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下专业架子,敲开精障者的家门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7-17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健康议题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

 杂音系列 

66篇 

 关键词:精神健康 开放式对话 社会工作 志愿者赋能


敲敲话行动入家团队


当一个人进入精神危机,听到了别人听不见的声音、或是出现别人无法理解的想法时,精神疾病经验者和周围亲近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难以沟通、关系紧张


针对精神危机的家庭,芬兰西拉普兰省的「开放式对话」为针对急性精神病发展以家庭与社会网络为基础的实践至今已逾三十年。借着「开放式对话」入家团队提供精障家庭早期协助,精神疾病经验者可以有效缓解其精神症状,提升生活品质。


该方法在亚洲实践较少,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地区的相关相关实践。


台湾精障者在社区的照护问题,因近年来的社会案件备受关注。据统计,扣除急性、慢性病床和精神护理之家收治的病人数,有81%(约11.3万人)的精障者是生活在社区中,与家人同住的更高达78%,显示社区与家庭是大多精障者落脚之处。而近年来强调的精障者复元观点提到,精障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是重要的复元关键,越早撑起网络连结,预后效果更好(黄智玉、曾明月,2018)。因此如何协助精障者在其家庭中、社群里,能有足够的社会支持,一直是精障照护上的核心焦点。官方也于2018年核定「强化社会安全网计画」,希望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进行更多预防与整合的工作,让需要的家庭不掉出网络之外


然而即使社会支持网络为精障者的复元关键,因为社会氛围对精神疾病的污名、缺乏医院到社区连续性服务及卫政、社政、劳政的资源整合、服务未以精障者和家庭/社群的需求为中心等困境(欧阳文贞,2020;卫生福利部, 2021),许多精障家庭无法得到现有的资源支持和及时的协助,家庭依旧孤军奋战,家属不堪照护负荷、精障者与家庭更进一步退出社交生活和人际生活,陷入孤立当中(林惠珠,2020a)


为回应上述之困境,伊甸活泉之家2016年由工作人员与一群志工组成「敲敲话行动入家团队」服务面临精神危机的家庭。以从芬兰起源的「开放式对话」的工作方法为精神,揉合台湾在地经验,形塑出一个落实以家庭为中心、强调「阻止孤立」发生的服务模式


*以上文字主要来自《阻止孤立发生——开放式对话与精障家庭:伊甸敲敲话行动入家团队实践经验》





前情提要 ✦

 Open Dialogue 


2022年6月2日,刺鸟团队与来自台湾地区的活泉之家敲敲话入家团队的社工进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内部交流,大家围绕各自对开放式对话Open Dialogue的实践进行交流。这也是继5.21线上茶话 | 开放式对话如何治疗精神障碍?之后的又一次共学活动,该活动也是本月的志愿者赋能。以下,是刺鸟成员们在学习交流后的心得反馈。





小卡 | 精神健康方向社工 ✦

 Open Dialogue 

第一个感觉就是找对人了,做事的人说出来的话都能打到点子上!这样的活动虽然前前后后忙碌了蛮久,但是一点都不消耗,会有很大的热情去推进,乐在其中!这个谈话之后第二天一整天我都很开心。专业上有收获,情感上有支持。


敲敲话的意思有两层,既有敲敲门打开家门入户服务的意思,又有悄悄话(whisper)的意思。我们现在做不了入户个案服务,我本来心里还是有点不确定的,不确定我们自己有没有那么多货可以拿出来。但是对方的四位社工伙伴给到了很多积极反馈,包括对我们模式/内容的洞察、包括对我们创造力和热情的肯定。两地的土壤不一样、生长脉络不一样,但是最后的交叉点是很多的。在更成熟的机构面前再回看刺鸟实践,头脑又清楚了不少。


整个活动聊了快四个小时,意犹未尽,刺鸟的伙伴们不管是干不干这一行的都有话聊,也是让我觉得特别开心的。而且听到有伙伴已经开始准备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景里面做自发实践了,这是最了不起的。



