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名上海滩的他曾在江心屿守护国宝,很多年过去了,温州人依然怀念他

孤屿志 2022-11-20

1959年温州风光——江心屿 方介堪题词


纵横铁笔开新境,
宛转虫书读旧笺。

这是1987年方介堪过世后,夏承焘夫人吴无闻女士送的挽联。

时至今日,温州人依然在怀念他。他是篆刻家、金石家、艺术教育家,亦是温州文博事业的奠基者。今年是方介堪诞辰120周年,“玉篆春风特展”日前在温州博物馆启幕。

“玉篆春风”吹孤屿,温州文博事业在江心起步。本期孤屿志就来走近这位在江心守护国家宝藏的先贤!



屠龙刀手 海上玉人

方介堪

方介堪(1901-1987),温州城区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篆刻大家之一,毕生从事金石书画研究和创作,尤善玉印,平生所作三五万方,时称屠龙刀手、海上玉人,晚作鸟虫入印,海内无匹。
方介堪与国画大师张大千结下了“张画方印,珠联璧合”的深厚艺术情谊。

方介堪与张大千



 

拓  /  荒  /  江  /  心


方介堪的一生以1949年为界,新中国成立前,方介堪已经在上海滩打响名号,名誉印林。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到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倾尽心血,甚至一度放下心爱的篆刻刀。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百废待兴。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简称温州文管会)会成立,年逾古稀的刘景晨任主任、梅冷生、方介堪任副主任,最终选址在人文荟萃的江心屿。


1952温州文管会

1953年,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从籀园迁至江心屿,方介堪任副主任。1958年,温州博物馆在江心屿正式开馆,方介堪兼任首任馆长。

方介堪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在工作计划中写道:“人民交托我管理文物,当然比自己生命还要爱护。”

温州博物馆展品


文管会选址江心屿的兴庆寺,这是一座清代嘉庆年间的木质建筑,年久失修,当时已经十分破败。方介堪动员组织民工与舢板渡船的船工修葺颓垣败壁,收拾残桌破椅,种植树木花卉。事后,他为每位参与重建的民工船工都刻了一方印章作为谢礼。

方介堪还将家中的书桌、画桌、椅子甚至文房四宝、茶具、热水瓶等搬去,动员堂妹夫陈浩卿捐赠了一整套红木太师椅、桌及茶几,放在大堂待客。

上个世纪50年代 方介堪(后排左二)动员堂妹夫陈浩卿(后排左三)捐赠红木太师椅桌及茶几

每逢台风来临,孤屿风雨飘零之际,方介堪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将馆藏文物搬迁转移到安全地带。“凡是重要的文物,方介堪总是亲自搬移,惜宝如命,生怕损坏。”


雅  /  在  /  江  /  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温州地方名士全力支持文化建设,文管会的15位成员纷纷捐献家藏助建温州文物事业。方介堪以身作则捐献了周代玉虎、汉代青铜錞于、汉魏石刻拓本、张大千字画等珍贵文物。

 
方介堪捐赠的汉代青铜錞于,现为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他还广泛发动师友,捐献旧藏。温州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东晋朱曼妻买地契正是这样觅来。这块石碑于十九世纪末在平阳宜山乡鲸头村出土后,为当地乡绅陈锡琛所得,名扬海内外,但此后神秘消失长达60来年。新中国成立后,方介堪遇见学生、陈锡琛之孙陈德辉打听此石。陈德辉最后在家中的地板下找到了这块石碑,然后星夜送至温州,交由方介堪保管。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块东晋篆书碑志,是研究篆书字体向隶书字体演变的重要实物。如果没有方介堪的执着寻访,这样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一件文物或许就此永远埋没在地下。

温州博物馆藏文物晋朱曼妻买地契

方介堪为丰富馆藏,他亲赴上海、杭州、苏州等寻访,又去函邀请各地师友名家,如郭沫若、何香凝、陈叔通、张宗祥、马一浮、沈尹默、潘天寿题词,并为江心寺、文天祥祠题字作画。这批名家的书画作品已成为博物馆难得的馆藏“墨宝”,也为江心屿增添了浓厚的文艺气息。为了答谢这份人情,他总是自掏腰包,购买青田石,篆刻印章致谢名家。

在方介堪等先贤的努力下,瓯越大地的珍贵文物陆续汇聚于江心,温州博物馆一跃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的许多重要藏品都离不开方介堪等前辈奠定的坚实基础。

