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点推介丨算法社会武术技术研究的科学化——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及其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

曾天雪,王飞,王春昊.算法社会武术技术研究的科学化——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9):54-61.

算法社会武术技术研究的科学化

——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及其启示

(曾天雪)

(王飞)

作者

曾天雪1,2,王飞2,王春昊3

  1.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 武汉体育学院 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714

  3. 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1

前言

武术技术是武术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自民国开始,人们对武术一直有一个科学化的要求。但是,受到时代和武术自身状况的影响,武术科学化一直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以往的武术研究基本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这使得研究成果偏重于感性经验的总结。然而,“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由于缺乏分析方法的补充,具有笼统性的严重缺陷。”[1]致使感性经验及其总结受时间、空间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和经验总结者自身条件的影响较大,容易在学术交流中造成无法回避的壁垒。

进入21世纪后,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背景下,算法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新规则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推动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的新阶段。”[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算法和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和社会运行的基础。算法的发展不断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3]。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技术研究既无法忽视也无法回避算法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反,可以充分利用算法及其背后的数字思维,通过对感性经验逻辑的理性提炼,发现武术技术规律,将技术规律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以合理的结构呈现出来,使武术研究在表达上更加精确,从而避免歧义;同时,对基于感性经验材料的规律进行数据化处理也能够促使研究者更加理性地思考,从而提升武术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2


武术技术研究科学化的理论准备

武术技术数据分析是武术技术研究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所谓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4]而科学化则是对规律的探索与应用过程。数字不仅反映事物量的属性,而且还可以反映事物规律中的逻辑关系。基于数字逻辑的数据分析作为揭示事物规律中逻辑性的一种强大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验证对事物逻辑的推测。通过数据分析这一科学化的重要方法,可以使对武术技术的分析清晰、透明,可视,可重复、可验证。

在算法社会中,武术的技术研究可以在已有的文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依托日益完善和丰富的数据分析技术去发现现有数据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寻找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和见解,为武术技术研究的科学化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

2.1确定研究对象

过往的武术技术研究大多针对的是近现代以来的武术技术。然而,武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时间与社会条件的改变都会对武术技术产生诸多影响。

为了更准确认识武术技术,本文选用明清武术大繁荣时期的长兵“攻击前手”技术作为分析对象。之所以选择长兵,是因为在冷兵器时代长兵是人手执所能控制的攻击距离最远、打击范围最大的器械。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而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是因为前手在长兵对抗中处于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位置,主要表现为:长兵实战中攻击前手,使器械击打对手执握兵器的前手手前,可以造成对手执握兵器稳定性下降,影响其对兵器的控制能力,从而降低其战斗力;攻击前手,使对手因执握兵器的前手受伤而控制不好兵器,可以大幅度消减对手的战斗力,甚至可能使对手因此而完全失去战斗能力。

通过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进行数据化处理,可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抽取和简化,从而将研究更加聚焦于文本的技术维度,使文本呈现出实质意义;同时,这一数据化处理方法可以推广至长兵其他技术,乃至武术技术动作本身,为清晰、准确地理解武术技术规律,看清武术技术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2.2拟定研究思路

(1)逻辑推理[5]。通过对明清武术典籍的研读、技术复原与实战效验,将发现的长兵技术规律,利用数学符号标识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结构,形成相关数据,识别数据的规律性关系,从而揭示数据背后的意义和内在关系,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和预测。

(2)数据收集与处理[6]。将与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相关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去重、缺失值处理、变量选择等处理。

(3)数据可视化。将已有的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通过绘制图表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以便更好地展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2.3选定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众多的方法。对于长兵“攻击前手”技术而言,选用简单而有效的描述性分析方法是比较合适的。

通过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

(1)描述技术动作的特征:描述性数据分析可以用于描绘各种技术动作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例如,可以计算“攻击前手”动作的使用频次、使用类型等,从而描述动作的性质和功能。

