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效实习VS无效实习:青年律师如何放大职场优势

真不骗你 新则 2022-12-10


伴随着大厂来势汹汹的“裁员潮”,今年的求职季似乎格外艰难。对于应届法学毕业生而言,实习经历对于求职到底有多大帮助?如何做到“有效实习”?担心泯然众人,如何打造自己的职场“差异化”?

 

本期真不骗你,大鱼、七爷和阿米拉聊了聊这些话题,希望能为初入职场的小朋友们答疑解惑,帮助大家顺利get“令人心动的offer”。


*本期节目已在哔哩哔哩同步上线,关注「real真不骗你」即可收看,也可直接点击下方视频收看完整节目。
↓↓↓


01.

实习经历有多重要?

 

大鱼:有人说,法学生在本科、研究生期间要积极找实习,实习经历对求职到底有多大帮助?

 

郑玮:首先,以终为始地看,简历上的学校经历基本上是类似的,能够有所区分的无非就是你的实习经历:你去过哪些团队、做过哪些事情。

 

第二,实习其实能够帮助正式入职的律所降低培训成本和筛选成本。如果你的实习经历都是红圈所、大所等比较规范化的律所,我会认为你在这段实习经历中,已经接受了一轮初级的职场培训,对工作具备基本的认知。

 

最后,过去的实习经历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是相互匹配的。以诉讼为例,基础的诉讼程序、法院的工作流程,学校里肯定是不教的,需要你通过实际操作来认知和锻炼。因此,如果我招诉讼律师的话,我更倾向于招过去在诉讼团队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如果你的简历上全部都是非诉经历,那可能在业务技能上就不够匹配了。

 

大鱼:你在看简历的时候,到底是看重律所,还是团队?是看重职业培养的过程,还是看重在具体项目中积累的实务经验?

 

郑玮:很多学校一般会提供一个去公检法机关或者政府的实习机会,但这段经历的可参考价值并不高,因为在机关单位里,很多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打杂”的状态。其次是在律所的实习经历,那我会关注是否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律所。如果没有,或者说都是老家的律所,我大概率会认为你没有被这些律所筛选上,可能会对你的能力和素质打一个问号。

 


接下来看专业。一些律所资本市场业务做得好,一些律所争议解决业务做得好,如果你去了一家以资本市场为主的律所,但进了一个争议解决团队,我也打个问号。我会具体了解你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你进的哪个团队,跟的哪个合伙人,做了哪些事情。

 

进入到面试阶段,其实简历上写的每一个点我都可能往下追问,所以对年轻人有一个忠告,那就是简历千万不要造假。

 

大鱼:站在法学生的角度,实习阶段应该做好哪些事?

 

阿米拉:首先最基本的,领导交代给你的事情要做好。

 

郑玮:米拉说的是一点,另一点,“打杂”这件事可能是个“事实状态”,但不能是个“心态”。

 

大鱼:没错。其实绝大部分实习项目都是临时需要调配人手,来完成大量的甚至是重复性的工作,这其中一定是以完成工作为先,其次才是可能被留用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抓住的关键是什么?是态度。

 

举个例子,我之前在无讼的时候,每三个月会招一批实习生,在无讼合作中负责接听电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林夕的实习生——她现在已经考上某部委的公务员了——她把这些枯燥重复的工作做得特别细,除了接打电话外,还会整理数据,把高频问题总结起来,向大家集中反馈,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而这也反映出她的一种工作态度。

 

郑玮:我也举个例子。原来我在天同也带过很多实习生,实习生刚来的时候我一般会客套一句: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和合伙人或者律师交流。但真正有问题来主动交流的人很少。

 

其中有一位北大的实习生——他现在已经在一家仲裁为主的律所里做到高年级律师了——他基本上每天或者隔天的下班时间,都会主动到我办公室说:郑律师,我今天在工作中遇到了1~2个小问题,我想来问一下。这真的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所以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做起来有不同的方法。

 

大鱼:实习工资加上饭补、车补顶多也就300块钱一天,为了赚钱而去实习真的不划算。其实实习核心关注两件事,一是它能锻炼你的项目经验或者实务经验,二是你能给带队老师或者合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这两件事都需要展示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周围人多沟通。

 

02.

