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年,法律行业会进一步极化、分化与泛化

余朋铭 新则
2024-08-26


结构紧密、一体化的规模律所,类红圈的、行业化专业化的精品所,对传统业务进行流程再造的公司化律所,是我们持续看好的发展方向。

文|余朋铭 新则创始人

各位好,我是大鱼,新年快乐。

自新则成立以来,法律行业就开始进入一个迅速变化的周期。我们之所以叫「新则」,也是取「新规则」的含义,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意味着格局的调整,以及对应新规则的产生。

如何理解这个趋势,进而调整自身的行动,将影响每一位身在其中的律师、律所的长远发展。

今天是新则 2024 年的第一篇文章,我想结合自己过去一年的分析和感受,从宏观层面,分享自己对法律行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01

人数激增,是推动行业变化的最关键要素


在过去将近 10 年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法律行业的巨大变化,而推动这一切变化的关键要素,就是人数的持续增长。

人数增长,背后很重要的动因是官方层面的推动。司法部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中就明确提到——

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达到75万名。律师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履行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律师调解、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不断增强。律师队伍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2025,执业律师人数要到 75万人。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下面这张图,可以帮你理解得更清楚。


如图所示,从律师制度恢复一直到2016 年,30 多年的时间律师人数刚刚到达 32.8 万人。而从 2016 年到 2022 年仅仅 6 年的时间,人数就将近翻了一倍。

这个速度保持下去,可以预见的是,2024 年中国律师人数就有可能到达 75 万人,提前完成目标。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趋势不会停止。为什么呢?可以参考下图——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律师人数还不够多。

一个国家、城市的律师人数往往和它所在地区的GDP,准确地说,是第三产业产值正相关。因此,只要中国经济正常、持续发展,律师人数就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持续增加

更何况,从政策层面来看,有大量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还没有被很好满足,因此律师人数进一步增加的必要性,也会加强。

而过去、现在、未来,法律行业的一切变化,都是从人数增加开始。

几乎所有的行业,当供给端开始增加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加速竞争。

但在和很多律师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虽然对「竞争」有认识,但并没有充分理解竞争的结果是什么,以至于大部分时候,大家还是在按照过往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进行自己的工作,只是感觉,比之前更卷了。

竞争加剧,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极化与分化。


所谓极化,就是马太效应,过往有优势的律师、律所,在未来会获得更多的机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所谓分化,就是法律服务市场会更加细分,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服务方式,对应不同的发展模式。

而这一切,都会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格局。

对于律师、律所来说,这意味着他过去习惯的业务发展逻辑与律所发展模式也会受到挑战。必须适应新的规则,才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我一点点谈。

02

极化:律所规模化是人数增长的必然结果


新则一直非常关注律所的规模化,并不是因为我们「想推动规模化」,而是从结果来看,律所的规模化是律师人数增长的必然结果,对应的,律所「先大后强」成为主流的发展模式。

我们曾经做过全国各地律协的行业发展规划分析,从政策引导层面,规模化也是官方倡导的关键发展指标之一。

以《广州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21-2025)》为例——

2025年实现广州律师行业“五化”——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广州律师总人数达到25000人,百名律师以上的律师事务所达到50家,开展涉外业务的律师事务所达到300家,涉外律师超过2500人,广州律师事务所在境外建立分支和合作机构达到50家,打造10个以上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专业化法律服务品牌,努力将广州打造成为现代法律服务业强市、律师执业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除此之外,得益于2020 年司法部官方上线了「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把握律所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也是从 2020 年开始,新则开始通过大数据报告的形式,呈现律所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点击查看新则数据分析报告合集

通过汇总、分析了全国超过 200 家核心地区的律师事务所的超过 30000 多条数据,我们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

过去一年,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全国规模大所的集中度在持续变高,与此同时,地方规模所的发展速度开始慢于全国规模所。

2023年,律师行业整体预计人数增速为 8.77%,而Top100规模律所的平均增速为15.71%,接近行业平均2倍。相比之下,地方本土规模律所平均增速只有 12.37%。