(2)分析动作的趋势:描述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识别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动作的趋势和规律。例如可以计算动作的使用情况变化,从而发现技术动作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3)发现动作的关联关系:描述性数据分析可以运用于发现“攻击前手”技术动作之间的关联关系。例如,通过计算技术动作之间的相对频率,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描绘出技术动作之间的结构关系。

通过描述性数据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动作的特征、分析动作的趋势和关联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技术动作的特点和规律。

3

武术技术研究科学化的具体实施

对武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是以明清武术典籍中与长兵技术密切相关的6本典籍为基础,通过研读将典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文本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组与对比分析,将文本蕴含的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数量及结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3.1界定概念

3.1.1长兵的界定

长兵,有两种意指,一种是指“枪”[7],一种是指“棍”[8]。“无论是枪,还是棍,在武术中都归属于长器械。因为它们在冷兵器时代能够实现‘长击远打’的功能。古代,将枪、棍、大刀、戟、戈等长兵器统称为长兵。现代,在武术枪、棍等技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抗性武术竞赛项目被称之为长兵。”[9]

3.1.2攻击前手技术的界定[10]

攻击前手技术:根据古籍记载,是在有关枪、棍的古典文献中明确描述枪、棍杀与打对方前手的动作方法。

杀:“是攻击其身使无还手之力。”[11]即是指枪、棍攻击到对手身体任意部位。杀又分为击(杀)和戳(杀)。击(杀)是指侧向攻击到对方身体任意部位;戳(杀)是指直线攻击到对方身体任意部位。

打:“是攻击其棍。”[11] 即是指击打对手器械,扰乱对手进攻意图,亦或试探对手。

3.2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数字编码

(1)文献样本编码

明清时期记载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典籍依据时间顺序总共有6部,它们是《武编选》《剑经》《秘本长枪法图说》《少林棍法图说》《手臂录》和《无隐录》[4],分别编码为1~6。编码结果如表1。

(2)记载次数编码

根据文献记载,“攻击前手”技术在6本典籍中攻击出现的次数分别为:《武编选》有1处,《剑经》有14处,《秘本长枪法图说》和《少林棍法图说》共有25处,《手臂录》与《无隐录》共有29处。编码结果如表2。

(3)技术性质编码

通览从《武编选》到《无隐录》这6本典籍,可以看到:针对“攻击前手”的动作技术,其性质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即杀前手和打手前。编码如表3。

前手,是一个相对的称谓,指双手持握器械中靠前的那只手;而手前,则是指这只靠前的手的前面。因此,“杀前手”和“打手前”就是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一个是攻击到了对手的身体,即持握器材的手;而另一个则只是攻击到对手持握器械手的前面距离不等的位置。

(4)技术类型编码

通览从《武编选》到《无隐录》这6本典籍,可以看到:针对前手的技术动作,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即击(杀)、戳(杀)、打。编码如表4。

(5)进攻方向编码

格斗双方持握长兵相互进攻时,针对前手可选择的进攻方向分别为:从上向下进攻、从下向上进攻、从左向右进攻、从右向左进攻。编码如表5。

(6)进攻距离编码

“攻击前手”技术的进攻距离主要体现在打手前技术中,根据长兵击打到手前的距离来划分,主要有距离手2尺、1尺、6寸、5寸。编码如表6。

(7)文本分析编码结构表

根据以上6张编码表,将《武编选》《剑经》《秘本长枪法图说》《少林棍法图说》《手臂录》和《无隐录》6本有关长兵技术的典籍中涉及“攻击前手”技术的内容进行了数字编码,形成了“攻击前手”技术文本分析结构表(见表7)。通过这样的数据处理,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古代典籍中的“攻击前手”技术的结构。

3.2.2数据解读

单一、孤立的数据如果不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联系,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因此,当我们完成了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相关信息的数字化整理之后,就需要对处理结果进行解读,以验证是否数字化后的武术典籍相比于数字化之前的更简洁、更直观、更易理解。

