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本质特征及世界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

崔乐泉,赵子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本质特征及世界意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7):5-14.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本质特征及世界意义

(崔乐泉)

作者

崔乐泉,赵子建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作为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是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三者的有机统一。”[2]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二十大报告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体育事业建设的具体形态,置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框架内,并融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其实,如果我们以大历史观考察百年以来党领导下的中国体育事业,其出场逻辑、本质特征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并成功塑造了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的“中国模式”[3],在世界体育发展进程中凸显了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1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

追求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课题,中国亦未能例外。人类体育活动由脱胎于早期维持生产生活的身体技能形式,发展到今天融入众多现代性竞技、游戏和教育特色的运动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履行着革旧维新的演进功能,而这一功能非常明显地反映着人类体育形态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趋势。正因为如此,对体育现代化道路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走向更高一级文明形态的标志之一。同样,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国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在迈入近代以后的百余年间,伴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亦在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积淀出自己独特的历史、文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出场逻辑。

1.1历史逻辑

“在一个‘现代性’有着多种形式的存在,也有着各种替代性选择的世界上,政治历史所要强调的,应当是同各种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相契合的‘种种’内部叙事”[4]。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体育,走的是“被动输入型的非自主性现代化之路,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探索虽经历以器卫道——制度牵引——文化改造为主线的逻辑标准,但它只是在地域意义上重新复制一个西方”[5]。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在现代化标尺上表现迟滞苶弱的传统体育形态,在西方体育强势的压力中,如何重构中华民族新的体育存在方式,就成为近代中国体育谋求振兴的主要议题。

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开始,体育强兵成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与目标。戊戌变法将西方现代体育引入中国学校教育,在增加中国人体育基础认知的同时,强国思想逐渐为中国体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及随之而来的新文化运动、日本侵华战争、国内战争,促使中国人对体育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这一时期人民思想逐渐得以解放,融入西方现代体育观念的近代体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体操课逐渐转变为体育课,体育教学也开始主动吸收西方体育的教学方式。而以中西体育论争为主旨的“土洋体育之争”、竞技体育比赛中收回体育权活动的发起,甚至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参与世界体育竞赛等重要社会变革,成为近代体育社会革命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提及的是,萌发于20世纪初期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为一种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劳苦大众为主旨的新的体育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强身卫国思想,起到了唤醒民众体育权利意识的积极作用。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独特的军事技术和政治任务紧密结合的体育组织、各类体育活动的创建与开展,在丰富、发展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同时,为后来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开拓了道路。

1.2文明逻辑

“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6]。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体育现代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蕴含深厚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对既往传统化的超越。而这种超越不断推动着体育文明的现代化跃升,积淀淬炼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精华,创造出了人类体育文明的新形态。

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东方思维模式“土壤”中的中国传统体育,铸就了自身德、艺相兼的传统文明烙印,而“以人为本”的传统体育精神、汇聚东方智慧的体育文明特质,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形成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7]。如由蹴鞠、捶丸、礼射、保健养生、武术等传统体育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身心兼修的生命整体优化观、循规守礼的传统道德规范等等,都远远超越了西方文化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这种特质与精神使其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之路,创造人类体育文明新形态起到了文化奠基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当代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集中展现了体育事业发展中所达到的物与人的有机统一;而绿色发展理念更蕴含着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发展中必须坚持人的价值旨归,亦即推进人和自然的良性互动;强调人类共同价值对世界发展引领作用的体育和平发展道路,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氤氲深厚的文明逻辑——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进程中,通过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而体现出的“实现现代文明超越并代替传统文明”[8]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出场的文明逻辑。

1.3价值逻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根本的价值指向是“一切为了人民”。同样,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余年的奋斗中始终遵循这一精髓要义且初心不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领导的新式体育形态,其突出特色就是以全民参与为主体,而这种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形态,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始终坚持的“体育为人民”的理念分不开[9]。这种体育运动人民性的价值逻辑,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加发扬光大,从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邓小平“借助体育运动实现人民体质提升是广泛性群众问题”,再到习近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体现以人民为宗旨的体育发展思路[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从人民性出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永恒主题,更是体育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逻辑,在价值上关照的就是人的现代化,而人民体育实践的终极目的,是达到自由而全面发展之更高层次的人的体育现代化,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所追求的人的最终归宿[8]

