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TF的战争还要打多久

吴文涛 远川投资评论 2023-10-23


不知从何时起,基金经理们的离职公告日期几乎总是要等到公众假期才出现。很大程度上,这种分散注意力的策略源于基金公司们对「流量明星」的恐惧,但凡市场还没起来,围绕在这些人身上的话题就永远都是坏消息。


但好消息是,不论是顶流们假期加班卸任产品,还是前「一哥」王亚伟究竟现身何处,舆论对这些二级金领民工仔的好奇已经随着市场萎靡日久而逐渐消散,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在基金行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塌陷。


然而,整个基金行业在淡化伤痛记忆的同时,也需要用一种新的叙事占据人们的心智,历史进程的重担也随着资源投入的重心变化,来到了ETF的战场。


股票牛市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主动权益火热的三年同样也是ETF规模大幅扩容的三年。2018年,国内股票ETF市场规模由2017年底2333亿份增长至4462亿份,同比翻倍,这一年也被人们称为「ETF投资元年」。在此之后,权益明星的流量掩盖了ETF的风口。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基民对明星的表现失望,留了一手的基金公司转头又给ETF造起了一波巨大的营销攻势。



ETF成为了今年公募基金最重要的突破口,卷速度、抢首发、降费率……为了上规模,基金公司动用了所有的资源。根据Choice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非货ETF规模达到了1.77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增长了32.35%,同时百亿俱乐部的数量也扩容至了34只。


行情火热到,即便在北上持续流出的光景里,像巴克莱银行、UBS这样的外资大行,也出现在近期成立的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


但盛景之下少有人意识到,随着ETF从幕后走向台前,这场关于ETF的战争也悄悄步入到了尾声阶段。



弱市的繁荣



行情好坏通常是基金发行的晴雨表,但令基金公司们没想到的是,主动权益的寒冬会来得如此猛烈。


今年年初以来,A股几乎免疫了所有工具的效果,不仅先前发行的主动权益基金开始出现大面积的亏损(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仅24.66%的主动权益型产品录得年内正收益),新基金的发行也成为了难题。


根据华宝证券相关研究报告,上半年公募发行了160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在发行数量同比减少55只的同时,规模也减少了20%,更有多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只基未发”。即便是发行规模最大的主动偏股基金也仅仅募到了54.53亿元。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诉求也几乎只剩下一个——产品顺利发行和成立。


可当寒意正在席卷主动投资之时,被动指数却展现出了高光时刻。


前有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在半年斩获93.25%的收益,吊打所有主动权益类产品;后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行情刺骨之时,成为了国内首只千亿ETF产品。


而近期中证2000指数一经发布,更有10家基金公司同日上报中证2000ETF产品,不到两周时间就被获批。同时还有30只指数相关的产品处于审批中,ETF成为了诸多基金公司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规模井喷之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华夏科创50ETF、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四只产品规模突破了500亿。8月份以来,前两只“巨无霸”获得加码资金最多,分别增加了285.3亿元、174.11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赛道投资的基金经理跑不赢行业主题ETF,投资人对买基金这件事多了一份现实和清醒:ETF相比主动权益产品有他自身的性价比。


一方面,ETF种类繁多,从宽基到行业,几乎可以涵盖大部分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ETF作为场内交易的品种可以同股票一般看到产品收益的实时波动,在基金净值不再公布的今天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交易心理。


最重要的是,ETF和基金经理的能力关系并不大,被主动权益伤害过的投资者忘掉心理阴影,松弛地通过ETF去获取市场上的各种β。


在投资者的拥趸之下,大批量申报和发行的ETF产品宛如回到了2020年的主动权益一般的光景。但略有所不同,这张关于ETF的入场券,并非所有人都能拿到。



贵族的游戏



不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能踏上这趟ETF的时代列车。如果把争夺市场份额的每一个要素叠加在一起,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场注定只属于「贵族」的烧钱战。


事实上,在头部基金公司ETF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状态的同时,不少基金公司却在ETF产品上频频碰壁。


以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指数为例,受到人工智能的加持,该指数今年涨幅一度超过60%,即便是在三季度TMT有所熄火的情况下整体涨幅也十分喜人。但反观跟踪该指数的ETF产品,业绩涨幅相差无几,规模却差距极大。



有从年初2.31亿元规模迅速扩张至12.47亿元的产品,也有徘徊在1亿元以下的产品,更有部分追踪其他云计算指数的ETF产品,因为连续多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面临清算的风险。