律师在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全国规模大所,这就是极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我只提供一个很小的切片数据,就可以从宏观层面,进一步反应极化的趋势。


  • 2023 年,中国 Top100 的律师事务所总分所合计不到 2000 家,占律所总数不到 5%;

  • 从律师人数上来看,这 2000 家不到的律师事务所,拥有的律师人数占比却接近 20%;

  • 根据律所提供的数据,结合当地平均创收测算,他们的营收总和已经接近行业总创收的 50%。

5% 不到的律所,用 20% 不到的人数,赚了接近 50% 的钱。典型的「马太效应」。

而这个趋势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要趋势保持,那么从长期来看,头部规模律所的优势会愈发明显,未来可能就会像下面这篇文章预言的那样。


当然,一切的变化的前提是所有的规模律所会持续保持活力,继续增长。但因为律所老龄化、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等相关原因,未来一些因行业红利发展起来的「虚胖」的规模律所,会有可能在竞争过程中面临挑战。

我们在过去一年,已经看到许多与之相关的热门事件发生,只是因为话题敏感,不方便在文章中详细说明。

但就算如此,从宏观层面上,规模律所的集中度进一步变高,是非常明确的发展趋势。而规模效应作用下,会进一步吸引客户选择规模律所,从而加速律师业务层面上的极化。

规模化从来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对于律师、律所来说,打不过就加入,是面对这一趋势的基本策略。

03

分化:法律行业会分化成三个不同的市场


极化之外,竞争加剧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行业的分化。

我一直有个观点——

法律服务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而是由不同的三个市场构成。在这三个市场里,客户、需求、对应律所的能力要求,都不相同。

这三个市场用大白话表达就是——

  • 高端非标的市场,对应复杂疑难的项目与案件,以及相应的头部客户
  • 常规综合的市场,对应一般类型的案件与项目,以及相应的常规客户
  • 批量公共的市场,对应在流量渠道上与机构上的个案与批量案件


高端非标市场,需要顶级专业的服务能力;常规综合市场,需要质量可控的常规服务;而批量公共市场,需要律师、律所有极高的服务效率,以及对应的低成本。

过去行业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律师们更关注主流的常规服务市场,对其他两个市场感受不明显。

而未来,随着竞争加速,会迫使不同能力的律师、律所,选择不同的法律服务市场进行深耕发展,进而推动法律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分化。

市场细分,会是未来更多律所、律师在面对竞争时,希望谋求发展的必然选项。

在这个大趋势下,未来,我会看好三类律所及律师业务的长期发展。

第一类,服务高端非标市场的类红圈的精品所。

其实在政策层面,官方除了关注律所规模化之外,也一直非常重视律所的精品化。


只不过从实现路径来说,先大后强,比先强后大要更容易,所以在行业发展初期,选择规模化的律所会更多。

但在过去几年,我能明显感觉到一个趋势—— 有很多红圈所、本土规模所的优秀人才,在选择新的执业平台的时候,既会考虑全国规模律所,也会考虑其他精品所。


而这个趋势,因为红圈所、规模所的内卷与竞争,进一步加速了。从结果来看,它们会催生更多类红圈的精品律所产生。

典型的,就是这几年发展飞速的,以植德、己任、世辉为代表的精品所。


稍微做下调查,你就会发现他们不论是从客户构成、业务能力、行业口碑还是各类荣誉上,都和红圈所非常类似,只是起步晚些,但具备非常好的发展潜力。

第二类,是服务常规市场,但是做专业细分的行业、专业精品所

以特定行业、专业为发展方向进行深耕的精品所,一直不是律所发展的主流模式,但在未来,这类律所将因为自身的专业积累,以及对于行业的深度把握,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如图所示,以家理、靖予霖、蓝白、柳沈、阳光时代、垦丁为代表的专业、行业精品所,是我未来非常看好的一类律所发展方向。

因为专业细分,是竞争加速下的必然选择。


提出「波特五力模型」的著名竞争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有一个「竞争战略」的理论,即面对竞争,企业应当采取下列三种竞争策略,来获得更好发展,即——

