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稿 | 媒体如何更好地报道精神健康议题?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7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健康议题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

杂音系列
 45 
 关键词:健康传播,媒体伦理,新闻报道

大家好,我是刺鸟栖息地的小卡。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们很在意:媒体在报道精神健康艺术展览时缺少和参展艺术家的沟通,让艺术家有被动自我暴露的不舒适感。除了未经协商的“被暴露”带来的不舒服,还有艺术家也给到了媒体的人物报道太强化病人角色、所说的话未经确认直接发等各种各样的反馈。

大概是从2019年开始,刺鸟栖息地接受和协助链接的采访明显增多。作为小型团体,面对能够带来关注度的公共曝光,一开始我们还是相对被动的,来者不拒全力配合。逐渐地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惑,最常见的可能还是媒体报道目标和组织追求价值中间的张力。我们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来者不拒全力配合到了现在的提前做更多了解、更加谨慎、对涉及核心价值的部分多确认。

有意识和能够做好之间,还是隔了不少距离。当需要面对的媒体越来越多,当涉及到的参与者越来越多(除了组织内部成员,还涉及到许多合作方),我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与刺鸟实践有关的海内外报道

另一方面,除了作为被采访的对象,我们作为以公共教育为己任的团体,本身也是自媒体,本身也在进行着资讯传递和相关报道。这一点是在信息时代从事公共行动比较特殊的一点,过往,传统的社会服务组织只需要埋头耕耘实务工作,如今,自我倡导和公共表达也成为了大家不得不去学习的功课。

在精神健康领域也一样,我们看到,不少青年行动肇始于网络,许多组织的核心工作内容也主要依托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刺鸟属于线上线下两手抓的组织,一方面我们坚信人和人面对面的连结,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形成更多对话,对有偏差和误区的地方输出自己的影响。这些自发实践形成一定气候后,也逐渐地会回过头去影响媒体,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部分媒体朋友能够注意到我们的实践,并且愿意给与充分的空间让我们进行表达,我们也发现开始有部分媒体直接引用我们或者我们兄弟姐妹组织关于精神健康议题的各种说法。

刺鸟栖息地积极参与网络传播

个体的实践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意识到的问题其实许多组织和个人都在为之努力。比如双相躁郁世界致力于非虚构内容生产,在编辑和写作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讲究;心声Mind则集结了行业力量,即将出版面向媒体从业者的报道指南;尚善公益基金会曾经围绕精神健康传播举办比赛(刺鸟实践摘得当年的十佳)。下面是一些有自媒体面向的我个人比较熟悉的机构和组织(非完全罗列,仅供参考,列出来是因为它们风格各有不同,可以比照阅读)。


当然,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大量的自媒体并不活跃但在一线持之以恒耕耘的机构,那里有着比互联网互动还要真实细腻得多的细节。讲一个小故事,上个月我去一家知名康复机构拜访的时候,机构的老师就给我分享了一个细节,学员(康复者/亲历者)和家属明确并不介意出镜,不需要打码,但是最后媒体报道的时候还是打码了,这让学员和家属感到困惑,大家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见不得人的。打码是一个日渐被常识化的“报道伦理”,但是缺少了对被报道者主体需求的尊重和与机构的充分沟通,反而变得费力不讨好。用大白话就是,人家明明有主见,却当成没有能动性的人“被安排”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面临着多重困境,以刚刚的故事为例,一方面是可能好多媒体连打码的意识都还没有,也就是没有一个基础的对精神健康议题的了解。但是另一方面也会有不少想当然的了解,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对细节的考量。更多的时候是,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

以上,是从刺鸟实践出发的延展讨论,那么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又是怎样的呢?

用怎样的称呼?隐私方面的考虑?报道的侧重点?可读性和严谨性的平衡?涉及到自杀和创伤议题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我们的记者朋友和我们聊过的点。当我们给出一些答案的时候,又发现我们往往只在意到了作为亲历者和倡导者立场的诉求,忽略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客观行业现实。稿件时效性和流量的压力,故事性的选题导向,各种报道领域的竞争,采访专家本身的视野局限……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想面向各界人士提问:

作为亲历者,你有没有过和媒体打交道的经历?你是否有运营过自媒体进行网络发声的经历?这些经历里面你有怎样的经验心得,又有什么想吐槽或者劝他人规避的“雷区”?你对网络的观察有没有可以给传统媒体参考的地方?

作为民间团体/公益组织/社工机构你有没有自己的“内部规范和内部用语”,在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地方有没有自己特别在意的原则和底线?有没有曾经发生过让你不愉快的报道事件?

作为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科研人员等从业者,媒体报道里面有没有让你一看到就头疼的误区?你的专业实践里面有没有非常希望大众了解到的常识?

为记者/撰稿人,你自己经历过精神困扰吗,它如何影响你的健康报道?这些报道的效果如何,最终成稿和你的预想有出入吗?你在报道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伦理两难甚至突发危机?你的行业里面有足够的支持帮助你回应这些问题吗?

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听到你的声音。我们希望通过以下行动来促成更好的精神健康报道:
1、征集稿件。面向全社会征集围绕【精神健康X媒体报道】的稿件,写作方向参考以上蓝色字体,内容不限,字数2000以内,特别优秀的酌情协商,这些稿件会刊登在刺鸟栖息地公众号和我们编写的纸质文集当中。投稿邮箱thornbird123@foxmail.com。来稿请注明作者信息和联系方式。第一次征集的截止日期是12.20晚上23:00。无稿费,可附作者赞赏码,并赠送纸质打印版文集或刺鸟周边。
2、定向访谈。访谈我们认为有系统思考和实践经验的伙伴。
3、线上线下开放对话。定向邀请和公开招募结合,大家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4、积极支持和配合友情组织围绕该话题进行自发行动。
5、整合国外相关资源作为参考(已完成部分)

最终我们希望产出一个围绕该话题编写的文集
它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指南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期专题杂志
我们希望它能够呈现多元维度
和有代表性的案例
成为思维碰撞的窗口
文集会做出电子版和纸质版进行发放

刺鸟邮箱thornbird123@foxmail.com
刺鸟微信perchthornbird
邮箱回复比微信快,微信不闲聊。
未注明添加好友理由的不会通过。


工作微信perchthornbird
私信工作号注明来意
我们心力有限 
如果你不发信息我们可能会忽略

本项目得到了同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

召集方
刺鸟栖息地

协作方
BelongingSpace
双相躁郁世界
心声Mind
上海郁今香
症状网络
哥大姐姐同伴支持
Good Good Life
尘心心理

感谢以下伙伴给到的启发和协助

Meng,小卡,Yiwen,Chiefbird

竹子,姚灏,瑾,咪咪,菠萝包

LLorri,二坤,N.,老姚

陈智民,少女神婆婆,大橙子

Yilan,Cracks,Yaling



精神健康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BritishCouncil、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