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鹤颖|躺平 :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探索与争鸣杂志 Author 吕鹤颖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密涅瓦Minerva”。“密涅瓦”品牌书系着重于对人的本质及人生存世界的反思,提倡一种激情与理性交融,哲学与人文并重的阅读旨趣。联系邮箱:minerva2019@sina.com



躺平 :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
文 / 吕鹤颖(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本文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在进入数字科技时代之后,社会文化与人的日常生活在整体上都被干脆利落地捆绑上了加速的列车,使得当下的青年文化发展出一种围绕加速度展开的特征。各种时新的概念纷至沓来,还没搞明白意思就陈旧了,时兴的衣服还没穿两次就过时了,在被越来越快的更替速度压缩了的时间周期里,青年人用倍速看完一部电影,用十几分钟学完一套课程,用21天变成各种“斜杠高手”。这些时间加速的经验和现象,无不说明快速地部署和分配日常生活乃至人生的时间,正是当下青年人自我治理所遵循的时间理性,而加速的时间认知模式正在加速地成为青年代际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运行机制。

然而,社会中一直有一股例外的、减速的文化潮流在青年代际中蔓延。从“小确丧”到佛系,到蹲族,再到“躺平”,新媒介中青年代际整体面相的另一维正在变得乏力、消极。当下一些青年直接摆出“不合作”的情绪与姿势,所谓的智者运动——“躺平”便应运而生。
针对“躺平”展开的论争仍在继续,持理解、同情态度者认可躺平所包含的积极性,认为这是青年代际理性地看待甚至排斥消费主义驱动下单一的成功学所灌输的价值观念的表现;批评者则认为,年轻人不应该在经历一些挫折后选择随波逐流,放弃自我奋斗和上进,低欲望的躺平与专注自我的奋斗并不矛盾。青年人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在奋斗中感受幸福。比较两种声音,整体上看,否定者倾向于以道德进步主义为宗旨,将“躺平”视作违背了青年代际的社会角色期待,讨论的是伦理问题;而赞同者倾向于将躺平归纳为青年人在面对社会期待时的自我治理问题,它既呈现了青年个体以成功为导向的生命时间单位与社会结构需要不同步导致的身—心关系失调,也表达了青年人对社会期待的其他可能路径的想象。
事实上,对躺平的赞同或否定,关涉的基本问题是青年人应该如何生活。这几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只是当青年代际生命中的每个时间单位的治理与行动都要收益最大化,且除此之外再无他途时,加速度状态下的经济逻辑便被引入人的发展中。躺平就是青年代际在此境况中的一种症候式情绪,只是其爆发在个体治理与加速逻辑碰撞之时,平添了新的特征。
 一 
加速是德国理论家哈特穆特·罗萨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罗萨描述了现代化经验中技术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三种不同的范畴,认为“社会生活的空间和时间的知觉与组织”完全被改变,能够指导人的行为的经验、期待与远景的可信度在快速地失效,作为特定时间段落的当下持续萎缩,每个时间单位里的行为事件和体验事件都增多了,提高行为的密度成为一种必须,也就是要在更少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这既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投入,又是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消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世界时间的无限性之间的差异的策略。

哈特穆特·罗萨
时间倍速的体验,期许的是加倍的功绩与更多的可能性。罗萨认为这种期许相信加速是我们面对有死的生命时的策略,是“现代加速的幸福应许”,在技术加速催发的封闭的、自我驱动的现代加速循环系统中,时间的规范变成了社会中最具有支配性的规范。在这样的规范之下,无人可逃,也无处可逃,即使主体有实现另一种行动的可能性,也“不是‘真的’想这么做或赞同这种做法”,“我们的肉身和精神,不得不随着高速运转的社会节奏来运动,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旋律,没有了自己的节奏,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社会加速运动的机器一起运转”,青年代际也概莫能外,加速自然而然地内化为青年人自我驱动的发条。

