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制、企业、律所……年轻法律人如何作出「最佳选择」

真不骗你 新则 2022-12-10

1月24日,司法部发布《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文中提到: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将达到75万名。这一文件,让律师行业竞争激烈的讨论再一次引起热议。竞争加剧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广大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来说,该如何规划个人的职业路径?怎样看待内卷、躺平、PUA这些流行词?成功的大律师有哪些共通的能力或者心态值得我们学习呢?

 

本期真不骗你,大鱼和北京象星律师事务所的郑玮律师、新则案件咨询顾问阿米拉,一起聊了聊上面这些话题,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本期节目已在哔哩哔哩同步上线,关注「real真不骗你」即可收看,也可直接点击下方视频收看完整节目。
↓↓↓


01.
年轻人,要进体制内么?
 
郑玮:过去我们在节目里主要聊的都是律师行业,但其实律师不是法律职业的唯一道路,甚至不是最大那条道路。
 
大鱼: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朋友也非常关注如何进体制的问题,咱们三个中最有资格聊这个话题的人肯定是米拉,你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进体制?
 
阿米拉:我在深圳的时候,其实是先给一些律所投了简历,但都没有下文,同时也在考法院,后来有幸被法院选中。当时我入职的这家法院是国内比较有名的、地位也比较稀缺的一家法院,我权衡了一下,认为肯定法院的机会更大,所以就选择了体制内。
 
对于那些正在找工作、想要进入体制内的朋友来说,第一步要关注公务员考试时间,然后仔细了解一下招聘职位表中你可以报考哪些岗位,同时权衡一下你的个人条件在哪个岗位的竞争上会比较有优势。在同等条件下,我建议年轻人不要心气太高,要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岗位去报考。
 

大鱼:这有点像高考报志愿,先看在哪个城市,再看报考什么学校,最后再看报考哪个专业。
 
阿米拉:对,先选城市。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必把自己限定在某个区域内,未必一定要选择你毕业的城市或者你喜欢的城市,完全可以扩大范围,寻找更多机会。
 
大鱼:如果我想在体制里面好好表现,应该关注哪些层面上的事情呢?
 
阿米拉:首先,本职工作一定要做好,不能出问题,被同事或领导诟病。
 
其次,入职前半年要以自保为先,摸清楚情况,了解你所处的单位整体氛围如何。因为体制内有些单位氛围比较好,但有些单位氛围可能不太好。所以要先摸清楚这家单位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哪些做法是领导和同事不能接受的,这些情况在刚入职的时候可以细心收集一下。
 
等到你对环境特别熟悉了,你就可以开始展示自己了。你希望负责哪些工作,你就展示你在这部分工作上的优势。如果你学术功底特别好,领导肯定会直接让你负责案件的;而我性格比较活泼,所以就被安排在了一个对外的岗位上。
 
大鱼:所以总结下来,一是「观察」,二是根据观察得到的信息,做出积极的「反馈」。
 
阿米拉:尤其要把握住刚进入新环境后,最初的几次亮相机会。比如入职第一天,领导带你去认识其他人的时候,还有被安排到某个比较重要的场合、负责某些工作的时候,这些都是进行自我展示的好机会,几次下来,大家就对你定性了。
 
大鱼: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律所和在体制内其实没什么区别。
 
郑玮:都是职场。年轻人初入职场,需要从学生的身份向社会人的身份转换。学生就很容易泯然众人,到了职场,更容易泯然众人。法院就沿袭了在学校的感觉,一届招进来几十个人,最后真正能够亮相出彩的可能只有两三个人。
 
阿米拉:但律所与法院的不同在于,在律所,你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同事的情况,大家更关注团队或者自己本身的业务。但在体制内的话,即便是隔壁部门、隔壁办公室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因为每天都在一起工作。
 
02.
法律人,毕业十年众生相
 
大鱼:米拉刚才讲了最近这几年在体制内的一些感受,而我和七爷的同学毕业至今有十多年了,恰巧我在南方,七爷在北方;我在华政,七爷在人大。回过头看,当年咱俩的同学们都做了哪些选择,如今怎样了?
 
