼具载体性、手段性与激励性。有必要基于其功能实现的类型化阐明,来为相应财政专项资金的规模化投入提供明确的指南性引领。


关键词:土地法学;资金统筹整合规范;资金差异化配置规范;以奖代补规范;评论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

者:陈美球,黄  唱,张  婷,郭细根,刘桃菊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系统推论。研究结果: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起点,构建有效的“三权分置”制度体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目标,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顺应人们对乡村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统筹好宅基地保障功能与资产功能的关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主线。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宅基地制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改革的敏感性,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聚焦于制度建设,并确保制度能得以落实;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三是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破解宅基地利用与管理中的难题;四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其行使所有权人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逻辑;改革路径;三权分置


土地约谈抑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吗?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作者:刘 佳, 彭 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土地约谈是否有效抑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研究方法:基于2004—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土地约谈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长短期影响效应。研究结果:(1)土地约谈对土地财政绝对规模没有影响,但对土地财政相对增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有效缓解土地财政不断扩张;(2)土地约谈政策效力仅能维持两年,难以起到长期持续的抑制作用;(3)土地约谈在中部地区和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具有显著约束作用,而对东西部地区及经济水平较高城市没有影响。研究结论:建议深化土地约谈制度,强化问责刚性约束;提升信息公开程度,搭建多渠道监管平台;实施差异化约谈,精准土地约谈效果。


关键词:土地约谈;土地财政;政策效果;双重差分法


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的实证

作者:鄂施璇,王兆林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基于成渝地区宅基地改革试点区调查数据,揭示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行为态度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盘活闲置宅基地与带动就业机会等利益的感知,是激发其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观规范→感知利益→农户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感知利益→农户行为、行为态度→感知利益→农户行为三条传导路径驱动下,政策宣传、邻里示范、制度法规、收益分配均能更好地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促使其感知利益而进行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研究结论:应健全宅基地发展权转移制度法规,构建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发挥邻里示范作用,增强农户与政府间的信息对称,进而提升农户对感知利益的有效权衡,促使农户宅基地发展权转移行为意向,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理论及政策启示。


关键词:宅基地发展权;宅基地发展权转移;农户行为意向;感知利益;宅基地改革试点区


中国耕地价格的测度、格局及影响因素

作者:戚渊,李瑶瑶1,朱道林1,2,张嘉庆1,刘立程1,江丽1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前耕地价格格局及影响因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顺利推进。研究方法:收益还原法与经济计量模型。研究发现:(1)中国县域耕地价格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且价格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显著;(2)县域层面,耕地质量条件是决定中国耕地价格的主导因素,经济环境对中国耕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次之,外部投入与增值预期对耕地价格影响较小;(3)耕地质量等别间,耕地质量对价格影响强度随耕地等别优化而逐级减弱,经济环境对价格作用强度则随质量等别优化为逐级增强。研究结论:耕地质量条件主导耕地价格水平,但经济环境对耕地价格具有溢价效应。未来,需要完善政策工具以保障耕地生产要素属性,防范农地过度资本化。


关键词:土地经济;耕地价格;区县单元;影响因素;空间杜宾模型


农地确权、农户投资与农户信贷

——基于2019年“千人百村”调查的实证分析

作者:蒋妍1,李怡忻2,崔益邻2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统计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框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供需的影响。研究方法: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从需求面看,农地确权对提升农户贷款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已完成确权村庄的农户贷款意愿比未完成的提升15.8%;(2)农地确权对农户贷款意愿的提升受农户投资需求的影响,农户投资需求越大,农地确权提升信贷需求的作用也越大;(3)从供给面看,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具有正向影响,持有证书的农户申请农业投资贷款成功的概率比未持证的提升12.7%;(4)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受金融可及性的影响,农地确权对金融可及性较差农户的信贷供给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进一步增进农户产权意识和金融知识,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推动农村信贷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进而巩固农地确权成效。


关键词:农地确权;农村信贷;农户投资;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种植规模与细碎化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