1.4理论逻辑

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过程,现代化同样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近代伊始,在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和一批接受过西方体育教育人员的倡导,现代化的体育竞技方式与理论,不断推动着中国体育走向现代化。在早期共产党人中,像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并接受过现代思想熏陶的毛泽东,对西方体育能强健体魄、磨练意志的作用表示极大的认同,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的理论总结[10]。这些对早期西方体育现代化理论的探讨与总结,推动了中国体育近代化发展的进程,在唤醒体育现代化意识的过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在新中国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体育建设的方针与思路;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体育在这段曲折的历程中摸索前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与之后中国体育回到国际大家庭,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体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不论是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科学训练与竞赛理论等,都为中国体育走向未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当了解到西方现代体育已经发展成为“娱乐制造者”“健康生活加速器”,而我国体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往昔户外运动水平这一现状之时[11],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感,促使中国体育尽快赶上国际体育的发展步伐,迈上新的现代化征程的呼声开始沸腾。

从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皆可以遵循各自的发展方式推进高阶文明,即便是在通向社会主义文明的道路也存在着“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可见,人类通向现代化文明的道路理应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征[12]。正因为如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开始了新的探索。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作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党的十四大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伴随着“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华传统价值观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精彩演绎,中华体育精神所凸显“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14]9的内涵,作为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发挥了巨大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总揽国内外两个大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拓步前行。中国体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被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前进的中国体育,逐渐由理论上凝练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活动内容、组织体系和运动模式,体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迈上了新的台阶[144-5

1.5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的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而进行的一种独立自主探索的实践逻辑。近代伊始,中国体育在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发展中开始摸索现代化的体育发展道路。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新民主主义的体育实践,中国体育人面对扑面而来的西方体育现代化浪潮,不断追寻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在体育器物、体育制度与体育思想层面苦心求索。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乃至经济等条件,中国现代化体育道路只能在西方体育面前亦步亦趋,难以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上取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5]。而融入其中的体育事业,亦同时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自己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全国自上而下体育组织建设与整体的治理,基于全国人民通过体育来振奋民族精神、发展社会经济、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目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发展规模与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育发展作为兴国的一项重要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1978年以后,基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和推进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通过群众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国一盘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体育在逐步走入体育大国行列的同时,吹响了迈向体育强国的号角[16]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步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4],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的动员令。《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2020年、2035年和2050年3个历史阶段为时间节点提出的6大重要途径及9个体育重大工程,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对国家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17]。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更为新阶段我国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2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本质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和推进并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一种全新定位”[18]。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现代化”,是一种昭示特定历史进程和相对发展状态的概念,它强调用发展的视角理解其内涵。历史上,一般大概率优先在产业变革中获益的是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现代化进程,且更易占领意识形态的“道德制高点”。所以,目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19],如此一来,就会形成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就是现代化唯一选择的固化观念。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单一模式的话语霸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根本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作为建设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体育,同样经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之后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进程的实践,孕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

2.1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探索历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1]当代中国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征程上走过了曲折的探索之路。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时期,面对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自力更生、克服经济落后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体育的独特道路。

1949年9月,在中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提倡国民体育”。1952年6月,在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们体质”题词发表的同时,又提出了“健康第一”和“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21]。对新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任务和指导方针的明确,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础。而随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等体育管理机构的成立,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亦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未来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层面的保障。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195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任务。”[22]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3]。党和政府提出的现代化,体现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道路的早期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同年于北京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使得遭受“大跃进”“反右派”以及“文化大革命”阻碍的新中国体育事业,重新回到发展的轨道。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体育科研与体育运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全面改革特征的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就在同年于北京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4]的奋斗目标。通过初步调整和恢复的现代化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借助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道路重新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造性实践中开创的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的核心因素。”[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现代化的探索,是在借鉴与学习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由中华民族自身的文明传统中生发出来的内生性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一种在中华文明复兴意义上打上西方文明烙印的现代化的超越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曾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表述:“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25]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6]。邓小平同志这里所强调的现代化“中国式”,实际上蕴含着“现代化的起始条件受制于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主要特点[19]。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体委在1983年向国务院提出的《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正式提出了“在本世纪末要普及城乡体育运动,运动技术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拥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27]的现代化体育目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逐步加快了步伐。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28]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阶段目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创造[19]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9],亦成为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

