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7个孩子,4个宁死不上学!这个日本妈妈不但没崩溃,还造了400个乐园给他们玩,辞职专养“辍学娃”:他们不是废柴,只是想笑着长大

鲸辰 一人一城 2022-04-01



爱逃学、不登校上课就是坏孩子吗?
 
在这位笑容可掬的妈妈眼里,他们并不是叛逆或废柴,而是更需要人理解的“小天使”啊。



不登校少年

Education


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高津区,一栋普通的日式民居。
 
“七点半啦!七点半啦!”一位妈妈开始准时催促她的孩子们起床。
 
先出来的是9岁的长女小福,她走到桌旁,很懂事地帮妈妈准备饭桌,盛好汤羹。

 
紧接着,四儿子、五儿子也陆续现身。


最后从楼梯下来的,是三儿子小理,只见他一脸睡眼惺忪的样子,虽然不乐意起床,但还是乖乖下楼了。

 
而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走进厨房,只见她还用背带背着小儿子,头上扎着一个小揪揪,被妈妈的声音吓到的他,努力抬着眼皮,随后又懊恼地把脸埋了进去,想要再多睡一会儿。

 
这位精神抖擞的妈妈,名叫生駒知里,从起床洗刷后就开始在厨房“战斗”了,她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手脚麻利地做早饭。
 
这么匆忙叫孩子起床吃饭,不是为了催他们上学,相反,长子和次子会留在家里自主学习,长女小福、三儿子小理则是去一个特殊的地方——梦之园。

 
这个地方在川崎市,专供那些被人歧视的“不登校少年”使用,大约有40人左右,小福和小理就是其中一员。
 
这里不强制孩子做任何活动,音乐、游戏或学习,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相对自由地决定自己的活动内容。

 
生駒知里看似平平无奇,却是7个孩子的母亲,年龄从0到初中一年级,家中有四个“不登校”的孩子。
 
不登校什么意思?就是不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曾经,由于长子厌恶学校坚决拒绝上学,甚至因为心理问题必须接受医院治疗。
 
为此,她也和孩子“斗争”过,儿子的执拗、外界的质疑曾让她多次崩溃大哭,直到某天,听到长子和弟弟妹妹们的笑声,她猛然意识到:
 
最重要的,难道不就是让孩子们这样笑出来、这样快乐地生活吗?




别看生駒知里有7个孩子,但她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家庭主妇。
 
每次送小福和小理到地方后,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工作。

 
作为公益项目“不登校儿童支援”的发起人和主要代表,她会定期举办线上交流会、演讲,从公共教育、父母倾听能力、性教育、家庭学校方面,邀请相对应的专家教授,为不登校群体提供多重支援。

 
而从事这份公益工作的契机,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大儿子“不登校”期间的痛苦和挣扎,这才确定了自己的目标:让不登校孩子快乐成长,实现多样化学习

 
曾经,她和普通家长一样,让大儿子在适龄期就进入学校上学,然而,孩子每次放学回家都十分痛苦。
 
在上小学一年级的秋天,儿子突然问道:“我能停止上学吗?”
 
第一次听到孩子的话时,生駒知里并没有在意,但两个星期后,儿子面色凝重告知她“他不要去上学”,生駒知里这才反应过来,儿子并没有开玩笑。
 
“我的大儿子性格很倔,如果他想做什么,他就会去做,直到他满意为止。”
 
想着儿子不会轻易被父母的劝说说服,她便耐心问他究竟不喜欢学校的什么,儿子的回答让她无法轻易反驳:“我想做我想学的东西,我也不喜欢被迫学很多东西。”

 
在她迟疑之际,丈夫的反应却十分强硬,说他无论如何都应该去上学。
 
生駒知里没有办法,只能强迫儿子去上学,可儿子的反应十分异常,九月的天气,他却总是说“好冷”。
 
后来,更极端的情况出现了,某天放学回家,儿子突然拿出一把刀说:“捅我一刀。”
 
生駒知里害怕了,不敢再继续逼孩子上学了。那时,她刚和附近其他家长成立了一个学前儿童保育机构,和家人协商后,便将大儿子送到那里学习。

 
大儿子性格虽倔,可想象力却很丰富,有一天,他看着厨房里的盐突然问道:“为什么盐会闪闪发光,就像火花一样?”
 