——以蔬菜种植中农药、化肥施用为例

作者:李  昊1,银敏华2,马彦麟2,康燕霞2,贾  琼2,齐广平2,汪精海2

单位: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2.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及耕地细碎化如何调节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期在“大国小农”的现实语境下为中国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与经验参考。研究方法:贝叶斯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斜率分析。研究结果:(1)种植规模扩大促进了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2)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小农户保护耕地质量;(3)种植规模扩大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促进作用,因耕地细碎化的存在而弱化。研究结论:合理推进农村土地互换、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在实现小农户进城与返乡“进可攻、退可守”的同时,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种植规模;耕地细碎化;小农户;贝叶斯统计


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影响机制:基于PSR框架的组态分析

作者:陈丹玲1,胡文伯1,2,卢新海3,李玉莹1

单位: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

3.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组态视角探究压力、状态和响应条件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NUCLE)影响的协同和替代效应,为推动城市空间有序治理和完善高质量发展格局下土地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PSR机理分析和fsQCA法。研究结果:(1)单个压力、状态和响应要素并不构成影响NUCLE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高水平NUCLE的实现是不同PSR条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土地错配、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2)压力、状态及响应条件“并发协同”,形成影响NUCLE的多样化组态,具体包括压力主导下多要素平衡型、压力和状态双重赋能型和压力—状态—响应互动型3种差异性模式。(3)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财政激励和城市化可以通过等效替代的方式影响NUCLE。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依据压力、状态和响应多重条件的联动匹配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调控和管理政策。


关键词: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扩张(NUCLE);组态影响;PSR机理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

作者:顾观海1,吴彬1,张文主1,陆汝成1,2,申文金3,4,梁高都1,庞彩萍1,黄继鲜1

单位:1.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

2.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陆地边境带作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十四五”期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背景,探索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和驱动机制,为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Kriging插值法,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开发强度重心由东向西,自南向北迁移。(2)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发展类型分布呈非均衡性,西北和北部边境地区整体上强度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东北边境地区的强度水平偏低,增速缓和;西南边境的发展类型较为多样。(3)沿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空间异质性由经济、行政、交通、对外和自然条件等驱动力共同影响,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向存在差异,其中地缘经济、交通建设和优惠政策指数等对边疆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沿边地区应统筹多要素协调发展,提升互联互通能力,推动外贸内需共存的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加强建设用地利用管控,以提高边境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中国陆地边境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驱动机理;空间回归模型


稻虾共作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基于湖北潜江和荆州地块层面的调研

作者:谭淑豪,王  硕,刘  青,胡  露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稻虾共作地块利用的合理性并探究影响合理性差异的关键因素,以评估其快速发展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研究方法:以Barlowe土地利用决策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制度可接受性三重框架为指导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湖北省潜江和荆州485个稻虾共作地块转用及利用的合理性及导致其差异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1)样本地块的合理性平均为0.4232,其中52.4%的地块合理性不足平均值;(2)稻虾共作地块的自然生态适宜性表现最好,技术经济可行性次之,制度可接受性表现不佳;(3)导致地块合理性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势和灌排条件等自然生态适宜性,亩均水稻产量等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补贴和虾沟面积占比等制度因素。研究结论:现有稻虾共作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应以三重框架为指导,充分考虑影响农户地块转用和利用合理性差异的关键自然、经济和制度因素。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土地利用合理性;稻虾共作;地块;农户行为


中国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杨庆媛1,陈鸿基,苏康传2,毕国华1,周璐璐1

单位: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宅基地资产化研究热点及进展,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研究结果:(1)宅基地资产化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其研究历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2004~2010年)、问题聚焦阶段(2011—2017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18—2021年)。在政策导向作用下,三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各异;(2)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容集中在宅基地资产化内涵、宅基地功能价值、资产化模式、驱动机理与障碍因素、资产化对策与路径等方面,研究呈现出逐渐丰富多元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内涵阐释—价值测算—模式比较—驱动机理—障碍识别—实践路径”的研究脉络和主题。(3)当前研究关于宅基地资产化的概念认知体系、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较为薄弱,亟待深化和拓展。研究结论: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内容密切关注和服务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和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研究成果对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未来研究需加强宅基地资产化内涵的辨识和理论研究,形成统一的概念认知体系;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地域宅基地功能价值测算体系,系统分析农村宅基地资产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宅基地资产化;宅基地价值;乡村振兴;资产化模式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