伴随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适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后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两个阶段的目标:“第一个阶段,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0]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31]在新的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正式开启了新征程。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誓:“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报告中,亦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主体内容“青少年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体育强国”置于文化专题做了论述,这是国家对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对体育发展道路做出的中国式判断。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任务之一。

2.2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本质特征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中国体育,已经以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新形态展露在人们面前。而这种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形态的形成,初始于外部压力导致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形成了其赶超型的外显特征。所谓的外部压力,源于近代中国涌入的西方强势体育文明;所谓赶超,则是变压力为主动,通过借鉴西方体育现代化发展经验,与中国体育历史文化传统融合起来,进而通过自我调适、共同发展以适应体育现代化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通过内部危机进而转变为内在驱动力的一个初始过程。

通过变压力为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赶超型中国体育现代化,体现的是一种后发国家在体育传统状态下依靠自身力量逐步赶超体育发达国家的赶超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这一赶超型具有典范意义,它在较高程度上为世界体育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呈现奠定了基础。而这正是我们认知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特征的关键。中共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位,包含了三个关键点: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三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综合特征之完整展现,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道路特征,就是在此基础上积淀完善起来的。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体育现代化的特征是现代体育有别于传统体育的征象和标志,是集现代化和现代体育特征为一体的多种品质的特征”[32],这是学界对当代各国体育现代化共有特征的总体描述。实际上,这是“基于较早实现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这些国家因其‘先发内生型’的现代化路径,其体育发展多源于社会的内生力,呈现为鲜明的‘内生型体育’特征。[33]而这类特征就是近代以来逐步普及广布于世界各国的“西方现代体育”所共有的。对于这类体育现代化特征,德国社会学者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和美国体育史学者阿伦·古特曼(Allen Guttmann)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过总结。其中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对体育现代化与制度化的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埃利亚斯则“把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作为文明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讨论”[34]而古特曼由现代西方体育与古代体育对比的角度,从以下7个方面对现代体育以及体育现代化的共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35]

第一,体育现代化的世俗化特征。这类世俗化特征亦被称为世俗信仰倾向,亦即信仰崇尚现代体育的公平竞赛原则,如此一来就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为了确保体育运动中的公平原则,要求社会精英参与活动的评判,其评判标准主要体现在参与者的比赛规则之中。

第二,体育现代化的平等体制。现代体育崇尚公平竞争,即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比赛机会,且比赛的条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参与机会越平等成绩就越不平等,但这更由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人人平等参与情况下,给予参与者的平等发挥技能的机会。由此出发,通过平等参与而表现出的竞赛成绩的不平等,正是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必要特征。

第三,体育现代化的专业性。诞生于工业产业的现代体育,其现代化的特征体现为拥有越来越复杂的专业性分工机制。在这一机制下运动员专攻某一项竞技运动项目,与此同时在一个运动团体中均有独立的专业化角色。体育现代化中的职业化即由此演进而来。

第四,体育现代化的目标性。现代体育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参与者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亦即参与者可以通过发现最有效或可供选择的运动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竞技目标;还可以经过前期的包括训练在内的准备与组织,通过竞赛等工作来最大化地提高自己获胜的机会。

第五,体育现代化的科层管理性。随着体育的日益现代化,对其组织、竞赛等实施分工与分层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逐步完善,并涉及全球、洲际、国家以及地方等不同的层级。如现代体育俱乐部中设立的包括许多成员的管理委员会、相关体育协会中根据专业水平与既往经历确定的体育官员职位、竞技比赛中根据业务能力而不是任人唯亲选择与任命的裁判等等,都属于体育现代化科层管理性的重要特征。