郑玮:人大的本科生一般都是以考研深造作为第一选项。我们当年法学班一共180人左右,刚毕业的时候,选择做律师的不到10个人,大多都是出国、考研。两三年后,研究生毕业了,择业的第一选择还是国企、央企、金融机构、公务员这类有一定保障的职业。
 
这种选择,第一,受北方「家庭环境」的因素影响。第二,也和人大的「校园环境」有关
 
人大当年有一门全校通选课,开放给大二、大三的学生,内容其实就是公务员行测培训,我当年旁听的时候不懂,还以为是测智商的题目。所以校园内其实就有考公务员的氛围,人大所在的海淀黄庄本身也是全国公务员考试教育培训的核心地带。
 
再过5年左右,很多人就开始对职业做二次选择了。大多机关单位以及国企里的合同期限在5年左右,所以一拨人选择离开机关转行做律师,现在我们班大概有三四十个人在做律师。
 
大鱼:华政的情况也差不多,学校的整体氛围就是优先选择考研究生。第二个选项才是考公务员。我那时候印象很深,学校的公告栏贴的全是公考的广告,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准备各种各样的公务员考试。再次,是选择大型的国企、央企、金融机构等公司。最后实在没有其他选项了,才找一个律所,当律师。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最好的职业路径其实是在体制内先干几年,再出来做律师。但从总数来看,我有一半的同学现在在做律师。那么我有个疑问:如果大家殊途同归最后都当了律师,那么年轻人还要不要考研究生呢?还是本科毕业就直接出来当律师?
 

郑玮: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在招聘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把研究生当做一个充分或者必要的条件,归根结底还是考察个人的状态和能力。
 
当年“四大”招聘的时候,招聘需求写着“不限专业”。我们纳闷会计事务所不限专业招什么?对方说:四大招的是聪明人。因为大量的会计、律师工作,是高度依赖操作、依赖见识案例的经验的,可能跟学校专业关系不大。
 
而律师行业不具备四大这么成熟的招聘体系,没有能力从各个专业的人才中挑选出聪明人,所以只能依赖高考、考研、法考这些大规模的考试,来降低一些基础的招聘成本。
 
大鱼:但其实如果年轻人真想进律所、挑一个好师傅的话,最好的方式是找师哥、师姐、老师帮你推荐,绝对比你海投简历的效率高得多。
 
郑玮:这件事确实很多学生感受不到。我最近不是刚发了招聘信息,很多朋友帮我转发,所以我最先收到的一波简历统统是朋友们通过微信发给我的。所以在招聘市场中,背书很重要。
 
大鱼:就比如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你至少会跟他聊一聊。但如果这个人是从别的渠道来的,那他在你这就只是一个选项了。所以在学校里同师哥、师姐、老师搞好关系还是有必要的,当律师也是同理,如果客户能给你介绍新客户,绝对比你自己开拓市场要好得多。
 
郑玮:道理是共通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屑于去做。我在招聘的时候,加了一些学生微信,微信名首先就是一串代码,头像也不是真人,点开朋友圈,要么仅三天可见,要么只有两条朋友圈。
 
但其实我和团队小伙伴讲:拿到红本后,该营业要营业,学会宣传自己,这是一个必要的社交诚意。
 
大鱼: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积极主动,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求职和应聘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得有足够的信息量,才能做出选择。
 
所以尽管头部律所会要求你毕业于五院四系、绩点一定要达到多少,但这并不是求职市场的常态。因为头部律所不光看重你的脑子和才华,还看重你的身份,这是它们与客户议价的条件。
 
但更多的合伙人律师看重的是你聪不聪明、能不能干活,这就需要你能够在简历上提炼出亮点,并充分展示出来。这也是招聘市场上的实际情况。
 
03.
如何看待内卷、PUA和躺平?
 
大鱼:过去几年里,内卷、躺平和PUA这几个词在年轻人中被泛滥地使用了。但我其实有些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这三个词是很严重的表达,作为市场经济环境里长大的南方人,我认为做生意、做事情不可避免就是要与人竞争的,而一旦面临竞争就是需要比别人做得好一点,才能拥有更多机会。
 

但现在我感觉,一旦希望年轻人多做一些事情,就容易被解读为“内卷”,“内卷”之后就要“躺平”。七爷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郑玮:我觉得咱们80后这一代人,仍然是在一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竞争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在真正迈入社会之前,并没有经历过明显的竞争。
 
比如咱们小学升初中的渠道是考试,而他们是就近入学派位,再后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高考的竞争也不如之前激烈了。所以大家在学校里并没培养起明显的竞争意识,但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
 
以法律行业为例,客户和案子就这么多,你不做有的是律师等着做。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年轻人还没有完成这个意识的转换。
 
大鱼:我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内卷的定义,叫做:没有必要的竞争叫“内卷”,有必要的竞争叫“竞争”。
 
举个例子,比如给客户呈递材料,需要弄得特别正式、官方,强调“交付感”;比如为了接触客户,需要主动积极地探索、沟通,与他建立信任;再比如办案时还需要推动法官,因此前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去说服乃至感化他。
 
这些工作,年轻人会认为是“杂活”,完全与专业知识积累无关,是师傅在PUA自己。但说实话,中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企业的成熟度,它依赖着这些personal的、世俗的方式来与律师建立信任,所以这类工作其实是“有必要”的工作,而非PUA,更谈不上竞争。
 
阿米拉:有没有可能是年轻人和师傅缺乏沟通呢?如果师傅告诉他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工作和他自身成长的关联性,他会不会就愿意去做了,不觉得是内卷了?
 
