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革》2023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改革杂志 2024-03-17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目录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共同富裕研究专题】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马晓河  杨祥雪(1)


面向共同富裕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建

      ......涂圣伟(14)


本刊特稿


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巩固增长回升势头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26)


中国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一个制造业合理比重假说与政策选择

      ......郑江淮  张 睿  孙冬卿(37)


数字经济研究专栏


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黄庆华  潘 婷  时培豪(53)


NFT产业:理论解构、市场逻辑与趋势展望

      ......渠慎宁(70)


国民经济


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龙少波  李洁雨  左渝兰(81)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历史逻辑和重点任务

      ......刘江宁  陈贞吉(99)


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是否有助于提高创新水平?

      ——基于“三供一业”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袁 淳  崔怀谷(111)


银行竞争是否缓解了企业“短债长投”?

      ——来自信贷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证据

      ......唐敦哲  王靖雯  郑双怡(128)


公共管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学理基础、历史脉络与实践进路

      ......徐 明  陈文博(144)


《改革》社评  


充分释放消费活力

      ......文丰安(扉页)



01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马晓河   杨祥雪


摘   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实现共同富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终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关键群体是农民。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不优,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城乡发展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新时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以低收入人口、种粮农民为重点人群,以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领域,以粮食主产区、脱贫地区为重点区域,持续缩小农村居民在经济生活、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推进包括城镇和乡村居民的共同富裕、覆盖城乡区域空间的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富裕”和有差异的渐进式共同富裕。为此,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基础性制度安排。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发展差距;农民增收


作者简介:马晓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祥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振中、张义博、周振、周婉冰参与讨论。


02

面向共同富裕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建


涂圣伟


摘   要: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缩小城乡差距更具现实紧迫性,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收入的总量增速、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持续稳定性提出了新要求。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面临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不畅、“统分结合”制度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农民增收潜能、农民收入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家庭非经营性支出增长过快、外部冲击加大等障碍和挑战。为此,应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为主攻方向,构建起成长性、安全性、均衡性“三位一体”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强化惠农政策协同效应、要素改革富民效应、先进技术赋能效应、社会保障兜底效应、城乡一体融合效应,畅通产业振兴促增收、壮大集体促增收、深化改革促增收、优化补贴促增收等路径,确保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水平的同时有效化解结构性矛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关键词:农民收入;共同富裕;增收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涂圣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03

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巩固增长回升势头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课题组


摘   要: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速度放慢,通胀有所缓和但仍处高位,美欧货币紧缩引致金融脆弱性加剧,相继爆发多起金融风险事件。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复苏的态势基本明朗,供需双侧企稳回升,但细分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青年群体稳就业压力较大。建议一方面着眼于短期视角,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扩大内需政策落地生效,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面巩固增长回升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另一方面着眼于中长期,利用好中国经济复苏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窗口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稳外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紧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


课题组协调人:李雪松,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主任。执笔:冯明、张慧慧、李双双、张彬斌、左鹏飞。通信作者:李双双。其中,冯明、张慧慧、李双双、左鹏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彬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04

中国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

一个制造业合理比重假说与政策选择


郑江淮   张  睿   孙冬卿


摘   要:关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认为,制造业比重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结构。然而,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各国制造业比重存在离散度加大的典型事实。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与此同时,德国等制造强国出现工业深化现象,制造业比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倒U型”变化,而是稳定在较高水平。基于中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与市场特征,提出中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的异质性导致制造业比重离散化的假说,作出各国制造业比重变化中可能存在“中高端制造业陷阱”的判断。根据中国人均GDP发展目标,建立一套计算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方法,测算中国2050年之前三个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合理比重目标范围。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区间。中国制造业合理比重的目标范围总体保持稳定,2025年、2035年、2050年分别为24.1%~26.8%、25.4%~28.0%、24.0%~26.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出省级层面的制造业合理比重,为各省份制造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要采取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努力跨越“中高端制造业陷阱”,将制造业比重维持在合理区间,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制造业比重;中高端制造业陷阱;去工业化


作者简介:郑江淮,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睿,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冬卿,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05

数字经济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黄庆华   潘  婷   时培豪


摘   要:基于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异质性研究发现,现阶段产业数字化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强于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四大区域中呈现“东北>西部>中部>东部”的态势。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提升效应、要素市场化优化配置效应是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省份应实施阶段性、差异化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提高城乡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字经济;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时培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06

NFT产业:

理论解构、市场逻辑与趋势展望


渠慎宁


摘   要: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前沿热点,NFT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发达国家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之一。非同质化、区块链支撑和加密资产属性是NFT的三大主要特征。从理论上看,NFT产业的火爆源于其给数字经济特别是数字产权领域带来的革命性改进,它构建起了数字创新的激励机制。随着用户的增加和协议的完善,NFT可代表资产的范围不断扩大,被广泛应用于Web3.0和元宇宙、数字艺术、时尚、游戏等产业之中。NFT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技术本身和平台管理层面的短板、法律层面的风险,以及各国政府部门的监管动向均会影响其发展前景。部分国家已依托管理区块链或加密资产的法律条款对NFT产业进行监管。今后,我国在培育NFT产业时,应通过技术支撑、场景推广、监管保障“三管齐下”,实现NFT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NFT产业;数字产权;加密资产;未来产业


作者简介:渠慎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风险研究中心秘书长。


07

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

构建与测度


龙少波   李洁雨   左渝兰


摘   要:消费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居民消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界定居民消费环境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包含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赋权模型确定16个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以及2008—2020年31个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总体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文化环境均得到明显优化。但是,各省份居民消费环境差异仍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环境相对较好。未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环境应重点从优化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入手。

关键词:居民消费环境;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作者简介:龙少波,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洁雨,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左渝兰,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08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的历史逻辑和重点任务


刘江宁   陈贞吉


摘   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两面”。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倒逼国内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破除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打通“内循环”关键堵点,推动中国产业链创新链转型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使“国际循环”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实现双向联动,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更高标准市场体系。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作者简介:刘江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贞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09

国有企业“轻装上阵”是否有助于

提高创新水平?

——基于“三供一业”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袁  淳   崔怀谷


摘   要:以国有企业分离“三供一业”社会职能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分离“三供一业”社会职能,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机制分析发现,分离“三供一业”社会职能通过更多的研发资金投入和更多的研发创新人员以及更高的薪酬契约有效性和更低的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分离“三供一业”社会职能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企业规模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欠发达地区更强;进一步的经济后果检验表明,分离“三供一业”社会职能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办社会;“三供一业”改革;企业创新


作者简介:袁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怀谷,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10

银行竞争是否缓解了企业“短债长投”?

——来自信贷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证据


唐敦哲   王靖雯   郑双怡


摘   要:企业“短债长投”不断累积的债务问题容易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方法,分别从信贷供给端期限结构失衡视角和信贷需求端“短债长投”期限错配视角出发,探讨银行竞争对企业“短债长投”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银行竞争强度能够优化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配置,促使银行基于争夺下游客户弥补潜在利润下滑的考虑增加中长期信贷资金供给,有效改善信贷供给的期限结构失衡;银行竞争能够在改善银行信贷期限结构的基础上,缓解企业“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问题。

关键词:银行竞争;信贷期限结构;短债长投;企业债务风险


作者简介:唐敦哲,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讲师;王靖雯,中信建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理财规划师;郑双怡,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

学理基础、历史脉络与实践进路


徐  明   陈文博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学理基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建设思想的精髓。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从现实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现实之基是立足本国发展实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路要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建设的全面领导、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增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徐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陈文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公众号ID:gaige-zazhi▼

最新动态

扫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