脱离“即时满足”

 

阿米拉:但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小朋友而言,除了那些真的天赋异禀的,很多人还是会有点怯生生的。郑律师所说的主动到您办公室聊天、问问题这种,应该属于有不止一段实习经历的学生了。那他在选择实习的时候,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扩大人脉、积累业务经验。这对那些刚开始实习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要求还是有点高。

 

所以,合伙人或者成熟律师可以适当带一带这些小朋友。我以前就会主动带实习生妹妹去见客户,她想学哪些东西、想做哪些事情,可以主动去问一下。

 

郑玮:确实如此。所以坦白讲,双方都不要对彼此抱有太高的期待,这是很现实的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其实“主动”的背后意味着更多因素。第一,他的目的性强不强。第二,如果真按你说的,我主动去问:你今天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10个人中10.5个人都会说:没有问题。

 

所以,没人愿意当螺丝钉,但很多时候往往不是老板把你当螺丝钉,而是你自己把自己当作螺丝钉,拧到一定程度你就觉得差不多了,不愿意再往下拧了。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有错吗?没错。但它对吗?也不对。


大鱼:管理者怎么才能找到一种避免对立感的沟通方式呢?我也曾跟表现不太好的实习生说过:你应该这样做,这样对你有好处。但他反而会认为: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又不是我的工作范围。

 

郑玮:所以不能说“你应该这么做”,而要说“你这么做试试”。其次,管理者要及时反馈。之所以很多实习生感到自己像颗螺丝钉,就是因为咱们作为管理者对工作缺乏反馈,那他肯定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

 

阿米拉:从一开始筛选实习生的时候,就要调整好预期。大家之所以不太看重学校安排的实习经历,就是因为这段经历里学生们的主动性比较低,他们的表现也确实不够好。而对那些想实习、主动找实习的学生来说,他势必要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比如英语好、擅长什么技能、做过哪些事情,律所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也不一样。

 

郑玮:不论是学校安排的实习,还是你自己找的实习,对你而言时间都是自己的。所以不要回看,而要向前看,这段实习经历有哪些亮点可以写在简历上?或者即便不写在简历上,我希望在这几个月里做到哪些事情?

 

这个心态初级律师也同样适用,你有没有尝试过主动承担一份工作?走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你一旦做了,不论成功与否,团队负责人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所谓走出舒适区,最舒适的就是实习期间没人找我干活,实习结束的时候给我盖个章,证明我实习过了。而被领导安排工作是有点不舒适的,主动去要活儿是更不舒适的,但越不舒适的地方,得到的锻炼也会越多。

 

大鱼:人在20多岁的时候做事效率是最高的,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关键是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你到底留下了什么。我觉得要关注三件事:钱、能力和资源,无论是人脉资源还是影响力资源。

 


你每到一个地方,决定你做所有选择、投入所有努力的关键,就看能否在三者中至少获得一到两项,其中钱反而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郑玮:小孩子追求的是即时满足,今天表现好了,老师就会给我小红花;到了学生时期,努力三年,迎接一场高考;工作以后,付出和收获可能要以年为维度来衡量了。

 

所谓脱离学生气,就是脱离“即时满足”的愉悦感,而要更中长线地投入努力,而实习就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实习做得好,将成为你的一个闪光点。

 

03.

科学展示“差异性”

 

大鱼:很多时候年轻人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大家对此有什么建议?

