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8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土地科学



近十年土地科学领域研究方向、热点与展望——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选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的分析
严金明,蒲金芳,夏方舟




土地法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入法路径与规则完善——兼论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协调

佟    彤,雷国平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的法律分析——以信托为视角

李兴宇,吴昭军,张    倩





土地管理



大食物观视阈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宋    敏,张安录


确权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了吗——来自川豫皖三省的微观调查

高    原,高晨曦,赵    凯


耕地“非粮化”演化机制与治理策略——基于刺激—反应模型的案例研究

杜国明,范晓雨,于凤荣





土地经济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实证分析
钟苏娟,黄贤金


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与生产技术效率——来自山东省小麦种植户的证据

李    琪


农地流转履约环境对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研究
崔美龄,郭    阳,徐志刚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与作用机制

彭山桂,王    健,张    苗,等


环保考核、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卢新海,陶向前,匡    兵,等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斯亮,陈    欣


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申    杨,龚    健,李晓丹,等





书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基于农户视角的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宅基地退出模式研究》书评
张凤荣


文章摘要

近十年土地科学领域研究方向、热点与展望

——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选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的分析

作者:严金明,蒲金芳,夏方舟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近十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选题指南和立项项目,剖析土地科学领域研究方向、立项格局、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1)近十年土地科学领域选题有463项,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选题总量的2.16%,其研究方向可划分为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济市场、产权权益、调查评价、空间规划和修复保护等七个方向;(2)近十年土地科学领域立项项目有1350项,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总数的2.66%,选题平均立项数目(2.92)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平均水平(2.38);立项学科侧重应用经济(34.75%)、管理学(17.92%)、法学(13.44%)和理论经济(11.87%);研究方向侧重制度政策(22.59%)和经济市场类(22.67%),研究热点聚焦在土地法制、三权分置、土地流转、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等。(3)展望未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土地科学领域将持续秉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解决现实难题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立足国际前沿参与全球治理等相关研究。研究结论:近十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演进逻辑与国家重大战略密切相关,研究对象不断细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创新,未来应该会着力突出土地科学领域的现实回应性、交叉融合性、学科独特性、制度创新性和全球引领性。


关键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土地科学;研究方向;研究热点;研究展望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入法路径与规则完善

——兼论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协调

作者:佟  彤,雷国平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廓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在国家所有权维度承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与空间治理功能,确定其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协调路径,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提供前端制度保障。研究方法:文本分析、规范解释、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不动产登记立法改革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归入可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类型,窄化了自然资源登记应有的功能定位,导致两种登记在立法分工、登记对象、登记事项等方面的矛盾和杂糅;(2)自然资源登记在明晰权属之外,因承接生态保护的全新治理目标,应定位于空间维度的整体登记。研究结论:有必要构建“前置且衔接”的立法路径,厘清自然资源登记与不动产登记的立法分工;增设“整体保护”原则以服务生态优先的自然资源权利配置要求;建立“自然生态空间+自然资源要素”复合式登记模式,以兼顾保护性和权属性的双重登记目标;明确所有权管理事项的登记效力,以契合国家所有权行使的特殊要求。


关键词: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不动产登记;自然生态空间登记;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委托代理的法律分析

——以信托为视角

作者:李兴宇1,吴昭军2,张倩2

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应定性为何种法律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委托代理机制的政策意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监管权分开,是对所有权的委托代理,而非行政权的委托代理。国家所有权属于民事权利,应遵循私法逻辑构建“委托代理”的法律制度。研究结论:民法中的委托与代理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在制度设计中,不宜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定性为民事委托或代理,而应引入信托理论,构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三方主体结构,厘清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明确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必须以公众受益为目的,形成制约机制。


关键词: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委托代理;信托

大食物观视阈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宋  敏1,张安录2

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大食物观视阈下耕地利用转型的现实挑战、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为探寻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系统推论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当前亟需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相匹配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大食物观视阈下的食物需求、食物安全目标、耕地利用目标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存在逻辑关联;面向大食物观,提出了包括基于人口—资源—食物协调的布局机制、刚性管制与弹性调控复合分区机制、基于管控强度差异的耕地发展权补偿机制、基于经营主体分类引导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基于耕作行为激励的可持续集约利用机制在内的耕地利用转型路径体系。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是我国新发展阶段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引领,推进耕地利用转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关键支撑,探索并实施多路径协同的耕地利用转型策略是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并服务于国家食物安全重大战略的应时之举。


关键词:耕地利用;耕地利用转型;大食物观;理论逻辑;转型路径


确权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了吗

——来自川豫皖三省的微观调查

作者:高  原, 高晨曦,赵  凯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确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并探究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落实宅基地确权政策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有序Probit、逐步回归以及基于Bootstrap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检验方法。研究结果:(1)确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在考虑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显著。(2)禀赋效应在确权抑制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资本能够削弱禀赋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4)对于户主年龄较大的农户家庭和宅基地距离县区更近的农户而言,确权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负向影响作用更大。研究结论:细化确权颁证工作内容,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农户正确认识确权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重视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在宅基地退出中的补充作用,因地因人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分类保障农户差异性权益需求,充分激发宅基地确权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确权颁证;禀赋效应;社会资本;宅基地退出


