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系健身,也是一种有效健身|GymSquare

晟杰 精练GymSquare 2021-06-29


佛系健身,其实是重要的。



作者/晟杰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和硬核的自律健身相比,「佛系健身」是大多数人的健身现状。想练就练,比如根据兴致高低,心情好坏,还有身体状况,是否去健身房。


佛系健身似乎是个贬义词,但事实上,佛系健身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在科学上,这种佛系的健身状态,叫 intuitive fitness直觉健身。


直觉健身根据睡眠状态、压力感知,调整跑跳健身计划,类似的还有intuitive eating直觉饮食——以寻找饱腹感为基准的来决定饮食。



这种佛系训练的用处,在于避免突击训练导致的皮质醇上升,使增肌减脂效率打折扣,而在「吃」上,一味遵循摄入小于支出的饮食原则,或将使代谢率难以保持在理想水平。

 

佛系健身,其实是重要的。

 


佛系健身是运动训练中的一环,在于能恢复生理、心理的透支。

 

仅在生理上,长期「推、拉」抗阻后,身体会出现Fitness-Fatigue疲劳-适应模型中的疲劳度峰值,更进一步来讲,除了需要恢复的肌群炎症损伤,CNS中枢神经疲劳是需要衡量的指标。

 

至于心理上,有研究发现可根据情绪紊乱、人际消极变化,作为健身者倦怠的评价指标,甚至说,也有IEXS直觉健身量表用来评估健身者,是否出于心理强迫,而去健身房锻炼。

 


总的来看,佛系健身不再对立自律健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对健身是有益的。

 

至于判断佛系健身应介入与否,以RPE自我运动强度感觉,能作为健身时强度、容量设计变更的参考标准,来规避生理透支,进一步来说,避免体型、体重变化为主要的健身目标导向,也有助于降低心理强迫。

 

佛系健身的更大含义,在于避免健身过度,也是形成「健身即生活」的良性循环。



             

佛系健身,

并非一无是处


佛系健身「想练就练」的健身态度,似乎一直是个贬义词。

 

比如,佛系健身和减肥收效甚微的关联,以及将佛系同自律健身相对立。

 

相应的,团课健身房单次、课包形式的付费制度,更多面向基础用户,而家用健身,聚焦改善「把跑步机作为晾衣架」现象。

 

但是,佛系健身,并非一无是处的。

 


将疼痛、劳累等生理感觉,作为训练减速的佛系健身信号,正在成为国外健康媒体的观点导向。

 

比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近日刊登健身采访,健身者为了达成新年健身目标,而发生过度训练导致的横纹肌溶解,即便出现手臂无法举起,肌肉极度疼痛的现象,也被看作是种「训练荣耀」。

 

相反,健康媒体healthline,以「健身,不用总是全力以赴」作为新年健身愿景,因为有73%的健身者在未完成目标前退出,背后原因在于未能制定可实现的量化目标,以及患上了健身强迫症。

 


同样在吃这方面,凭直觉进食intuitive eating,成为被更多赞同的饮食方案。

 

intuitive eating直觉饮食方案,以饥饿生物信号作为进食准则,基于膳食均衡原则,当出现饱腹感时,就停止进食,同时建议以运动。作为热量赤字的主要干预因素。

 

相较而言,过度节食将导致大脑体重下降,形成肥胖反弹。耶鲁大学研究显示,41%的人减肥失败,并在大约5年后体重反弹,罪魁祸首」是大脑,因为节食过程大脑体重偏低,为了避免身体「挨饿」,会在恢复饮食后使身体多摄取能量。

 

换句话说,「吃饱就停」并不会产生「喝水都胖」的现象。

 


佛系健身的理念,不只局限进阶人群密集的国外,从国内的健身用户来看,过度健身是存在的,而佛系的理念也需被适当应用。

 

仅以团课健身来说,动感单车骑行阻力过大,造成的「动感单车横纹肌溶解」新闻并不少见,同样HIIT课程风靡,使团课难度增大,团课教练的全场兴奋,让教练自身以及用户,都陷入运动损伤风险。

 