 

郑玮:初入职场其实和刚上大学差不多,进入新环境、新城市,肯定都会手足无措。这时候就要做两件事:观察、发问。要么靠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周围、探索环境,要么就问问本地人、师兄师姐,我该怎么办。

 

在职场,第一,观察。看团队有哪些工作习惯。比如着装,到底是每天西服革履打领带,还是不打领带、只穿西服,还是可以穿得更休闲一点。这其实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就能够了解。

 

第二,自己的观点要善于表达。如果你脑子里百转千回,但嘴上说没问题,同事和领导肯定优先判断你没问题。那么我也不知道你是否真正进入工作状态了,因为工作其实要解决无数的问题,没有问题,可能是没进入工作状态。

 

大鱼:我补充两点,第一,花心思。它本质上是一种好奇,这个品质很多大律师都具备,哪怕他只是去吃个饭,他也会好奇某件事为什么这么做,其实这事跟他的业务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反映的就是一个好奇的态度。

 

第二,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要锻炼好调研的能力。除了线上的搜集外,还要敢于线下实地沟通,大多数情况下,真的做了准备问别人问题的时候,人家不会嫌麻烦的,反而会觉得你很用心。在这个过程中,你既得到了态度上的反馈,同时又收集到了信息。这在你信息、经验都不足的时候,是一个很重要的建立核心竞争力和差异性的思路。

 

郑玮:我之前面试过两个同学,他俩是老乡、同班同学、同一个宿舍,甚至上的课也一模一样,说白了,简历上除了照片和姓名不一样,其他几乎没有区别。但往那儿一坐,提问题的时候,我说:你们两个谁先答?永远是某一位同学说:要不我先答吧。几个问题下来,我的感受就明显不同了,不论这位同学答得如何,至少他的主动性体现出来了。

 

我自己面试天同的时候,进门发现,一屋子人我都不认识,没有一个我的同学。我心想:完蛋了,全是我师兄师姐,每个都比我厉害。等天同律师到场以后,他问:同学们谁愿意自我介绍一下?我当时第一个站起来,说:我先来介绍吧,因为我是今天在场跟大家最不一样的,大家全都是研究生毕业,只有我一个本科生。

 

这也是一个差异化,虽然它坦白讲属于我的弱势,但因为我率先把这个劣势抛出来了,好像反倒成了我的优势。我后来跟天同的陈枝辉律师聊过这件事,他说当天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几年之后都还记得。

 

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定会留意到自己跟身边人会有所不同,而这就是你的特点,它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你能把它用好,它会成为你的优点。

 

阿米拉:所以小朋友们初入职场,第一步肯定是要把及格线的工作做好,不论是职场礼仪、着装规范,还是基本工作。

 

其次,就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人,看自己有哪些差异点。如果你观察了一段时间,也没有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你可以主动找负责人、领导、同事问一下。与其花时间补短板,不如把长处作为发力点不断发扬光大。

 

比如你可能就是social能力弱,不善于社交,但是输出能力特别强、写材料特别棒。那你就在这件事上着重努力、着重宣传,让最关键的几个人知道你的优势。比如客户要知道,这个材料是团队这位助理写的;老板要知道,我的这个助理特别会写东西,以后这些事都可以交给他;其他办公室的合伙人也要知道。

 


有的小朋友进律所后就开始疯狂学英语,这对你的业务未必有直接帮助。与其在这种不能马上就见到成效的地方上发力,还不如先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得更好,因为后者是有场景的。英语好对你来说没有场景,除非你们是专门的涉外团队,但如果你是材料写得好,或者谈判能力强,或者social场合游刃有余,这些优势如果能在这种已经应用了的场景上继续发扬光大的话,对你的好处是非常大的。

 

04.

“内向人”的职场优势

 

郑玮:展示自己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别光自己“开屏”,还要看看游客们到底有没有看你这边。很多时候大家会说“我没有优势”或者“我找不到优势”,这时我就会问:你从小到大被夸奖过吗?你在哪些地方被夸奖过?