这不是孤例,根据Wind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1日,市场上688只股票型ETF中共有218只产品净资产低于1亿元,占比达到了31.69%。同时年内共有34只ETF产品正在/已经退市摘牌,其中还包括了部分跟踪沪深300的相关产品,与华泰柏瑞沪深300的境遇天差地别。


同一个赛道,不同的结果,马太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当ETF开始逐渐沦为一场贵族间的游戏时,ETF背后的那套特殊玩法也开始逐渐浮于水面。


首先对于基金产品来说,规模永远都是衡量产品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ETF产品对于规模的需求尤其强烈。


一方面,ETF的费率普遍要比主动权益类产品要低,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5日,全市场855只ETF的最低管理费年费率、托管费年费率分别为0.15%、0.05%;平均分别为0.44%、0.09%[3]。相较于主动权益产品的动辄1.2%的基金管理费和0.2%的基金托管费,ETF产品需要更多的规模来获取收入。


另外ETF大多以场内交易为主,因此和股票一样,流动性既能减少投资者的冲击成本,也能促使交易进出便利。对于ETF产品来说,规模就是生命。


在此基础上,基金公司们众多的宣传也大多围绕着“如何扩大产品规模”展开,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价。


9月上旬,易方达、工银瑞信、华安3家头部公募基金相继宣布降低旗下部分ETF的费率。其中华安基金是直接把产品进行“骨折甩卖”,将华安上证科创板50ETF管理费率由0.50%降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降低至0.05%,达到彼时市场上ETF基金的最低水平。


除此之外,基金公司还会以交易量置换销售规模,即基金公司为了争取更多渠道销售资源,通过向券商贡献交易佣金的方式置换ETF销售规模。


有基金公司曾向券商渠道许诺,以20倍交易量为条件置换销售规模,即券商每帮助基金公司销售10亿元的中证1000ETF,基金公司将承诺把公司200亿的交易额放在该券商,以此为券商贡献交易佣金。对于话语权较小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上述以交易量为条件置换销售规模的倍数可能会更高[4]。


但不论是降低费率抑或是置换交易规模,都只有拥有一定规模的基金公司才能够做到沉浸式参与。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其资源有限,体量较小。既做不到在系统、营销、做市等方面长期持续地投入;也很难在整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贡献足够的交易量和交易佣金来进行资源置换。


同时由于ETF本身就是低费率产品,能够产生的收益有限,如果没有很强的先发优势或是扎实的基本盘,中小基金公司要想参与其中并获得较高的成就非常困难。


对于他们来说,「ETF乾坤已定,你我皆是陪跑」,而由头部基金掀起的ETF战争也将要迈向尽头。



战争的尽头



翻开公募权益ETF的榜单,不难发现当中小基金公司逐个掉队之时,头部基金公司也基本确定了整体的格局。



位于整个榜单头部的基金公司多以「大而全」出名,他们无疑在整个公募ETF行业中处于引领地位。


以华夏基金为例,自2004年推出境内首只ETF产品——华夏上证50ETF开始,就逐渐在ETF产品线上进行全方位布局。2018年,在整个公募ETF规模爆发的元年,华夏基金凭借着过往丰富的经验以及战略上的重视抓住了这一波机会,从而实现了ETF产品规模的迅速扩张。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末华夏基金非货ETF产品规模由年初的650亿元增长至年末的931亿元,2022年底更是达到了2808亿元,自此奠定了其在ETF行业的霸主地位。


相较于做ETF超市所需的大量资源支持和历史积淀,更多的基金公司选择走精品化的道路,即做几只具有代表性的ETF产品,这样既不会错失ETF的风口,对资源的要求也会相对更低一些。而华泰柏瑞基金无疑是精品化一道中的佼佼者。


2012年,华泰柏瑞率先发行了沪深300ETF,首发募集资金便高达329亿元。或许华泰柏瑞基金也没想到,该产品在十年之后成为了国内首只千亿权益ETF,完成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中,华泰柏瑞1316亿元的非货币ETF规模中,单沪深300ETF一只产品就占据了半壁江山,CR3更是高达79.21%。仅凭借着在沪深300ETF上的先发优势,华泰柏瑞基金就已经在ETF的竞争当中,稳住了下限。



再譬如汇添富基金,就于2022年11月16日发布了“指能添富”的指数子品牌,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更是明确表示:“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指数业务的投入,构建和打造汇添富指数投资管理能力的口碑和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底层资产,以及更加便捷的、一站式的指数投资解决方案[5]。”