该组织的另一个重要实践:照护者专线


Yuro| 精神健康课题科研助理 ✦

 Open Dialogue 


第一,同意楼上小卡的感觉——找对人了,原来有点模糊的「开放式对话」,因为这次「对话」而有了实体的感觉,也触发了很多自己生活上的记忆,感恩小卡和其他筹备活动的伙伴们的组织,学习了很多,感动也有很多。第二,听着台湾伙伴们介绍自己的实践时,眼里有光,言里有爱,让我感受到助人这件事 ,在当下有点浮躁、功利的世界,还能有以此为热爱的灵魂,深感触动,陪伴感也油然而生。第三,这也是我再次认识刺鸟,每次听小卡介绍的刺鸟,每次听到大家对刺鸟的认识,总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期待,我还是想说,刺鸟是我目前所知道的,最有温度的发声体之一。第四,回到「开放式对话 」,从台湾伙伴的实践视角和刺鸟的共学视角,结合之前学习和整理德国的实践经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如此的不同,却有如此相同的挑战和选择——资金、官方、自我价值观干涉、志愿者驱动等,还像我妈妈平时看到电视节目,似乎是场景不同的设定,却又与「开放式对话」如此的雷同。不得不说,「开放式对话」就像是一个窗口,可以打通某种壁垒,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共性和共同的追求,具体怎么描述,现在说不上来,也是因为如此,那天的「对话」,久久不愿散去,聊的每一个话题,都能触发不同的反思,和过去记忆的闪回,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体验。




喊喊猪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台湾朋友的分享真是非常扎实,一边听她们讲述一边在心里感叹好羡慕好羡慕好羡慕。仍然能够察觉到开放式对话在两岸都还是非常小众也略有“奢侈”的一种行动方式,但听着台湾朋友的案例分享内心也有很多感动,光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这种“独特”的助人方式,对我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疗愈。非常非常希望在大陆能有更多关于开放式对话的实践,也希望以后还有和台湾朋友交流的机会。



小林 | 健康照护/社工学生✦

 Open Dialogue 

第一次听说开放式对话,其理念及其对现有健康照护体系的批评就吸引了我,也由此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探索欲和学习欲:这样的理念如何能够在当下践行,或至少一定程度上找到突破口呢?跟台湾的伙伴交流给了我启发,也给了我力量:面对着限制,Ta们能够扎扎实实地探索出一条将先进的理念落实的出路,积累出不少经验。这说明,引介新的理念和激发公共讨论是有意义的,努力尝试看似遥不可及的事业同样是值得的。未来,我也会继续学习开放式对话的理念,在生活和实务工作中探索适合本土的实践方法。


小i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对「开放式对话」不断了解的过程是一个使我不断感动的过程。在我看来,它是民主平等尊重这些概念走到生活和实践中,会呈现出的一种样子。“受尊重、被肯定、被听见”,在这里作为一种精神健康疗法,而它本就应该出现在每一个理想的日常对话中。在对话里,每个人的声音都得到表达也被听见,非结构化的形式剥离了更多限制,对话就能以基于彼此扶持互助的共识引导着进行下去,对话中会流淌出爱。呜呜呜对话太好了!即使从各方面作比较,我们与芬兰和台湾地区都有很大差距,但「开放式对话」下的这份内核又为所有人同样熟悉和向往。



冰冰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最近从小卡和刺鸟志愿者这里才听说了开放式对话的理念,简单了解了什么是开放式对话以后,立即为我之前心里隐隐的对医院就诊以及传统心理咨询治疗中的权力不对等的质疑提供了一个出口。原来在我的视野之外,早有人已经进行过了这种更为平等的实践。很遗憾这次活动因为我的时间原因,只参加了前面一小时台湾伙伴的分享部分。台湾朋友的分享真切让我了解到了这件事是可行的,虽然我可能没有条件去做这方面的实践,但是看到改变的曙光还是很鼓舞我的。


竹子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先后了解到刺鸟和“敲敲话行动入家”团队各自如何被“开放式对话”吸引,然后又就各自的正式和非正式实践开展这次对话,仿佛是在同一的问题意识和解困驱动力下,两个小圆点划过长长的直线,终于交汇在一起。不仅仅是“志同道合”的温暖贴心,更是让我们看到前路,“开放式对话”在华人社会文化中落地的希望之光。

