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睹为快|《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三期预览

TUIIR 国关新青年 2021-01-20


《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三期预览

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科学》(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8年第三期(总第11期)现提供摘要预览。


CONTENTS

主编寄语:学术人才是靠自己成长起来的

作者简介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内容提要

由于认为学术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问题。关于“学术人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这个假定,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1)学术人才源于自我成长还是源于别人培养? (2)学术人才成长得益于学术环境还是人为的培养? (3)什么样的环境能造就出高水平的国际关系学术人才?



东亚海洋争端与海洋秩序的演变

作者简介

齐皓,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

东亚海洋争端; 海洋秩序;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行为准则

内容提要

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类公域,海洋秩序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程度差别,因此海洋秩序存在与否及其水平取决于国家行为体在海上通行、划定海洋边界和处理相关海洋争端上所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本文以东亚海洋争端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海洋秩序为研究对象,发现东亚海洋秩序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有关海洋争端解决和海洋行为的秩序。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国际法规范和具体规则在缓解争端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争端国家长期不存在或只存在有限的共同准则,但东亚海洋秩序却长期维持。二是美国主导的东亚海洋秩序。随着中国海洋力量的不断增强,中美对海洋行为准则的分歧在地理范围和内容范畴上都大幅扩展,美国对东亚海洋争端和中国行为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东亚海洋争端实际上转变为中美之间的海洋秩序之争。


水与地区秩序变化: 内在推动与多重影响

作者简介

李志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

水; 地区秩序; 地区治理; 地区规范

内容提要

水对于地区秩序的变化具备潜在的影响力。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资源,水不仅可以影响一国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而且可以影响地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就不同地区而言,水对于地区秩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本文通过针对性案例展开论证,展示了水可以引发一国社会秩序的动摇和地区原有秩序的变革,进而推动传统权力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影响地区认同和行为规范的建构,由此促进地区一体化的发展。通过研究水与地区秩序变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大国地位优势,从观念、利益和能力三个维度,提升构建地区秩序的能力,增强主导地区水域事务的主动性。

 


新古典现实主义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作者简介

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学院政治学教授

关键词

中美关系 ;民族主义; 新古典现实主义; 外交政策

内容提要

中国近来表现出的自信和美国突如其来的内顾倾向是第二意象和第三意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二意象的关键性变量是民族主义,它将与权力轨迹(第三意象变量)一同定义未来几年中美关系的走向。在民族主义与权力轨迹的相互作用下,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表现出的外交政策取向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信奉开放的、外向的拓展型外交政策,而后者则会采取一种内顾的、内向的收缩型外交政策。在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中复兴的民族主义,是完全可以与未来以和平、和谐为特征的国际关系相容的。很明显,两国的民族主义并没有产生内在的利益冲突:当前中国希望收获更大的全球影响力,而美国则希望减少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计,世界将会以“软着陆”的方式完成从单极向两极的转变。


美国盟国管控机制与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

作者简介

聂文娟,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关键词

美国; 盟国管控; 菲律宾; 权力关系结构

内容提要

美国在全球拥有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盟友网络。通过有效的盟国管控机制,美国基本保障了盟国政策与美国战略的一致性。但近年来,多个美国盟国的对华政策偏离了美国战略,美国盟国管控机制失灵现象引起学界关注。美国盟国管控机制为何会失灵以及如何失灵? 现有美国盟国管控机制的研究集中于以美国为中心,但盟国的能动性被弱化。本文研究结合美国盟国国内政治权力关系,以菲律宾为案例指出,美国盟国管控机制的本质特征是弱势总统权力关系结构,而菲律宾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将对这种弱势总统权力关系结构形成重大挑战。这一假设解释了美国为何成功约束了21世纪初期阿罗约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却难以有效约束杜特尔特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


“特朗普冲击”与2016年美国大选:
基于民调的回溯性分析

作者简介

莫盛凯,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关键词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特朗普; 希拉里; 民意调查; 美国政治

内容提要

以反建制言论迅速崛起并取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资格的政治“素人”特朗普,出乎意料地以较大优势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被称为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特朗普冲击”。主流学界在震惊之余展开的许多反思性研究跳过了技术分析环节,而直接上升到了对民粹主义、美国选举—政治制度乃至世界秩序的讨论。本文致力于通过对大选结果及伴随其过程的民调数据的系统性回溯分析填补这一技术空白,为相关研究夯实基础。研究发现,备受打击的大选民调并没有严重失焦,民调出错的地方集中在“铁锈带”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宾夕法尼亚3个州。特朗普的胜利是在美国特殊的选举人团制度下凭借3个州分别不及百分之一的微弱优势造就的。在对多种解释“特朗普冲击”的归因进行合并后,本文集中考察了4种主要的竞争性解释,即“铁锈带”蓝领工人的关键作用、白人选民的关键作用、选举资格政策突变以及时任联邦调查局长选前一周重启希拉里“邮件门”调查的影响,发现四种解释均能得到数据支持,且相互间并非简单互斥关系,大选结果更可能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朗普胜选的原因虽然深刻,但未必必然。

国际关系预测:东南亚国家对中美的外交政策趋于分化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傅聪聪

内容提要

2017年12月,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明确定义为首要战略竞争者之后,中美两极格局对东南亚国家的对外政策影响更加明显。2018年7月30日,在谈及“美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经济前景的构想”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强调,位于印太地区中心的东盟在印太愿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使得中美战略竞争更加剧烈,许多东南亚国家根据这种形势变化调整政策,以保持在中美之间的平衡关系。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延伸阅读 

阎学通|学术人才是靠自己成长起来的

简讯 |CJIP2018年第四期正式上线

学术速递 | CJIP精选读本:激辩中美战略竞争

会议预告 | 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