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瞄准前沿做科研 脚踏实地攀高峰

深圳大学报 深圳大学报
2024-09-12


根据科睿唯安今年9月ESI数据显示,深圳大学ESI“计算机科学”学科以全球第62名排位成功进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这是深圳大学今年第三个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此前,在今年5月,深圳大学ESI“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千分之一。其中,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工程学”学科贡献排名第一,在“计算机科学”学科贡献排名第二。


汲取将近40年的阳光雨露,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展的根系越扎越深。学院一代代的建设者不断在科研之路上开垦前进,打造出一座座深大科研路上的丰碑。



稳扎根基 开枝散叶

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83年深圳大学建校时由清华大学援建的无线电系,首任系主任由该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童诗白教授担任。


1997年,深大成立信息工程学院。当时学院只分为电子系(负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系(负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电子系中的通信专业独立出来,建立了通信工程系。之后,凭借在集成电路方面雄厚的科研实力,电子系又衍生出集成电路系。


2006年,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成为深圳大学被最早授予博士点的三个学科之一。学院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间段于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下开设了生物医学信息处理、计算机并行信息处理等二级方向。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楼“致信楼”

电子系一部分教师主攻生物医学电子方向,并在深圳大学医学部成立时负责组建了医学部下属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学科的延伸与整合下,因研究发展细分出的软件工程专业也从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系中独立,归入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对此,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胜利教授说道:“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科分支渐渐发展壮大,成为能够独立发展的学科,为深圳大学信息相关学科建设做贡献。”这些学科犹如树干的枝条,在其他广阔肥沃的土壤落地生根。


恰是这种学科交叉的推进,不仅增进了本学院教授与其他学院教授的交流学习,还对各个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学部和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都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汲取到了发展的动力。


“学院的各位老师都为深圳大学相关学科群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这个学科就像一只老母鸡,不停地给其他学科做输出,默默贡献着。”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裴继红教授笑称道。


2019年1月,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埋下种子到破土而出,从长成大树到开枝散叶,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未动摇过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力求不负建院初的定位与目标,更不负一代又一代电信人的努力。


紧跟前沿 找准定位


“深圳大学要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发展科研”。时任深圳大学第四任校长兼信息工程学院(现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领头人的谢维信教授在就任之初就强调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1996年到2008年,也就是谢维信、章必功两位校长在任期间,在裴继红看来是工程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期。许多鼓励科研的政策陆续出台,科研经费持续攀升,科研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2012年,做科研工作出身的李清泉校长调任深圳大学。裴继红表示,“李校长知道最强的队伍到底怎么运作,人才是怎么培养的。他带来先进的学科发展理念,对于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今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毛军发履新深圳大学校长,张胜利提到,“毛军发校长研究的集成电路是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他瞄准的这一战略方向,将进一步促进学院发展和国家需求的融合。”


在科学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如今已建有广东省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和深圳市现代通讯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等5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实验室像桨之于船、翅之于鹰,它们提高了计算资源的更新迭代速度,从而带动了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


学院的科研平台之一:智能信息处理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通过高效的计算服务器,我可以立马得到实验的反馈,然后调整到更合适的研究方法。所以计算资源硬件设施的提高,对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来说有非常大的帮助。”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博士后赵阳感慨道。


高配置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学科建设能不断取得新成就也离不开师生们的辛勤付出,尤其是骨干教师间的互通有无。


此次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的深大工程学学科正是例证,该学科覆盖电子工程,电信工程,计算机工程,数据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各个研究方向关联非常紧密,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而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教师们便会通过交流,获得对自身科研方向的上游和下游的了解,从而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整套系统,助力研究的推进。


在张胜利看来,“骨干教师们追求做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他们的定位就是我做研究就要做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驱使他们不断做出卓越贡献。”


矢志不渝 勇攀高峰


“这些年我们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始终在稳步提升。”基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和多维度的剖析,张胜利对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提高的招生质量提出独特的见解,“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深圳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恰是此定位倒逼我们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博揽英才,而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正是带领学校科研实力攀升的主力军。”


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


尽管深圳大学的生源和北大、清华等名校还存在差距,但裴继红认为起点不同并不能成为深大学子“矮人一截”的理由。“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要跟别人跳得一样高,这是我们导师的投入比顶尖大学的导师投入更多的原因。”裴继红如此说道。


“亲力亲为并对教学投入巨大精力”是学院教授们给赵阳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都说万事开头难,第一篇科研论文对很多研究生来说是最难写的。但赵阳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总结道:“导师们会亲自帮你一字一句地改,会帮你理清这篇文章的三级提纲。骨架帮你搭建之后,他又会来帮你整理每一段的逻辑关系。”


这种“手把手”式的教学让一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积攒起做科研的勇气,迈过学术路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探讨科研学术问题


勇气不只来源于导师的鼓励,还有可预见的成果应用的光明前景。“学院的研究方向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深圳市产业发展。”


张胜利在谈起学院特色时不禁对此详述一番:深圳正是倚靠电子信息产业从而确立其经济地位,因此学院研究成果除推动学术进步外,更为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深圳乃至国家的战略发展。即使是研究上很具体细微的点,其背后也是相对庞大且亟待再发新芽的领域。


因此,学院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广阔且能更快投放市场加以利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深圳首个设置集成电路专业的学院,这就体现了学院领导对市场需求的长远考量。话音刚落,张胜利随即补充道:“但这种考量是慎重的,是充分考虑变化后做出的决定,因此短期内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在此规划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未来发展仍会立足于国家战略和经济需求,类似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技术、雷达等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都将是学院的培养重点。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师生也期待学院下设的学科能尽快成为“一流学科”,期待推动学科发展的各个考量因素都能有所突破,为深圳大学打造科研高峰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 | 黄海镟 李奕欣 白铭洋

图片 | 庞审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翁晗洺

责任编辑 | 白铭洋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