通过台湾伙伴的案例分享,深深感到,精神“健康”的对立面可能是困扰和障碍,但更重要的层面是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所有容易被简单斥为“胡言乱语”的叙述,都自有其时空和关系的脉络,重点是对方能否“懂得”其真意。倾听和理解,才是最好的“良药”,它需要放低专业姿态的谦卑,也需要每个参与者真诚地打开自己,接纳自己,形成一个由”系铃“到“解铃”的关系网络。

从个体的精神困境出发,不仅家庭内部需要平等对话,社会更需要这样的对话精神。这样说可能过于宏大,但看到“敲敲话”从一个共学志愿小组到专职的三人团队,改变确实就是这般水滴石穿的功夫。


Chiefbird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我对台湾敲敲话团队呈现的ppt有些感觉,他们的字体、排版值得借鉴。看似随意幼稚,实则写意生动,用轻松的心态驾驭严肃甚至学术的话题,是为人文。




Winnie | 刺鸟志愿者 ✦

 Open Dialogue 


活动过程中唤起了非常多自己的情绪与记忆,想到了自己生命历程中那些曾经开放或者不开放、进行或没进行的对话,感觉到些许酸楚和遗憾,也感受到很多希望与可能。

 

“开放式对话”作为一种“疗法”,更印证和强化了我对心理/精神健康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即激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中复元的可能,工作者不是外部的给予者,而是内部的参与者。正如心理咨询师的声音本就内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心理咨询过程只是帮助唤醒;“开放式对话”中工作者的角色也更像是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与催化剂,通过参与和示范,调动原本就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与理解,使之展现出来,被彼此听到和看到。

 

而作为一种“精神”,开放式对话可以被任何领域践行,这不只是因为它倡导语言层面的表达和交流,更是因为它直面了语言的有限和无力,并看到这种有限和无力背后是尝试理解和沟通的努力。那些词不达意的时刻、口是心非的瞬间,都可能蕴含着一份触碰的渴望,而“开放式对话”提醒我们看到这种可能。我想大概正是这种深怀努力与希望的精神打动了我,使我愿意继续学习和践行它。台湾“敲敲话”伙伴们的分享应当是一个开始,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交流和对话~


实务工作者的声音


敲敲话团队的入家,带给家庭和工作者新的可能与希望,但不是所有困境都会得到解答。活泉的其中一位志工的家庭,曾经是敲敲话早期尝试工作的家庭,但家中的当事人症状至今仍没有改善,入家的工作人员在离职饯别时提到这件事,遗憾地哭了。


当时我坐在台下一阵茫然感袭来,我连怎么好好用开放式对话工作都还不会,那些熟练的伙伴,搭配上努力的家属,却还是让情况停滞,那我们到底在迄求什么?志工接过麦克风,她没有对这个停滞不前表达什么,而是回应:「知道你们把我、和我的家庭放在心上,就够了」。


原来无助的最深处是长这样,如此温柔,我很震撼。


——胡珈华《这是一个没有先知、没有正解的地方—敲敲话工作者的一年反思》


开放式对话方法,试着认可彼此间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的他者境地(otherness situation)。他者的意思就是非我,不属于我的经验、不属于我的特质、跟我很不一样的状态。透过对话的方式,尊重每个人经验的独特性,让他者可以依旧是他者而不用强硬地把自己的经验拿来诠释别人,让他者能够有发声的机会。进入开放式对话中的人们,会带着好奇、邀请、分享自己,来尝试接近不同的生命经验,但绝对不声称自己已经懂了,也不会像传统心理治疗使用理论来概念化一个受困扰的主体。除了语言,开放式对话也重视非口语的讯息,在现场的所有音调、表情、肢体动作、手势、身体感觉都是对话中会留意的部分,让身体的、非口语的声音也能够呈现在对话当中。


——郝柏玮《开放式对话如何理解他者的声音》





策划/整理/排版 | 小卡

配图 | 敲敲话入家团队


目前刺鸟绝大多数工作
都是志愿驱动模式
精神健康事业不易
保持独立和原创更难
欢迎打赏参与我们的各类活动
也欢迎联络我们进行教学培训和工作坊等合作


精神健康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BritishCouncil、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微信 perchthornbird

邮箱 thornbird123@foxmail.com

网站thornbird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