1. 总成本领先战略
2. 差异化战略
3. 专一化战略

其中,服务的差异化,以及客户的专一化,则对应法律行业的行业化、专业化律所。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就是法律行业的「专精特新」。我看好这类律所的持续发展。

对于律师来说,如果你服务的是常规市场,那么差异化服务,以及专一化特定类型客户,也应当是你关注和重视的发展方向。

第三类律所,与我们第三个话题有关,即「泛化」。


04

泛化:律所的公司化,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


如上文所述,法律服务一直有三个市场,其中第三个市场,因为需求分散,且单价较低,长期被律师行业主流忽视。

这部分市场是由两部分需求构成——

  1. 特定机构所产生的大量同类型案件 - 大家相对熟悉的批量案件
  2. 特定流量平台所聚集的同类型案件 - 典型的比如征拆业务

不论是哪种需求,都对律师、律所的市场能力,服务交付能力,以及对应的服务效率、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更高效的获客手段,以及更稳定的交付团队,那么这部分市场,是很难被习惯了「一条龙服务」的律师来切入的。

但这部分市场,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个相对更新的,体量更大的市场。因为竞争相对不充分,所以空间相对更大。

因此,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类公司化的,以这类市场为核心目标的律所出现。


以旷真、冠领为代表的这类公司化律所,就是其中的典型。明显区别与传统律所的作业方式,他们几乎都会基于客户、业务需求,进行对应的流程再造,从前到后由不同的律师、成员负责,最终完成法律服务成果的交付。

因为只有公司化的律所,才能更容易通过流程再造,进行律师作业的分工,解决获客、转化与服务的问题,从而降低服务成本,进而满足这类市场的服务需求。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涉及「执业泛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会有更多非律师人员,以各种方式参与这条服务链条。市场、运营、法务等类似的工种,会进一步增加。

执业泛化这个概念,首先来自著名的法律行业的未来学家,理查德·萨斯金的《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在书中,作者明确提出未来影响法律行业变化的三种力量,执业泛化即是其中一种。


就像随着滴滴打车等一系列网约车平台加入出行行业市场,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打车模式一样,执业泛化,更多元的法律工种的出现,也会加速法律行业的变化。

这类变化只可能由外部产生,就像没有一家出租车公司,会有动力推动出行行业变化创新一样。

我今天无意讨论这类「市场化律所」对律师们在观念上产生的影响,但是从结果来看,未来这类机构,以及对应的相关律所,一定会通过持续影响这一部分市场,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客户需求的进一步线上化,他们已经开始涉及部分常规综合的市场。


执业泛化是必然趋势,这部分律所会以更高效的方式服务、解决对应市场的法律服务需求。只要合规层面不出问题,我非常看好这类律所的长期发展。


结论


2024 年,法律行业从宏观来看,一定会进一步极化、分化与泛化。

只要律师人数持续增加,竞争持续加速,那么这三个趋势就将持续发生,形成对应的格局变化,以及不同的发展新规则。

我有时候和一些律师、主任们交流,总会说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 10 年后看法律行业,依然是律师单打独斗、律所松散加盟、一个律师给客户一条龙服务的状态,那我们难免会对行业的发展失去信心。

不论是从感性的角度,还是站在行业更好发展的角度,团队作战,紧密协同,按照流程分工,都应该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结构紧密、一体化的规模律所,类红圈的、行业化专业化的精品所,对传统业务进行流程再造的公司化律所,是我们持续看好的发展方向,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为这类律所提供支持,推动他们更好地发展。

篇幅有限,我只能简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对相关话题感兴趣,可以加我的微信,期待和你深入交流。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新则创始人余朋铭交流沟通。

- End -




新则直播,欢迎预约



新则推出「2024专业精品律师事务所榜单」评选,聚焦在特定领域表现卓越的专业精品律所,为客户选择法律服务、同行规划自身发展提供参考。欢迎各专业精品律所申报。




# 推荐阅读 #


时常错过新则的推送?
设置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天的文章啦!
按下图操作,与新则一起日拱一卒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