而在「no pain no gain」主导的传统健身房内,频繁冲击两倍体重深蹲极限,每组肌肥大训练都达成力竭,正在让更多训练者陷入「不增长」。

 

佛系健身并非一无是处,适当佛系,能恢复身心透支。



                     

佛系健身的科学依据


佛系健身,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对生理、心理的恢复。

 

从生理上来说,最直接的是健身训练是一场变速跑,需要经常减速,来恢复生理消耗,并未下次冲刺作准备。

 

比如,在抗阻训练计划中被广泛使用的Fitness-Fatigue疲劳-适应模型,明确指出,伴随运动表现、体适能素质发展进入高峰期,生理疲劳期会随后到来。


 Fitness-Fatigue疲劳-适应模型


而更深一层的来看疲劳,除了肌群炎症损伤带来的可感酸痛,CNS中枢神经疲劳的存在,也意味着需要「察觉身体」来确定训练难度。

 

举例来说,指尖敲击测试finger-tapping test,常被用来测试中枢神经功能,也被部分教练用于评估用户训练强度,如果敲击频次少于平均次数10次,往往需要降低强度。

 

佛系健身「累了就不练」之所以有适用性,是因为定期健身后会陷入「劳累」的状态。

 

而在有章可循的健身疲劳周期以外,诸如睡眠缺乏、能量储备不足等突发性生理情况,也需要佛系健身进行干预。

 


以浙江卫视发生的悲剧来说,由于艺人未能获得充分休息,而节目「突破体能极限」的定位,以及周遭「热血激励」的氛围,让在突破体能极限的同时,也突破了生理承受极限。

 

除了生理疲劳,心理倦怠的存在,也是佛系健身可被适用的原因。

 

在运动心理学中,有心理倦怠这一名词,包括情绪紊乱、人际关系消极变化,都被定义为倦怠的显性征兆。

 

而在心理倦怠背后,很大程度存在着心理强迫,这一让健身成为「必须任务」的心理因素。


 

国际饮食及肥胖期刊Eating Behaviors,曾根据706名受试者分析,建立了IEXS直觉健身量表,用来评估健身者,是否出于心理强迫,而去健身房锻炼。

 

在IEXS表中显示,「当感到负面情绪,即使不想运动,也会迫使自身参与锻炼」较为常见,而为了达成健身效果,「即使感到疲劳也不会停下健身」是更多受试者的选择。

 

总的来说,健身时常发生的生理疲劳、心理倦怠,是佛系健身的存在原因。



             

佛系健身,

是为了更好地健身


佛系健身需要被合理应用,不代表完全抛弃健身计划,相反,佛系健身更是一种,通过察觉「劳累、不适」,来降低健身强度的方法。

 

佛系健身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健身。

 

首先,在按部就班地执行训练计划表以外,以疲劳感知作为「蹲几下、跑多久」的评判标准,值得被适用。

 

比如说,RPE自我运动强度感觉量表,通常能感知举铁,甚至跑步运动状态的疲劳度,在有氧运动中有特别的6-20级分布,从代表着「不费力」到「筋疲力尽」,而将自我感知对应的数值乘10,则和实时运动心率将为贴近。

 


其次,避免体型、体重变化为主要的健身目标导向,也有助于降低心理强迫。

 

在US News & World Report曾指出,更多以增加耐力、力量、降低焦虑等因素,甚至发现运动兴趣,来考量健身效用,是避免运动强迫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佛系健身的体现。

 

 Outdoor Voices


最后,佛系健身的更大含义,也在于形成「健身即生活」的良性循环。

 

至少从运动休闲品牌Outdoor Voices的主张来看,「不是所有人都是超人运动员,动起来更重要」,同样,在Equinox的品牌slogan中,「It’s not fitness. It’s life」从未缺席。

 

佛系健身,其实未必要站在自律健身的对立面,从培养更多人运动习惯来看,适当佛系是有益的。■ GYMSQUARE




-END-

欢迎给GymSquare精练公众号

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精练

GymSquare

与精益练习者,建设自由健身广场

GymSquare是一个原创的精品健身内容平台,


回复「开场」
加入GymSquare种子用户群。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