 

所以,优势是被发现出来的。如果你在展示自己的时候,比如你觉得自己特活泼、特外向,但是老板理都不理你,那可能方向就选错了。如果换个场景,汇报工作时,老板让你展开说说,那这就是你被关注、被认可的点,它才能形成正反馈。

 

大鱼:我举个例子,天同的陈枝辉律师,他最强的能力在于后端的研究能力,前端的呈现能力相对来说弱一点。但如果在一个合适的平台或者机构里,给他一个机会做研究,就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但这件事的前提在于,他主动地展示出了他的能力,所以一方面要及时地沟通、清晰地表达,另一方面,得真的具备强悍的能力。

 

很多人问,内向的人做律师到底有没有优势?我的理解是,内向的人相比外向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取信任这件事上,可能会吃一些亏,但是反过来,他在后端的输出上理论上会比别人更强一些。

 

郑玮:就像玩游戏,如果总的能力值是100,前端只分配了10,那么后端理论上可以分配90。但实际上,很多人前端和后端的能力都只有10,内向就被当作了一个理由:因为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我不善于social。

 

但从正向的角度讲,不善于social如果是你的劣势,那么你的优势是什么?比如研究能力强,能够沉下心来做事情,或者内向带来稳定,包括情绪稳定以及工作状态稳定。就像硬币的另一面,它一定也是有优势的。

 

大鱼:之前美团的王兴开过一个会,王兴提了个问题,说某个问题能不能用X-mind做个图,在场没有人回应。于是他就问一位实习生,说:你会吗?你来做一下。实习生的回答是: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这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人会指望一位实习生天赋异禀,但他能表现这个态度是很好的。当然他得真学,如果一星期后王兴再次找到实习生,结果他说:我还没来得及学,但我还是可以学。那又是反效果了。

 

所以很多时候那些优秀的人,他们内心深处都很自信。自信有两种,一种是知己知彼的自信,他清楚自己能力和别人的能力。另一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他相信问题一定不是第一次出现、一定不是永远无解、一定是可以被解决的。如果你也能具备这种自信,你就会更愿意花精力、更愿意投入,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正向循环。

 

郑玮:但凡在社会上获得了一定成就的人,一定具备极强的想办法能力。所有的学识、经验都是工具,我们当然要尽可能地丰富武器库,趁手的工具越多越好。但实在不行的时候,哪怕只有一把螺丝刀一把改锥,我也能把所有机器都修好,这才是最厉害的能力。

 


比如我面试时,模拟法庭,我给大家一个案例,让他们自由选择站在A公司立场还是B公司立场。第一轮,站在现有立场上阐述抗辩主张。第二轮,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上阐述抗辩主张。这就相当于设置了一个窘境,一定会立刻激发起面试者想办法的能力。如果你面对这个情景马上就崩了,那可能没有更合适的场合让你展示能力了;但如果你能够脱颖而出,那我未来就愿意给你更多锻炼机会。

 

我之前在iCourt面试组织活动的人员,也会提一个问题:给你四个场景,1对1、1对10、1对50、1对200,请你排个序,你认为哪个场景里你能展示出最好的能力和状态?为什么?

 

这四个场景,就是一般组织活动会出现的场景。1对1可能是沟通、交流或销售的场景,1对10是一场小型的宣讲,1对50是一般的培训场景,1对200可能就是一个舞台。不同的场景对应着不同的能力要求,需要你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

 

所以比赛也好、模拟法庭也好、面试也好,其实都是小型的压力测试。大多数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但压力测试会一下激发出这些能力。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优势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平常就能发现自己的优势,那么在压力面前的表现就会更好。


点击下方小程序,直接跳转哔哩哔哩观看视频
👇
更多与青年律师成长相关的视频
搜索B站「real真不骗你」
点击「关注」
马上入股不错过👍

- END -







# 律师团队创新发展系列 #


4月11日(明天)晚上8点,律师团队创新发展最后一讲将在新则视频号直播,从内部分配的角度,聊聊“如何设计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激发团队”,直播不可回放,欢迎扫码预约。

↓↓↓



# 推荐阅读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