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运动科学角度,看浙江卫视《追跑吧》的运动风险|GymSquare

GymSquare编辑部 精练GymSquare 2020-10-10

从运动科学角度,看浙江卫视《追我吧》的运动风险。



作者/启立、晟杰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高以翔的事件令人扼腕,矛头直指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组。根据官方公告,高以翔为心源性猝死,拍摄现场的抢救措施和赛制安排,因此成为被质疑的两大重点。


而两大质疑的根本原因,是《追我吧》的节目形式,本质已经不单是一个综艺节目,更是一个户外障碍赛。以综艺节目的人员安全问题,来讨论户外赛事的风险管理,显然远远不够


《追我吧》节目发生的高以翔事件,问题出在户外障碍赛的风险管理,甚至从细致的赛制安排来说,是一个运动科学问题


 赛道设计 来源:《追我吧》


什么是户外运动风险?比如从安全角度来说,户外运动过程中队员受由人、装备以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不能承受风险的伤害;从概率角度来说,户外运动发生受伤损失的可能性等

而从不同对象来说,户外运动风险分为环境风险、人为风险和混合风险三大类。

以《追我吧》的节目形式来说,参赛者下雨环境、在夜间录制等的运动环境,是一个问题。从赛制的设置,考虑到不同运动项目,对体适能的要求,是一个运动科学问题。

而到队员猝死后的抢救等的医疗保障问题,是整个户外赛事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医疗保障问题


首先,节目录制的形式中,「突破体能极限」的定位,以及周遭「热血激励」的氛围,却让艺人无法意识到在突破体能极限的同时,也突破了生理承受极限。

 

在「你追我逃」的设定中,设有「追逐者」这一角色,但是,节目中的「追逐者」从健体冠军,到铁人三项专业选手,近乎都拥有基础体能,甚者专项体能训练加持。


而体能绝对优势下的穷追猛赶,以及场内场外一次次的加油呼唤,或许是让艺人「突破极限」的原因。


 「追逐者」 来源:《追我吧》


这就像行为变化原则中,操作性条件反射,能够强化运动行为持续发生,相反,抗阻训练、耐力训练中常用的RPE「自觉疲劳程度」方法,也能避免过激运动的发生。

 

除此以外,过度劳累,让艺人无法保证「攀爬、抓吊、冲刺」后所需的运动恢复。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从11月26日8时30分开始高以翔录制《追我吧》,一直持续到次日1时45分,工作时长近17个小时,艺人陈伟霆在近期采访中称,「每次收工回酒店都是凌晨6、7点」,红星新闻透露,「艺人拒绝超时录制,会遭恶意剪辑」。


与被广泛关注的夜间工作相比,需要睡眠、摄入热量等运动恢复,或许是事故发生的关键。


 红星新闻


其次,节目组的在医疗方面的缺失,是未能挽回生命的原因,看起来,工作强度饱和、无法保证运动恢复可能是艺人们无法坚持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追我吧》活动录制晕厥送医急救,并最后被判定为心源性心脏病猝死的高以翔,却有着运动训练年限。根据网易娱乐报道,高以翔热爱篮球、划船等户外运动,而早期也是通过平面模特的身份出道。

 

因此,从死因上看,未能评估心血管功能、及时救治或许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虽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曾经刊登研究并没有发现运动强度,于运动猝死的必然关联性,但事实证明高强度运动,或许是诱发心源性心脏病症的因素,比如在2000至2010年内,全美有59例马拉松心脏骤停事故,都是来自肥厚性心肌病。


 《追我吧》


高强度运动前进行生理评估,却是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猝死现象发生的,比如,坚持上传体检报告的杭州马拉松,曾经就筛查出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也是杭马32年无一起猝死案例的原因之一。

 

根据澳大利亚越野跑赛事服务商Outer Limits的运动风险评估指南,包括手术及药物史、伤病史、关节动态功能,甚至有无经济损失,都是其中的评估项目。

 

 运动风险评估指南 来源:Outer Limits


同样,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在高以翔晕倒后, 由医护人员到场后进行10分钟心脏复苏,再送往医院,然而国际各大障碍赛中,心脏除颤器以及医护随行几乎是标配。

 

最后,艺人运动损伤频发,在于《追我吧》赛道难度太难,也太易受伤。


从节目赛制来分析。从可以看得到的第一期视频来看,1号赛道总长1.65公里,分为可变三角——巨型甲虫——时间闸门——蜂巢虫洞——最终挑战。对应的运动能力分别为障碍跑、抓吊、高空攀绳等等。


这些都涉及体力、柔韧性、爆发力、臂展、耐力、身体协调,也近乎囊括了,Gray Cook提出的运动表现金字塔中的大部分素质。

 

 运动表现金字塔


然而,总长1.65公里,需要在持续的跑步行进中,穿插「攀爬、抓吊、冲刺」等运动来通关,也几乎可将这项娱乐秀,作为一种结合体能与技巧的「专项竞赛」。

 

换句话说,《追我吧》的障碍赛编排,让他成为可类比「马拉松、篮球、游泳」的专项体能运动。

 

比如,在《追我吧》第二集中,即便拥有心肺、爆发等一般体能训练年限的中国拳击手邹市明,在经历连续的有氧耐力跑动,并兼顾穿越障碍物后,出现「无法站起、大腿抽筋」现象,同样,体操选手李小鹏,也在节目中出现体力不支。

 

 邹市明体力不支 来源:《追我吧》


当娱乐型障碍赛成为一种「专项竞赛」,是运动损伤随之而来的主要原因

 

甚至在国外,看起来更专业的斯巴达勇士赛、极速前进等为代表的障碍赛,也一直都是肌肉骨骼,乃至心血管损伤的高发地。

 

比如,美国运动医学期刊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曾经对2015-2017年发生在加拿大的33场斯巴达赛事分析发现,在7万余名参与者中,共有约2千人发生运动伤,其中肌肉撕裂伤占比55%。

 

 斯巴达赛事历年损伤 

来源:Orthopaedic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赛道太难、太易受伤的基础上,难以匹配的身体素质,似乎来了场「火上浇油」。

 

根据吉林大学2018年《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中的显示,受调研的我国男性大学生中,引体向上有60%以上无法达成及格标准,而在1000米测试中,大学生不及格人数占比超20%,及格线上的人数最集中。

 

 引体向上成绩占比

来源:《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或许难以胜任涉及上肢力量、耐力等综合素质的高强度运动。

 

而在《追我吧》第一集中,范丞丞在完成「攀登大楼」挑战中,已出现手臂无力等体能不支现象,而「范丞丞跑吐2次,21岁的毕雯珺跑吐1次,24岁的李振宁累到吸氧」也一度被多家娱乐媒体报道。


以《The Amazing Race极速前进》,为代表的户外运动真人秀节目引入中国开始,关于类似节目的安全性讨论便从不缺少。



甚至以斯巴达勇士赛为对比,《追我吧》几乎是一个城市缩小版的斯巴达勇士。相比这个全球广泛开展的户外障碍赛,《追我吧》有同样的赛事风险,但风险管理确很难相提并论。


高以翔事件,问题不单是综艺节目的安全问题,本质是户外障碍赛的风险管理,甚至从细致的赛制安排来说,是一个运动科学问题。这些都不是娱乐工业可以做到,需要更科学的体育领域团队来完成。■ GYMSQUARE



-END-

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

标星🌟或「在看」




精练

GymSquare

与精益练习者,建设自由健身广场

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


回复「开场」
加入GymSquare种子用户群。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