 二 
躺平现象显然有悖于罗萨所描述的现代社会支配性的时间规范。回到躺平最基础、最直观的意义,这种背离体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躺平”只是对身体横倒姿态的描绘。躺平的身体是加速社会中忽然停滞与静止的身体,它似乎以身体化的姿态宣告了对社会化的拒绝。
如前面所谈到的,批评者对躺平现象的伦理批判所持的准则,是青年人的幸福要靠奋斗获得。只有遵从社会需求的生活才是有用的,才有意义。这正是加速社会的行动准则。青年们合乎加速社会之伦理目的的身体,实际上是被时代和社会征用的功能性身体,在加速的社会中,其价值和行为规范都与倍速的时间模式同构。而躺平的身体却具象化地呈现了身体的自在感觉,只是这种身体感觉在加速的时间规范中位置尴尬,是加速社会的失调或例外状态。
事实上,身体作为行为的容器和施为的场所,“并非仅仅指向物质肉身,而是也指向一种生活的微观感性资源的支配”,什么样的身体行为是恰当的,什么样的身体经验是可欲的,通常由身体主体在共同体中的角色身份而定。身体本身的感性分配也根据角色身份划定身体“各个部分和位置的界限……确定了……哪些部分得到共享,哪些部分遭到排斥”。在加速社会的伦理视域中,似乎只有持续奋斗的身体才是青年人如其所是的身体感性状态,而躺平的感性身体在等级上居于其下。加速的时间巧妙地通过身体感觉的高下之分,对青年人的生命时间进行分配与治理。
因此,青年代际躺平的感性身体,象征的是加速运转的时间结构在这个片刻的一次断裂:一方面,青年人通过躺平使得时间规范下不平等的身体感性结构被呈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身体自在感觉的强调,青年人短暂地挣脱了时间规范中“正确的”身体部署,体验到了身体感性秩序颠倒的种种快乐,享受到对自身存在的控制权。
 三 
在加速社会中,具有支配性的时间规范表现为“一种赤裸裸的事实、一种无法辩驳的自然法则,时间规范单纯地‘就是在那儿’,由个体自己决定要不要去遵循它”。时间悄无声息地满足了加速社会的治理需求,成为一种毫不引人注意的意识形态,让人觉得时间是个人的事情。这些时间规范使得青年代际总是体验着在一天结束之时,因为没有完成要做的事情而觉得自己有罪的情绪。
不能满足社会期待的罪责感和羞耻感,成为加速社会中青年代际的情绪体验。如果社会的加速发展具有一个相对可以预期的方向,而且个体可以依据这个方向规划自己的时间部署,那么,自我从过去、当下走向将来,与线性时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青年人将来的身份位置大体可以通过与当下的关系来确立,个体今天的时间分配、生活节奏和身体处置等,都能对应相对可靠的未来的允诺。但如果在时间加速度的同时,个体无法把握未来的愿景,那么,青年在时间加速度的冲击下时间感觉就会陷于混乱,将来的奖励变得无法预料。未来的不可预测使得青年人反复体验到对生命的控制感的丧失,只能从整体的生命时间规划转向“事件导向的时间实践”——更准确地说,是被一地鸡毛的琐事搞得精疲力竭,反复地重新起草日常的时间规划,对自我的“身份定位顺序”进行排列,却不知道这样重新排列的意义何在。
所以,当青年代际身处加速社会之中,又被加速的时间逻辑在内部侵扰和吞噬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忙碌本身,而是不知道忙碌的意义(类似无头苍蝇的感觉)。面对加速,青年代际的自我似乎是多元化的,本质上却是分裂的,呈现出集锦式人格的特征,不断地从能得到的任何资源里借来诸种碎片化的身份,并且不断地建构自己“对于所给定的情境来说是有用的或者是令人满意的”自我形象。
这样,失去方向感的加速业已成为“有罪的”青年主体的“创伤性遭遇”,而躺平似乎也就喻示着主体对这种创伤性境遇的一种拒绝和挣扎姿态。这个主体是分裂的,是“从自身死亡中幸存下来的受害者:所有不同形式的创伤经历,无论其性质如何(它们可以是社会、自然、生物和象征意义上的),它们都导致相同的结果:亦即那个从自身象征性身份的死亡(消除)中幸存的新主体”。然而,这个所谓的后创伤主体并不启新,在与符合社会需求的旧身份告别的同时,却将自己建构为具有新自主性的主体,无法通过那些不同于加速社会叙述规则的方式重新界定自身,而只能被“还原为一个不具实体的空洞主体性形式”。小确丧、佛系、葛优躺、躺平等青年文化减速潮流所重复的,“恰恰是抹去了所有实质性内容的姿态本身”,在我们想要从中看见诸多意义的地方,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躺平的青年们退回到与世界无关的身体感性,也隔断了与世界的交流,仅余私人领域中空洞的身体姿态。更为消极地说,躺平的青年们以看似机智俏皮的躺平仪式化地赋予了不参与以优越感,同时却将现代加速社会复杂的诸多问题悬置起来,或者背对着它,并将诸种协商的可能性直接转化为这种简单的拒绝与对立,以看似理性实则非理性的姿态拒绝了理性对话的可能性,错失了与加速社会的规则进行协商并发现新可能性的机会。就此而言,刻意减速的躺平所表征的对身体感性的新部署方式的回应,恰恰是对时间加速度的被动、无奈的反映,但其并不能为青年代际提供有效的对抗时间加速的思路。
当然,加速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具有均匀化和同步性,躺平青年只是部分青年人的自我摹写,社会中更多的是“勇敢牛牛不怕困难”所引发的破圈与共鸣。我们关注躺平这种减速现象,或许就是在关心青年代际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在大地上的生活,如何在无法逆转的历史洪流中为个体的生命找到一处可以栖身而暇的居所”。

点击下方书影即可购买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德] 哈特穆特·罗萨  著
郑作彧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
 

往期回顾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是一种研究方法!
书摘 | 《社会理论二十讲》: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
密涅瓦2022年新书预告丨书,带来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被遗忘的理性精神——阿多诺《本真性的行话》线上研讨会
汪民安丨论福柯的“人之死”(下)
汪民安丨论福柯的“人之死”(上)
张汝伦 | 永远的阿伦特
郑作彧丨工业时代中的人类危机(下)
郑作彧丨工业时代中的人类危机(上)
德勒兹丨哲学的目标不在于解决疑问,而是要超越疑问
未来哲学的六个问题域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密涅瓦Minerv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