对应着“攻击前手技术文本分析编码结构表”可以看到,表中第1栏对应的是相关典籍。根据成书时间的先后分别标以数字1~6,其中1~4是明代典籍,5、6是清代典籍。因此,当看到具体数字时,就可以快速知道是明代、还是清代的文献。

表中的第2栏对应的是典籍中攻击前手技术出现的次数。由于《秘本长枪法图说》和《少林棍法图说》的作者都是程宗猷,而《手臂录》和《无隐录》的作者都是吴殳,所以,就对他们两位撰写著作中出现的攻击前手技术次数进行了合并。从出现的数据可以看出,“攻击前手”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典籍中出现的次数在逐渐增加,这说明“攻击前手”技术从最初被撰写者知道,到逐渐受到撰写者们的关注;也说明“攻击前手”技术在长兵技术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表中的第3栏对应的是技术性质。“攻击前手”技术的技术性质就是杀前手和打手前。但这两个称谓常易被混淆,尤其是“打手前”,常常被认为是“打前手”。因此,通过数字编码可以将两者明显区分开来,不至于再造成使用时的混淆。

表中的第4栏对应的是技术类型。由于技术类型与技术性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当看到技术性质的编码时,就可以判断技术类型编码使用是否正确。例如,当在“技术性质”一栏看到的是数字“2”,那么,在“技术类型”一栏就应该看到的是数字“3”,如果不是“3”,而是“1”或“2”,就表明这个编码出现了错误。因为“技术性质”编码为“2”表明是“打手前”技术,“打手前”技术对应的“技术类型”只有一个,就是“打”,而“打”的编码为“3”。

表中的第5栏对应的是进攻方向。理论上说,长兵在实战格斗中其进攻是在立体方位内进行的,所以,进攻方向在上、下、左、右都可以进行。但在实际运用中,有一个得机、得势的问题,因此,通过编码可以看到:在进攻方向上,多以上、下的进攻方向为主。

表中的第6栏对应的是进攻距离。进攻距离只针对“打手前”技术。在编码时,假定杀到手上距离为“00”,同时,假定1尺等于10寸,于是就有了5寸、6寸、1尺、2尺的相应编码为“05”“06”“10”“20”。于是,通过进攻距离编码就可直观地判断长兵使用者技术运用的精妙程度。

3.2.3数据可视化

将数字化处理后的数据进一步图形化,是利用了人的视觉对图像的感知比文字更快捷的原理,也就是数据的可视化。通过图形的方式,形象地呈现抽象的数据,让人们通过图形抓住数据想要表达的信息。

根据上文已经完成的典籍的数字编码来制作图形,可以看到,除了文献编码不需要用图形表示外,其余的编码都可以用柱状图来可视化。它们之间的区别仅表现在数据的组数上。文献记载次数是一组数据,技术性质是两组数据,技术类型、进攻方向、进攻距离是多组数据。故而,柱状图显示如图1所示。

从图1显示的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到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在6部经典中的记载次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攻击前手”技术作为长兵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逐渐受到重视。 

图2将“攻击前手”技术的性质分类简明地表示了出来,即“攻击前手”技术分为两类:杀前手和打手前。不仅如此,该图还直观地显示出了这两类技术的对比。通过此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攻击前手”技术中“杀前手”技术使用的次数明显多于“打手前”技术。

从图3可以看到“攻击前手”技术类型是由多组数据构成,它说明了技术类型的复杂性;同时,也以对比的方式清晰地显示出三种技术动作在“攻击前手”技术运用中的差别。

图4~图6是对“攻击前手”技术进攻方向的展示。图4是对进攻方向的总和进行了图示,而图5则针对的是“杀前手”的进攻方向图示,通过图可以看到在“杀前手”技术动作的使用上进攻方向有三种变化,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从上向下进攻。图6展示的是“打手前”的进攻方向,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打手前”技术的运用上,从上向下进攻是主要进攻方向。