正好来访的友人听到,说:“真了不起,光看盐就能想到火花。”
 
而生駒知里在家经常见识到大儿子的“天马行空”,她并不惊奇,反而为此感到头疼,可看到友人的反应,她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你必须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一边,有意识地和孩子站在一样的角度去看。
 
“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养育孩子变得越来越愉快了。”




于是,生駒知里开始追随孩子的兴趣,和他一起探索各种事情。
 
某天,长子在花园里打碎了一块石头,发现石头内部有条纹,“为什么会有条纹呢?”
 
听到儿子的疑惑,她马上给石头拍下照片,并发给科学博物馆,结果收到了来自馆长的答疑回复。
 
有时儿子放学,还会主动要求老师给他看一些石头标本,之后,他收集了很多石头,并将它们制作成标本。

 
后来,长子对石头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开始了解变质岩和沉积岩,之后又转向板块,学习的大门接连打开,他开始调查地震机制,还和其他孩子一起在公园做了一张世界地图。
 
看到儿子的变化,生駒知里很是欣慰,她也开始和儿子一起享受“探索的乐趣”,直到儿子上二年级时,大儿子开始主动要求回学校学习,并努力去适应学校。

可后来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接连离开,他开始惊慌失措,秋天的时候,又死活不愿去上学了。

 
这段时间,生駒知里又开始焦虑,她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然而,医院的诊断让她更加崩溃:他很聪明,但把他放在普通班是个错误。
 
她变得忧心忡忡。
 
“他长大后会怎么样?”
“如果他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如果他成为一个成年人,却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怎么办?”
 
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融入学校,可外界仍对她横加指责,尤其是家人,都说她应该做得更好,生駒知里第一次感觉特别抑郁,“‘我想死’这句话开始不断在我脑中回荡。”

 
她崩溃大哭,哭累了就睡着了,后来醒过来时,生駒知里听到隔壁房间四个孩子互相玩耍的笑声,“就在那时,我意识到,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能像现在这样笑。”
 
育儿不该总是寻求周围人的认可,由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而应该在自己的轴线上,让这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明白这个道理后,生駒知里索性让长子停止上学。




后来,她的孩子相继都停止上学,他们会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看书、看电视、做面包、种植物、做木工、到户外抓蜥蜴或河虾…..
 
在这个过程中,大儿子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知识面变得更加丰富,而且极其擅长做饭和打扫卫生。


曾经那些“担心他不能与人正常相处”的忧虑,也被儿子的健谈一一瓦解。
 
二儿子日常喜欢探索如何腌制梅子。

 
其他孩子喜欢上了养金鱼,他们在日常养鱼的过程中,观察用水量和鱼缸容积,从中激发了对几何数学的兴趣,开始自主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

 
到了晚餐时间,一家人围聚在桌旁,品尝妈妈做的“新式料理”。交谈过程中,孩子们又对食材产生了好奇心。

 
生駒知里不再像当年那样感到焦虑。
 
而像自己家这样在外学习成长的孩子,在日本,有约20万人之多。其中,只有3%的孩子能上像“梦之园”这样的校外场所,一小部分选择上适应性教学班,而近90%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成为社会人眼中的“不登校少年”。
 
在社会的惯性思维中,“不登校”意味着“阴暗”,那些孩子正是因为感受到这些压力才选择逃避。

 
“我认为,不登校绝对不意味他们是‘坏孩子’,只能说明他们不适合学校,仅此而已。”生駒知里开始想要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她发起了“不登校儿童支援”的公益项目,通过媒体宣传自己的理念,甚至在日本发展了400多家可供不登校少年学习、成长的场所,有农场、甜品店、咖啡馆、寺庙、儿童乐园等很多场所。

在农场里,孩子可以学习务农耕田,采摘蔬果,种植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还可以将种的菜拿到车站进行销售,学习销售技巧;


在室内,他们可以向时装设计师学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心中独一无二的作品;


除了学习,他们还可以去儿童乐园尽情玩耍,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


生駒知里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更多父母相信自己孩子的未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树苗,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浇灌方式,才能让树苗顺利地成长。”

本文图片主要源自:
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Tyv6oWtUs
[2]https://futoko.publishers.fm/article/24109/
[3]https://www.sensei-no-gakkou.com/article/no0031/
[4]https://www.tokyo-np.co.jp/article/888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