耕地“非粮化”演化机制与治理策略

——基于刺激—反应模型的案例研究

作者:杜国明1,范晓雨1,于凤荣2

单位:1.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2.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耕地“非粮化”演变阶段特征,探究耕地“非粮化”演化过程中环境与农户主体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方法: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1)基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型构建的耕地利用系统演化历程特征与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十分契合;(2)在宏观实践演绎中,不同类型农户主体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最终推动耕地“非粮化”演化经历了自组织萌芽—自适应发展—他组织优化三个阶段;(3)从微观主体反应来看, 不同主体的“非粮化”行为趋向存在差异。家庭劳动力约束与资本约束较弱的农户主体对于外部环境反应更加明显,反之则反应较弱。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系统具有情景依赖特征,可以从系统自组织、系统他组织、系统要素协同三方面构建耕地“非粮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刺激-反应模型;系统;环境;农户主体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实证分析

作者:钟苏娟,黄贤金

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15—2020年浙江德清与广东南海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交易数据,实证分析产权的市场分割效应,定量测度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方法:OLS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倾向得分匹配与相对价格法。研究结果:(1)产权的市场分割效应显著且存在地区差异,集体产权在南海正向影响建设用地价格,而在德清反之;(2)地区间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进程不一,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育更为成熟的南海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为1.707,相较于德清的0.880领先;(3)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也存在分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异地调整入市为特色的德清相较于政府整备入市的南海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内部差异更小。研究结论:产权依旧是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制度性壁垒,不同地区及其内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分异明显。未来在深入推进土地权利权能平等,改善集体建设用地区位劣势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倾向得分匹配;相对价格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土地托管、规模经营与生产技术效率

——来自山东省小麦种植户的证据

作者:  琪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山东省小麦种植户调查数据,以田间管理环节为例,探究土地托管通过规模经营对技术效率产生的影响,为更好地发挥出土地托管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得分倾向匹配模型与IV-Tobit模型等。研究结果:(1)土地托管通过形成适度服务规模对技术效率产生影响:田间管理托管服务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呈现 “倒U型”关系,当服务规模在2~13.33 hm2之间时,相比于农户自主经营具有提升技术效率的优势;使技术效率最大化的田间管理服务适度规模为7.5 hm2;托管中采纳绿色高效技术能够整体向上提升技术效率水平。(2)土地托管也会通过与农户土地规模相作用对技术效率产生影响:通过适度服务规模对技术效率的直接提升效用偏向于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通过土地流入对技术效率的间接提升效用在较小规模农户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1)发展土地托管应强调服务主体的适度服务规模,着力推进土地连片化;(2)运用绿色高效技术和机械有助于提升服务主体田间托管作业质量;(3)注重适度服务规模与适度土地规模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的过程中也要满足小农户土地流转的需求。


关键词: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得分倾向匹配模型;土地规模;服务规模;技术效率;田间管理


农地流转履约环境对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崔美龄1,郭 阳2,徐志刚3

单位:1.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2.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3.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4省的村庄层面与农户层面调查数据,探讨农地流转、履约环境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固定效应模型、二元选择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良好的履约环境能够强化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地规模经营的促进作用。(2)履约环境更优的村庄农地规模户减小或退出经营的概率显著更低,且规模户经营农地面积减少比例也更小。研究结论:良好的履约环境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和保障其稳定性的重要条件。构建与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乡村治理中的法制教育与宣传,规范要素市场交易行为以形成良好履约环境,对于保障农民农地权益和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地规模经营;经营稳定性;履约环境;合约执行率与纠纷解决率


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与作用机制

作者:彭山桂1,王  健2,张  苗1,郭正宁1

单位: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资源空间错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指出缓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研究方法:面板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显著存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的损失效应明显大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2)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都显著成立。(3)对于全部城市,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相当,规模效应相对次要;对于土地供给相对过剩城市,结构效应更为重要;对于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城市,技术效应更为重要。研究结论:减缓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程度,并分别针对性地避免制造业低端锁定效应、创新能力削弱效应在中西部、东部城市的负面作用,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作用机制


环保考核、政府环境注意力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作者:卢新海1,2,3,陶向前1,匡  兵2,3,唐一峰4,王梦成5

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华中师范大学自然资源治理研究院

4.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5.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利用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9年的相关数据,从晋升考核视角出发,揭示环保考核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Tobit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环保考核能提高区域内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环保考核通过加强政府环境注意力提高了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环保考核政策均能提高区域内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应从激励、惩罚、促进竞争三个方面着手,在充分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前提下完善环保考核政策,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提高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关键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环保考核;政府环境注意力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王斯亮,陈  欣

单位: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拓展对入市改革效应的认知视野,为凝聚改革共识和完善改革举措提供学理支撑。研究方法:基于2006—2020年333个县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提升作用,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区域、规模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城市间异质性,在位于中东部地区、规模大的和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研究结论: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基于全局思维科学系统地预判和评估入市的影响,把握改革在土地利用维度产生的红利由城乡共享的契机,有效发挥农地入市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互补和竞争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土地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双重差分法


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作者:申  杨1,龚  健2,3,李晓丹1,王卫雯4,陶  荣5

单位:1.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3.自然资源部法律评价重点实验室

4.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5.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并揭示其空间要素驱动机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研究方法:变化轨迹法、景观格局指数、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1980—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耕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不同时间段耕地减少去向基本保持一致,以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2)1980—2000年,耕地转出过程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剧烈,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呈现集中占用;2000—2020年,耕地转出与转入在空间上表现都较为剧烈,耕地转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占用,耕地破碎化现象加剧。(3)建设占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分别是生态占用、政策规划保护力、社会经济影响度,各因素对耕地转换的敏感性分别是12.49%、4.91%、3.11%、1.19%。研究结论:需要多措并举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促使耕地空间布局集中化、规模化和有序化。


关键词: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贝叶斯网络;武汉城市圈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