郑玮:我们不否认沟通的有效性,但工作的必要性真的能靠沟通解决吗?很多事情,只有“岁数到了,才明白”。因为每个人的角色和身份不同,关注的问题也不同
 
我当年在做可视化的时候,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容更清楚,没想和谁竞争。但法官看到原告律师递交了一张图,就会问被告律师要不要也画张图?被告律师此时就会觉得:第一,原告内卷我;第二,法官PUA我。但法官的想法其实是追求诉讼的公平性,以免被告落下风。
 
所以,但凡某个词的含义是以主观心态作为判断标准的时候,就不可能实现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了。
 
而躺平和前两个词又不同,躺平是反PUA和反内卷的唯一手段。因为只要我参与到PUA和内卷中,我就输了。所以年轻人一到下班点,不管活干没干完,回家;周末,哪怕老板急死,我也不接电话。最后发条朋友圈:岁月静好,我躺平了。
 

阿米拉:但这样的人就要接受自己只是个打工人的事实。大家还是要弄清楚,事情究竟是为自己做的还是为老板做的。
 
大鱼:我举个别的例子,我以前开过咖啡馆,每天40杯咖啡里,有30杯都是拿铁,一年下来,可能一共要做1万杯拿铁,但这1万杯拿铁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如果不是特别爱做咖啡,真的很没有成就感。
 
做案子其实也一样,快乐要靠自己寻找。所谓内卷,前提要看你有没有的选,如果客户有要求,作为乙方终归还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把事情做得更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寻找到自己的快乐点。
 
04.
大律师,有哪些共点?
 
大鱼:咱们都见过很多成功的大律师,你们觉得成功的律师有哪些能力或者心态是共通的?
 
郑玮:这个问题可以用“律师成功值”来概括。所谓“律师成功值”是指将律师的各项素质都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最后计算出一个成功值
 
第一部分是专业能力但在当前的“内卷”环境下,专业能力的换算汇率特别低,只有特别厉害,才能换算成一定的收益。
 
第二部分是所谓的背景资源其中包括家世背景、职业背景、同学资源等等。
 
第三部分是机遇机遇就仿佛游戏中的上古神兵,可能抽一万次才能抽出一个,但只要抽出一个就有很大的威力。
 
对于极个别人而言,只靠其中一项就能成功,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三项能力都需要具备一点。
 
大鱼:我见过的大律师无一不特别「勤奋」。某个主任曾经讲过一个段子,某天早上起床,发现手机里有一个陌生的微信,昨天晚上喝酒喝多了,不知道这人是谁,但跟他聊了不少业务。于是他就和那人盘道,对方说,你别猜了,我是你住同一栋楼的邻居,昨天晚上你喝多了,上电梯的时候就拉着我不停地跟我介绍你的律所,我实在没好意思,咱俩就加了微信。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勤奋这个痕迹真的是刻在这些大律师的骨子里的。
 
第二点,他们真的「热爱」这一行。我们很熟悉的一位刑事律师,可能头一天晚上还和我们一块参加活动,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差了,坐在头等舱还要看卷。他们特别享受自己的专业。所以,年轻人也是如此,如果你勤奋、积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你获得更好的回报的可能性也更大。
 
阿米拉:我的观察比二位更感性一点。
 
首先,大律师都是「热爱学习」的人。热爱学习不仅体现在专业上,也包括借着一个案子,他们了解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行业,学到了新的知识,他们就会很开心。
 
从这一点衍生出来就是,他们的「包容度」都很强。包容度不一定是指这个律师多外向或者多爱社交,而是指他能够接受各式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存在。这样久而久之下来,他们自己的路就宽了很多。
 
最后就是,他们的「自我循环」都特别好。不管是遇到开心的事,还是受到挫折,他们都特别会给自己找乐子、找成就感。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心态。



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跳转哔哩哔哩观看视频
👇

更多与青年律师成长相关的视频
搜索B站「real真不骗你」
点击「关注」
马上入股不错过👍

- END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