六,体育现代化的量化分析特征。这类特征体现在现代体育活动竞赛成绩中完整历史数据的记录,通过竞赛成绩数据的量化分析,可以为观众提供大量需要的相关信息。

第七,体育现代化的纪录追求特征。重视通过竞技获胜进而达到自我超越的精神需求,是现代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奥林匹克竞技比赛中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不断激励着运动员去勇敢拼搏并努力打破世界纪录。现代体育运动中振奋人心的纪录追求,鞭策运动员们演绎不断挑战新目标的传奇。

除了呈现“内生型体育”特征,在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发展中,还有一类通过“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路径体现出的“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体育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类特征总体表现为“两种发展状态:旨在赶超的非常态的政府驱动型;旨在全面服务社会的常态的社会内生型。[33]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在融聚世界体育现代化内涵的同时,更凸显出本国国情的独特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主体约14.13亿人的巨大人口体量。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当今世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不超过10亿。而在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化道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满足巨大规模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所拥有良好公共健康水平与体育服务需求。而达到这样的要求,不仅在当代世界体育发展史上是个奇迹,即使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前所未有。这在为如何实现超大规模国家的体育现代化给出中国方案和智慧的同时,更将彻底改写世界体育发展的版图,其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空前的、世界性的。因而在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1]的中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的重要表征。

第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的福利,这实际上凸显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共享”的关键是共同,而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达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36],同时更为共享体育现代化福祉提供了条件保障。《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37]这为打造体育全产业链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体育消费和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提供了政策保障[3]在此基础上,打造多方面、多种类且更具活力的体育消费新场景,是把“共享”体育福祉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形成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这既是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关键,亦是中国体育现代化道路建设特征的凸显。

第三,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类体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有着辩证统一关系,体育物质文明提供基础作用,体育精神文明反过来为体育物质文明提供动力支撑,影响体育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由“甘为人梯”登山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乒乓精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女排精神、“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北京冬奥精神,以及历代体育人努力奋斗积淀而成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均演绎为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新时代以来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效显著的挖掘保护工作、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显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体育的文化魅力,这也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之文化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中的主要表征。

第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实际上是对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之路提出的具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的重要根基。当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相伴而生,如何由中国国情中寻找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38]同样,中国五千年体育发展的历程,亦因循这条发展之路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由传统走入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随着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人民群众已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处于这一发展状态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发展,更促使人类用生物生态学来审视。如近年来体育界提出的“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现代体育生态化”“未来体育运动观”等理念[39],反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体育发展观,已经被深深融入现代化体育建设之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

第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世界体育运动的最高宗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一直是奥运会的最高目标,并使得来自不同国家与不同种族的运动员同台角逐竞技,加深彼此的交流和理解。但新冠疫情与俄乌战争给世界体育现代化进程蒙上的阴影,一些有碍体育和平发展的因素在不同程度地浸入世界体育发展等,都给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因我国体育快速崛起使得那些主导全球体育发展规范的国家不断生出焦虑和偏见,也会给当代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面临这一受多变局势影响的世界体育发展现状,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适时地将体育“作为一种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融入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务活动和不同场合的论述中,践行元首体育外交,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体育途径。[3]通过体育对外交往构建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和平之路,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融入其中,已经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中得到完美展现。正如原联合国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特别顾问奥齐所指出:“体育是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一个重要工具,每一个大陆都需要更加健康、更有文化的人民。我们需要发展,我们需要和平,体育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些目标。[40]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之路上,已经成为重要特征之一。

3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世界意义

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盛行一种现代化理论。这一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当今世界唯一的模式,经历由资本现代化塑造的社会现代性状态是历史的终结状态。”[41]即使在体育界,也曾长期存在过这样一种观点:“世界体育的历史被描述为以古希腊体育为起点的西方体育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东方体育被曲解,被排除于世界体育的基本历史进程之外……近代部分则被视为西方体育在东方的投影。”[42]言外之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亦是跟随西方体育现代化亦步亦趋地发展而来。但世界不同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当代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体育的产生具有多元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体育的产生、发展,自有其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相融的独特历史进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体育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尤其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传播平台的推进,西方现代体育逐渐成了世界大多数地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在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处处凸显着西方体育现代化的影响。