图7是对“攻击前手”技术进攻距离的展示。从图上可以看到:进攻距离主要集中在距前手5寸到2尺的范围内,其中尤以1尺这个距离出现次数最多。

“攻击前手”技术在长兵实战格斗中,从无意识使用到自觉运用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上述7幅图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攻击前手”技术的特点,它们将“攻击前手”技术涉及的多个变量及复杂的细节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认识与理解,更为“攻击前手”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为长兵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4

武术技术研究科学化的具体案例

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在6本典籍中均有表述。下面,以《剑经·总步目》为例,按照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具体展示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的过程与结果(见表8)。

完成对《剑经》的数据处理形成表9的数字编码表后,当看到表9的编码,就可以快速解读出相关信息。例如记载次数是“5”的这一行,文献编码:2,说明是对应典籍是《剑经》;记载次数编码:5,说明在《剑经》是第5次出现;技术性质编码:2,说明是“打手前”技术;技术类型编码:3,说明是打这个动作;进攻方向编码:1,说明是从上向下进攻;进攻距离编码:10,说明打到了对手手前一尺的位置。

5

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的启示

武术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这就需要我们“从武术物质文化遗产中得到一种有关武术历史与时间的文化概念,并循一固定回忆与建构武术‘历史’。”[12]通过对明清武术典籍的研读与技术复原,既是从武术物质文化的角度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对单势技术的提炼和极致运用”[13]

对明清武术典籍中“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既反映了“攻击前手”技术的构成要素和结构,也反映了“攻击前手”技术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与次数等数量上的特征,其目的是洞察,而不是局限于数字[14],这一编码过程是对技术规律的探索、认识和掌握并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它为较为全面地认识与理解历史中的“攻击前手”技术提供了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将对事物规律进行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运用于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数据分析,其基础是对技术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探索,这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通过将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组成及关系的规律按照技术性质、技术类型等逻辑结构与顺序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结合典籍成书时间与技术记载次数的编码内容,可以让技术规律以一种理性的直观表达出来,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明清时期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向着精进化演进,以及古人对技术的认识。

第二,数字化处理、图表化展示的“攻击前手”技术将“攻击前手”技术的复杂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可以给予我们对技术相互关系整体地、直观地把握,简便快捷,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对“攻击前手”技术的认识与理解。

第三,历史因素的数字化呈现,反映了武术技术的文化积淀。长兵“攻击前手”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靠想象杜撰出来的。它们是前辈武者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历史的智慧性。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观念去认识古老的技术规律,并用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

此外,经过数据分析后的“攻击前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技术难言性”[15]而带来的技术认知与实践上的困难。

武术技术因复杂、繁多,不易为人们认识与理解,更不易学习与掌握。然而,通过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实战运用、理论提炼及数据分析却可以“避免因描述模糊性和跳跃性而造成理解的困难性”[16],使我们看到:技术是合理有效的方法。合理指符合规律,而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攻击前手”技术作为长兵技术的一个环节,因其具有的体系性而成为武术技术分析的一个范本[17]。分析中的数字作为符号不仅反映长兵“攻击前手”技术量的属性,而且是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逻辑关系的反映。经过数据处理,不仅使长兵“攻击前手”技术中的逻辑关系透明、可视,而且可以验证对规律认识的预测。因此,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规律进行的数据分析与图表展示不仅仅是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的事实判断,也是对长兵“攻击前手”技术内在规律认识的验证和数理逻辑的展示。由此,我们可以在长兵“攻击前手”技术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一逻辑思考方法推广至对长兵其他技术的分析,并进而推广至武术技术动作本身,从而为清晰、准确地理解武术技术规律,看清武术技术发展规律奠定基础[18]

6

结语

武术技术因其富含众多要素而显得复杂且难以认识与理解。传统武术研究对武术经验的直观记录与感性表述没有降低对武术技术认知的难度。

进入算法社会后,借助对武术技术的数据化处理,可以将武术技术所包含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与理解武术技术,尽可能消除武术技术学习与掌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促使我们更理性地思考武术技术,尽可能科学地研究武术技术。

算法社会需要用数据思维思考并研究武术技术,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武术人对时代的回应。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TY005)。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