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法律行业的「变」与「不变」

余朋铭 大鱼 新则 2022-12-10


2021年,变化的是大环境,但行业的发展逻辑、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文 | 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你好,我是大鱼。


2022年1月1日晚上,我做了个直播,和线上2000多位律师朋友分享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和判断。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我基于直播内容做的总结。它是我们在过去一年实现了超过700万的文字与视频传播、接触超过5000名律师、合作超过50个团队、匹配超过6000万的案件后,得到的一些结论。


整体分为三个部分——


宏观:对法律行业的整体理解和对2022年的基本判断

中观:对律所发展模式变化的理解

微观:对律师业务、法律创新的理解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01

宏观层面,法律行业整体会怎么变化?


过去的2021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外部大环境的严峻变化。它们分别体现在:


  • 经济下行的压力:虽然2021年整体经济增速仍将接近8%,但是每个人都直观感觉生意难做。


  • 税收调整的压力:法律行业(主要是上海)面临核定征收调整的压力,税收监管会进一步加强。


  • 行业监管的压力:官方对于法律行业的监管变得越发主动,律所、律师都经历了一系列调整。


因为上述的变化,所以很多律师都向我表达了对2022年的悲观看法,觉得律师业务会越来越难做。

我有不同的理解。

因为事实上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过去一年里经历了上面提到的变化。我们之所以容易觉得悲观,可能因为我们看到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限、教育公司在双减大背景下的萎缩、各种直播主播因为税务问题被查被罚这一系列事件。

问题是,在房地产、教育、直播行业发生的问题,会同样发生在法律服务行业上吗?

我自己有个观点,就是判断一个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看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看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最重要的——

『需求有没有变化』。

因为前面提到的外部环境对于其他行业最大的影响,在于『需求』——如果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大家都没有需求(或者需求被抑制)了,那么一个行业对应的市场就会萎缩,对应企业的发展也就会受限。

但法律服务行业不是这样的,法律行业的发展甚至是逆周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会带来对应的非诉业务、争议解决业务的提升。

虽然最新的数据还没有发布,但是按照往年的规律,以及我直观接触到的很多体制内的朋友的反馈,2021年的争议解决数量和标的金额,一定还是以超过10%的速度上升。

与此同时,司法部在《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中提出:

到2022年,全国律师总数要达到62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到4.2名。全国律师每年办理诉讼案件达到800万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数量达到120万件,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担任法律顾问达到100万家。律师行业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0.16%。

因为需求没有变,也没有明显的外部因素显示会抑制需求,加上法律行业整体还处于上升期,和很多成熟的行业相比,增长空间还有很多。所以我的结论很简单——

2022年,法律行业的创收总量还是会增长;规模律所的体量、总收入还是会增长;大部分律师、合伙人的业务收入还是会增长。

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很有意思的现象——

虽然行业总体创收在增长,律所总体创收在增加,我们自己合作的很多团队也在增长,但是如果你上网搜索,或者观察很多律师的情绪反馈,你又会发现很多人都在说自己业务压力大,吐槽“如果不是家里穷,谁会出来做律师”。

从传播的角度来解释,你可以理解为负面的情绪更容易得到传播——当你确实发展得还可以的时候,你不好意思说,也没时间说,所以能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发展得不顺的情绪。

从客观规律上来说,法律行业基于红利的快速增长,确实在陆续消失。大家要慢慢赚钱了,法律行业变得像绝大多数行业一样正常了。

但问题是,一个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整体利润率变得没有那么高,这件事是否正常?

对应的,如果因为这个原因,部分律师业务发展得不好,到底是因为环境不好了,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得很好?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但我的观点很明确——这是每个律师、律所都需要适应和改变自身的问题,不是需要抱怨和质疑的问题。

02
中观层面,律所的发展模式是否会产生变化?