从过往「选股专家」转变为如今的「指能添富」,不难看出汇添富基金正在ETF这一赛道不断发力,呈现了一种后发制人的态势。


超市型、精品化以及追赶者,这场头部基金公司的ETF之战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至于未来能否出现海外富达、vanguard这样的超级指数专家犹未可知,但如果借鉴美国成熟市场的ETF发展路径,ETF的战争恐怕已经来到了终局。


海外ETF市场经过多年的竞争之后,形成了3个“80%”,头部公司占据了ETF的 80%市场份额,股票ETF占整个ETF规模的80%,宽基ETF占整个股票ETF的80%。这也能解释,为何当下一有宽基类指数推出,各家抢先报批,倾斜大量资源布局相关ETF产品[6]。




虽然目前A股宽基指数规模占比仅为50%,但从细分结构上来看,几乎所有的宽基指数都已出现了巨无霸产品。尤其是伴随着中证2000指数的尘埃落定,未来可供中小基金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



尾声



「将组织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全行业范围内与众不同的特征」,是迈克尔·波特差异化竞争理论的核心。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基金行业中,这一理论也被众多基金公司们奉为圭臬。


但对于ETF产品来说,这恐怕并不适用。


不论是宽基指数抑或是行业主题型产品,指数一经编制,现有竞争格局下的头部基金公司们都可以快速响应,依靠着渠道、资源、规模以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快速扩张,最终在每个品类赛道形成1-2只具有主导权的ETF,目前从沪深300到中证2000,各大宽基指数已经布满了ETF产品,先发的公司已经占满了坑位。


而后发基金公司,特别是中小基金公司,不会有参与这场竞争的机会,更别提差异化竞争的空间了。


当现有的格局无法打破时,中小基金公司想要盲目地冲入并试图抓住这波ETF红利的尾巴,去花费昂贵的成本去搭建ETF系统、支付指数供应方以及产品营销,其实得不偿失,最终只能加速自身竞争力的流逝。


身处行业之中其实未必能判断准未来的方向,就好比去年60万/吨碳酸锂去接盘的正极厂,有时会因“公交车效应”裹挟其中,推着向前。


所以在ETF赛道格局即将定型之际,是聚焦自身的长处,还是举全公司之力跟风上马ETF,是一道决定基金公司命运的选择题。



参考资料

[1] 2023H1基金发行市场透露了哪些信息?——2023H1公募基金发行数据点评,华宝财富魔方

[2] 经观头条 | 弱市下的狂飙,揭秘ETF生态,经济观察报

[3]巨头突然出手!ETF降费战打响?,中国基金报

[4]ETF销售"潜规则"显现?这样操作成常态,中小公司吐槽:"贵族游戏",券商中国

[5]做指数投资界的主动选择者,汇添富发布“指能添富”指数子品牌,上海证券报

[6]主动到被动腾挪的持续:美国ETF市场增量来自何方?,长江指数

[7]ETF基金的发展现状、持仓规律与未来展望-机构投资和系列专题(一),易斌策略研究

[8]重磅!2万亿ETF市场迎来大利好,中国基金报

[9]ETF基础知识系列之二——ETF的起源与发展,上交所ETF之家

[10]上百只股票ETF规模不足1亿!同质化竞争下,后来者如何破局?,国际金融报

[11]指数投资风口大年!五张图透视2023年ETF的蓬勃发展状态,惠聚信达集团

[12]ETF庄家生存现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投资搜神记

[13]年内142只基金“离场”,同比增近5成,清盘股基数量激增,第一财经

[14]ETF浪潮汹涌,光述Lightell

[15]勾沉!10年落十子 解析华夏基金ETF帝国版图,霄哥投资圈

[16]华泰柏瑞:不是每一次破局都会成为王者,阿尔法工场DeepFund

[17]首只千亿级权益ETF诞生的背后,难掩华泰柏瑞指基独大的“硬伤”,环球老虎财经app

[18]历史罕见!超1600亿,爆了!,中国基金报

[19]卖新能源车和卖基金的区别,表舅是养基大户

[20]征战ETF决赛圈,读数一帜

[21]从“8折”到“3折”!公募基金的“费率战”之风刮到了ETF?,ETF之王

[22]连续6个月低于10亿份!基金发行继续遇冷,70家公司“只基未发”,每财网

[23]最新业绩来了!,中国基金报

[24]前三季公募超8成主动权益基金收益告负 首尾业绩差95%,常盈投资

编辑:沈晖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沈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