1958年,方介堪征集陈列品公函

1964年郭沫若来温登岛参观,盛赞方介堪主持的文管会、博物馆“所藏金石书画、图籍文物,多罕见之品,盖知永嘉文化之盛、历史悠久,信而有证”。


守  /  护  /  江  /  心


“玉篆春风特展”首次展出了方介堪在文管会工作期间的手稿、文件等资料超26件。通过这些珍贵的手稿实物,可以感受到方介堪对江心的深深爱护之情。


为了妥善保护文物不受台风的袭扰,他多次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请求拨款修缮加固文管会的房屋,建造专门的文物库房。


1962年,温州工艺美术展在文管会举行

他很关心散落在岛上的文天祥祠、江心寺、澄鲜阁、东西塔等名胜。

岛上的文天祥祠原是清代时期建造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重修。祠堂内原有文天祥画像,中堂两侧还安放了歌颂文天祥的石碑,但均受损严重。

1953年,文管委绘制了一幅文天祥画报。他留意到,各省市参观群众经常拍了照片带回去,可见广大群众对民族英雄是很崇拜的,在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是起着一些作用的。

在一份1979年的工作报告中,方介堪呼吁省里尽快拨款修复“文革”中被破坏的文天祥祠并对外开放。

方介堪在文管会工作期间的手稿

方介堪为文博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一份工作日记中,他记录下从早上6点半开始忙碌到夜里11点才入睡的行程。

早上6点半,“过信河街,有数条石条可利用为江心屿做石凳,似很适宜。”上午,他在市区奔走,因为取件“浪费不少时间为恨”。中午等候渡轮40多分钟后,到达江心已是11点。下午5点半后到家,晚饭后,又出门访友办事。


方广强是方介堪最小的儿子,因为父亲忙于工作,他在江心屿度过了特别的童年。在他的儿时记忆里,博物馆东南角水池边有一棵高大的橄榄树。西塔上有成批飞鸟,塔下有满目果树,静谧幽雅,游人稀少。晌午时,江风吹过,宝塔飞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还有园林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岛上养猴放羊。

那时的江心,不仅是孩子的乐园,也是守护“国家宝藏”的净土。这背后,是方介堪等先贤的辛勤付出。

1961年,方介堪先生与方广武、叶显崇合影于江心的文管会前


学  /  在  /  江  /  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小小的孤屿同样因为方介堪,而吸引了各方有志篆刻的青年人。他们慕名而来,跟随方介堪学习篆刻,走出了韩天衡、林剑丹等大家。


左图为韩天衡,右图为林剑丹

现年82岁的韩天衡回忆往事时,觉得恩师赐字“天衡”的情景还仿如昨日,不敢忘怀。

韩天衡与恩师方介堪

1959年,19岁的上海小伙韩天衡来到温州,成为东海舰队温州水警区的一名战士,后来拜师到方介堪先生门下。“方先生收徒也不收学费,且对学生毫无保留。他看我是一个海军战士,对我又格外多一分关爱。”
 
韩天衡记忆犹新:彼时,方介堪在博物馆当馆长,在文管会当副主任,始终深入第一线,为温州的文博事业征集作品。“先生到泰顺、到青田,四处奔波,有时一天要走60里路,那时候他已经是60开外的人了,不容易,有一次就感染了肺炎。”当他去医院探望先生,先生让他坐得远远的,对他说“你是要保家卫国的,不要来看我,如果传染给你的话是不得了的事情”。师恩难忘,点滴在心。

林剑丹与恩师方介堪

方介堪另一高徒林剑丹回忆,恩师的格局之大,让他动容。方介堪在职温州文管会期间,踏遍青山寻宝,工作条件是很艰苦的,睡地上都是常有的事;日常还要给新成立的文管会写材料,方介堪总是无怨无悔。
 
方介堪退休后,林剑丹也接力文博事业。1979年,他进入了温州博物馆工作,1981年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一职,其间,他全程参与了江心屿文天祥祠的重建,圆了恩师的一大夙愿。

……

在江心,方介堪为温州文博事业奠定了基石
在孤屿,方介堪埋首方寸间,倾囊相授、诲人不倦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1月22日上午,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博物馆、衍园美术馆承办,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泰顺县方介堪方去疾美术馆、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协办的“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温州博物馆正式启幕。本展展期至2022年3月8日。




编辑 | 豆豆 刘曦

校对 | 郑凌

特别鸣谢温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部分内容综合韩天衡、林剑丹的温博访谈和方广强回忆文章(节选)整理




识别二维码,关注“孤屿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