但在西方现代体育盛行的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整体的体育系统有着各不相同的构建特征,诸如运作方式、项目体系、社会文化的浸染等等。如此一来,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而出现的体育现代化进程就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同样具有“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独特本质及其特征。由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的出场、发展进程以致展现的本质特征,在世界体育全局体系中,都昭示出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3.1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开拓了世界体育发展的新境界

作为通过“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之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体育,与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一样,“是在西方列强拓展世界市场,争夺资源的外力刺激下被迫启动的。”[33]正是基于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严酷现实,自近代伊始,中国体育亦融入“赶超”式整体发展的主旋律中,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建立了各级体育行政机构,颁布了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开展了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初步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体育制度[21],并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体育现代化在全力推进中“以其‘非常态’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体育的差距,有的领域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成绩斐然”[33]。正是基于长期“赶超”与后期“转型”的发展,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与突破,中国体育走出了一条基于国情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之路,为后发国家中的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发展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锲而不舍、赓续接力、勤劳苦干、实干拼搏得到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中致力于世界和平和睦和谐、14亿人口和平崛起等等,被赋予了体育现代化的新内涵、新路径与新境界。既借鉴了西方国家体育现代化的共有特征,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实践路径,整体上提升了人类体育现代化的水平与高度,为当代世界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开拓了一种新境界。

3.2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体育现代化拓展了新途径

“依附性现代化是后发国家通过让渡部分甚至全部政治经济主权以被纳入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获取发达资本主义集团主导的国际分工秩序、国际贸易活动以及国际金融援助,高度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程的畸形现代化模式。”[43]以起始于西方并普及于全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体系为例,其所展现的西方体育现代化进程同样如此。但这种西方体育现代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甚至阻碍了如东方等其他国家或地区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如后者某些项目艰难的“入奥”程序即为其例。

但是,作为通过“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路径走上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世界现代体育体系“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统治”与“依附”的不平等关系,破解了实现体育现代化与让渡独立性的“西方现代化”悖论,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以昂扬雄伟的气势步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并将通过新时代新征程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于二0三五年建成体育强国、二0五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这一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现代化历程,具有典型的范式,成为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体育现代化。

作为拥有五千多年体育发展的文明史、且人口规模巨大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体育现代化,不能套用西方现代化的体育发展之路,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借鉴;中国的体育现代化既没有现成答案,也不需要外来所谓的标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44]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道路表明,这一路径更能有效助推发展中国家的体育改革实践,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最佳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体育现代化的新途径,世界体育现代化注定会留下中国道路的壮丽篇章。

3.3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为世界体育发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文明形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体育事业,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于一体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刻‘话语革命’”[46],而体现人类对体育价值的追求就是其突出的核心元素。

始于近代,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发展的中国体育现代化,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体育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时期新中国体育初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代体育的战略转移与改革转型,特别是随着新时代体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之路;通过体育现代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体育思想、与时俱进的体育改革思想、体现竞争价值的竞技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思想、以体育教育为主旨的学校体育思想、融入市场经济的产业体育思想以及促进对外体育交往的外交体育思想等理论体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举国体制为特色的体育现代化发展制度体系;经过一代代中华体育健儿努力,“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逐渐深入人心[47],“不仅激励鼓舞一代一代的运动员取得辉煌运动成绩,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增添了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14]15

上述这一人类体育文明发展史上具有“话语革命”特点的新的体育现代化体系,可谓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进程中最具东方特色的新的体育文明形态。它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基因,也实现了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推进人类共同发展和世界共同繁荣这一新时代体育价值的不懈追求。

4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道路显著区别于西方体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它既体现了由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旨以及改革开放与创新的不断深化,也着眼于中国体育历史演进的社会文化“土壤”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同时亦将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当代西方现代化体育共有的优势与经验,适时地融入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之中。当代中国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建设充分将优秀的现代化体育理论与科学贯穿在自己的建设与改革实践之中。通过和平包容的方式创造了一条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道路,开辟了一种发展中国家通往体育现代化的新模式,擘画世界体育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极大地推进了人类体育文明发展进程。让人类体育文明资源在当代以及未来现代化中,不断地获得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人类体育的繁荣发展中提供全新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TY01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