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一家高品质的律所,我们可以向华为学什么

江锋涛 新则 2022-12-10


当我们的律师事务所规模越来越大、团队越来越强,「打造高品质的律师事务所」,应当成为律所发展的目标。这个方向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律师事务所,华为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本文整理自江锋涛律师在新则派线下的演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演讲 | 江锋涛 恒都律师事务所 创始合伙人

来源 | 新则派线下演讲


- 1 -

什么是高品质的律师事务所?


90年代,华为公司主要服务国内通信运营商;2003年,华为开始涉足手机等移动终端;2013年,华为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2014年,麒麟芯片诞生;2018年,华为完成首次5G通话测试;2019年,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系统;2020年,《财富》公布世界500强榜,华为排在第49位,并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一名。


为什么华为公司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好?


我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得好,与其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仔细分析这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指的是外部付费客户;“以奋斗者为本”,“奋斗者”指的是华为的员工、同事和合作伙伴;“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战斗意志。


对照华为,一个成功企业的逻辑就变得非常清晰:企业要清楚外部客户是谁、需要什么;内部客户是谁、需要的又是什么。


以此逻辑来对应律所的经营和管理:外部客户就是接受法律服务的委托人,内部客户就是律师/合伙人及其团队。一个律所只有把外部客户和内部客户都服务好,才能持续发展,品质才会越来越高。


但是许多律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外部客户/委托人对我们不是那么满意,内部客户/律师不停地流失。这样的律所就会陷入一个“怪圈”:为了吸引律师,就要给律师/合伙人越来越高的分成比例。但这样一来,律所的公共留存就越来越低,给律师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少,工作环境就越来越差。律师/合伙人就要离开,外部客户也要随之离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能不能打破,如何打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又需要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


- 2 -

律师/合伙人需要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


首先必须明确,传统模式下律所对律师的聚合力非常有限。


我跟其他律师交流的时候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你现在换一家律师事务所,有障碍吗?他们会说完全没有障碍,他们的客户和现在的律所完全是没有关系的。


其实现在很多律师/合伙人仅仅是把律师事务所作为了“开票平台”,或者叫作“结算中心”。甚至有些律师都不在律所接待客户,这也正是目前许多律所主任感到沮丧的地方。稍有变化或者机会,很多律师就毫不犹豫就离开了。


原因在于,律所没有给律师/合伙人提供支撑,没有真正建立联系。最近几年,很多律所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高了对律师的服务水平,希望律师经常到律所,建立起日常联系。但是,这些服务并不是律师/合伙人真正需要的,并不能真正地留住律师。


律师/合伙人需要得到中台支撑。任正非说:“未来的战争是班长的战争”,就是要缩小作战单元,让前方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争,提升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总部变成资源配置和支援的平台。


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我们以前看的香港电影,经常会有这种情节:一个巡逻警察发现警情后,用一个报话机就能呼叫飞虎队、谈判专家、拆弹专家来支援。这个警察其实就是“超级个体”,他的背后有一整套机制,即“大中台”。“超级个体” 有了“大中台”的支撑,“一个人就像一支军队”。



每一名律师/合伙人都应该是“超级个体”,应该得到“大中台”的炮火支援。这样他能够解决他执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变得越来越强大。律师/合伙人强大了,律所就会越来越好,反过来又赋能律师/合伙人,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一个有力的律所中台,应当能为全所律师提供资源的统筹调配,帮助律师进行知识管理、价格管理、风险防控等,为律师提供商务支持等等。通过搭建律所资源共享平台与业务基础设施,减少“重复造轮子”,为律师的业务赋能。


这样的律师事务所,才是律师/合伙人需要的律所。


- 3 -

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律师事务所?


好的律所就像一家三甲医院,顶级律所就像是协和医院。我曾经问过协和医院的医生:这里的待遇不一定是最好的,为什么你们还要留在这?他们回答说:因为这里有整个医学界最聪明的人,遇到任何医学难题,都可以向他们去请教,我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也曾问过顶级律所的合伙人:按照你们的创收,在别的律所收入可能会翻一倍,为什么还要留在这个律所?得到的答复是一样的:我在最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能得到解决,让我不断发展进步。尽管在这里的收入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愿意留下来。


医院和律所在很大程度上道理是一样的:三甲医院,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划分明确,就做到了“专业分工”;有主任医师、专家教授等级别划分可供选择,这就是“级别明确”;遇到疑难杂症还可以与别的科室一起会诊,做到“随时整合”。


同样的,一家律所如果也能做到“专业分工、级别明确、随时整合”,能够满足各类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一定能够得到客户的欢迎和认可。



- 4 -

律所实现“专业分工、级别明确、随时整合”的困境


1. 专业化分工的困境


如果不进行专业分工,律师就成为了“万金油”律师,这样的律师客户是不会喜欢的。现在不论是律师还是律所都认同这个观点,但是除了诸如红圈所等头部所之外,很多律所的专业化分工还仅仅是体现在官方网站上和宣传材料中。真正能做到专业化分工的律所是很少的。这是为什么呢?


真实原因是,为了吸引或者留住律师/合伙人,律所收取的管理费越来越少,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很少,律师/合伙人对律所的依赖非常弱。在这种情况下,律所凭借什么要求律师/合伙人放弃专业之外的收入?


举一个非常直白的例子:甲律师是刑事律师,接到了一个经济案件。律所主任怎么才能说服甲律师,把这个案件交给擅长经济领域的乙律师?


我想大部分律所主任根本不会去做这样的协调。因为律所对律师/合伙人的业务收入没有太多的贡献,自然也就没有底气干涉律师/合伙人承接案件——虽然明知道这个领域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


2. 明确级别的困境


愿意明确级别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资深律师,而年轻律师往往是反对的。因为客户与律师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客户往往只能凭借公开信息判断律师专业水平。明确级别是可以抬高律师/合伙人身价的,同时也形成了“级别固化”,年轻律师几乎就没有机会了。


所以,这些年一直在倡导明确律师级别,但是一直很难推进。


3. 随时整合律师资源的困境


站在客户的角度,随时整合律师资源能够让客户接受到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但实际上,很多律师/合伙人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客户推荐给其他律师的,主要顾虑两个方面:


一是顾虑客户流失。把客户推荐给其他律师/合伙人,可能客户就成为了别人的客户, 与自己不再关联;


二是顾虑推荐后的服务质量。向客户推荐律师/合伙人,是需要对其能力进行背书和担保的。一旦案件出现问题,客户是要怪罪推荐人的。


所以,律师/合伙人宁愿让客户自己去寻找,也不愿意自己推荐。


基于以上问题,很多律所在“专业分工、级别明确、随时整合”这三个维度上,还仅仅停留在网站和宣传资料上。


结语


打造一家高品质律所,既要服务好客户,又要服务好律师/合伙人。


对于客户,律所要做到“专业分工、级别明确、随时整合”,满足各类客户的法律服务需求。


对于律师/合伙人,律所要提供有力的中台支撑,为律师的业务赋能。


- END -









# 开言第六季 · 待时乘势 #

2021年8月15日,新则·开言第六季即将在深圳举办。这一次,我们以「待时乘势」为主题,探究影响法律行业未来的力量,欢迎扫码报名。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