就像上一段提到的那样,法律行业整体的发展还是向好的,会持续增长,但是律师、律所的发展模式,需要做出对应的调整。

这其中,律所的发展模式会变化得更加明显。

从2021年10月份开始,官方就开始重点关注资本参与律所,律师发起、参与联盟以及律所过度商业化经营这三个问题。

我的理解,这一系列要求背后,对于很多规模所的现行发展模式是提出了挑战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进一步强化了总所和分所之间的关系。过去很多律所的规模化扩张都是加盟制、本地翻牌的,总所对于分所的控制力其实很低,而这个局面有可能要被打破了。


总分所之间的关系,会逐渐从分散到集中。对应的,这也对律所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之前法律行业内有关律所建立中台、后台能力的讨论,对于律所来说只是概念或者可选项的话,今年开始,可能就会变成必选项了——在监管的要求下,对律所管理能力的提升变得更加必要了。

不论是从政策原因还是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未来律所之间的较量,一定会越来越体现在自身的核心能力上。

强化对律所自身能力的建设——不论是外部的品牌、市场,还是内部的管理、支持——会成为评价律所发展水平越来越重要的指标。

因此,对于已经到达一定体量的律所,一定会(也应该)持续建立自己的前中后台管理能力。

  • 前台:品牌、市场、销售……提升律所品牌,强化客户管理能力

  • 中台:业务协调、专业积累……提升资源整合的能力

  • 后台:行政、管理、文化建设……降低律师成本的能力


这个我之前写过文章,可以点击查看


03

微观层面,有关律师个体业务发展的观察


这一部分包含的要素太多,更多具体问题,各位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今天这部分,我只讲讲自己看到的一些底层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律师业务发展的底层逻辑,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法律行业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却分为3个明显的市场。不同的市场,客户不同,需求不同,对于律师的能力要求也不同。


在这三个市场中,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能力都抽象成三种,从前到后分别是——获取客户的能力,匹配客户的能力,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对于复杂疑难项目来说——客户群体很明确,对于匹配和服务能力的要求很高;

对于一般型案件来说——难在客户的获取,匹配和服务能力要求一般;

对于批量&流量型案件来说——最重要的是客户获取,匹配和服务能力要求不高,更强调对业务的管理。


在过去一年里,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多律师在考虑自己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好定位,从而在能力建设上也出现了问题,使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和资源。

比如律师很容易看到那些做流量&批量业务的律师团队的一系列外部的市场动作、品牌活动,看到他们效果很好,也会忍不住去学习,试图建立对应的能力在自己团队身上。但却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事——

自己的客户需求,可能无法通过市场的方式获得(因为客户更在意非标的专业能力),对应的团队人员,也无法支持类似的标类业务落地。除非推倒重建,否则,大概率是学不起来的。

如果你定位非标业务,那么对外更需要构建和强化的应该是品牌的能力,对内要强调对业务的管理和律师的专业能力。

总之大家吃的其实是不同的饭,没有必要互相学习。

而在我自己过去一年的观察中,很明显地感觉到流量&批量的标类业务,已经有非常多的公司制律所、团队,甚至是法律服务机构在用更加体系化的方式来做,这类业务留给普通律师、律所的机会,已经没那么多了。

更何况,律师的能力从建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相对复杂的业务,响应客户更加多维度的需求的,也就是说,天然更适合非标业务。

所以如果说对于个体律师、团队有什么建议,我的答案就是——放弃对于标类业务的想象,去争取非标业务的市场。切入角度不论是新的客户群体,还是旧的客户群体的新业务,都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我们过去一年在50多个合作团队之间成功撮合了超过90个非标案件,平均收费超过70W,已经感觉到了很明显的增量空间。

但是这对于律师个体能力、资源的要求变得更高,所以我自己的理解,未来团队化的趋势会变得更加明显,独立执业并不是每个律师的必选项了。

结语

所以2022年,法律行业会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不变的东西?

我自己的理解,变化的是大环境,但行业的发展逻辑、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没有本质的变化。

新的一年,行业整体依然会持续发展,但是明显的红利空间会减少,行业会变得更加『正常』;律所会逐渐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规模律所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律师团队化发展的趋势会更加明显,标类业务会有更多机构、公司化律所去做,但非标业务还有很大的空间。

这是我的观察、思考和理解,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这是我的微信,欢迎随时与我沟通交流。

 欢迎扫码添加大鱼微信沟通交流
↓↓↓

- End -








# 新则×法天使 长风计划 #


下周一(1月10日)晚上8点,新则创始人余朋铭与法天使-中国合同库创始人常金光将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详细介绍「长风计划」,回答大家的疑问,欢迎预约。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