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第17035例!他用热血为生命续航

广州铁路 2024-03-31


室外春寒料峭,室内温暖如春。3月4日,湖南省人民医院的血液采集室里,广铁集团娄底车务段冷水江西站副站长胡小清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为陌生的血液病患者奉献上新的“生机”。

嗡嗡运转的采血分离机器旁,躺在床上的胡小清脸色平静。输液管一头连接着采集机器,一头连接着他的手臂。鲜红的血液从管子中流过,析出造血干细胞,也析出了血液病患者重生的“生命种子”。经过371分钟的采集,一袋3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毕,为一位正在等待治疗的90后女孩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天,胡小清成为全国第17035例、湖南省第1167例、娄底市第4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够救人,我觉得必须要去做”

胡小清今年32岁,2015年从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毕业后,入职娄底车务段。他努力钻研业务,2021年担任冷水江西站副站长。2023年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胡小清1米7的个头,外表看上去有些憨厚,内心却是一个热血男儿。在胡小清的心中,一直有颗乐于助人的种子,荡漾着一股铁汉柔情。早在2012年,胡小清就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志愿者队伍。近12年来,他共献血8次,总计3200毫升。还捐献了5次血小板,曾荣获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2016年,胡小清在参加无偿献血时,了解到许多血液病患者正在等待合适的干细胞移植来挽救他们的生命。那时候,他就希望能为这些患者提供帮助,于是他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2016年11月30日,他如愿成为一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10万分之一。正因为配对成功率极低,每一例成功配对都被视为“生命奇迹”。2023年12月18日,胡小清接到娄底红十字会打来配型成功的电话。他当时很激动,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

“爸爸妈妈有些担心,但是他们还是支持我的决定。妻子是人民教师,她很支持我。4岁的儿子也给我鼓劲加油。”胡小清说,“能够救人,我觉得必须要去做。”

“胡小清工作积极主动,业务知识扎实,为人友善,我为他这一次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爱心善举表示佩服和点赞,车站也特别支持他这一次的爱心善举。”冷水江西站站长刘唐军说。



胡小清认为,能够救助他人生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延续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更能让患者重新获得精彩的人生。

“我很珍惜这次捐献的机会。”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胡小清开始注意休息和锻炼,科学饮食,希望以最好的身体状态,为对方提供最优质生命“种子”。 不久,他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验和体检。

捐献过程长达6个多小时


按照湖南省红十字会的安排,2月28日,胡小清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报到。第二天开始注射动员剂。

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连续5天在皮下注射动员剂,把全身细胞调动起来,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游离到血液中以方便后期采集。

“打了动员剂后,有些头晕、浑身酸痛,不过我听别的捐献志愿者说,这是正常反应。想着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等待我的帮助,这点小疼不算什么。”胡小清笑着说。



3月4日6时30分,胡小清在医院第5次接受了注射动员剂。8时许,胡小清躺在床上,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随着护士扎针操作结束,记者来到病床前,询问胡小清感觉如何。他说:“其实和献血差不多,就是时间稍微长一点。”

在现场,湖南省和娄底市红十字工作人员、冷水江市相关负责人前来慰问,同时转达了受捐者的谢意。



接受造血干细胞捐助的患者是一位90后女孩。这位素未谋面的患者给胡小清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写道:“来自远方的弟弟:您好!这是我确认疾病的第108天。在与病魔斗争的这些时日里,我与我的家人每天都在等待着一个奇迹出现,而你的出现无疑让我看到了希望,带来了重生的机会。



“目前我国约有400万白血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重型血液疾病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胡小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善举,正是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体现,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像胡小清一样的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捐献现场,湖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邱梦丹表示。

胡小清坚定地说:“能够通过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年轻人的生命。我觉得很荣幸,也非常有意义。下次如果还有机会配型成功,我还会捐献。”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记者 唐小平 通讯员 娄底车务段 刘玉良

编辑:胡琪 赵岳

审核:赵灯 赵岳

监制:曾佳梅



更多精彩内容

走进雷锋的家乡,我们一起追“锋”!

抢抓农资运输的“耕耘者”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