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访丨杨克:越来越感受到自身民族属性的召唤



杨克,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一级作家,编审。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之一。出版有《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等十二部中文诗集、四部散文随笔集和一部文集以及八种外语诗集。获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奖”、罗马尼亚出版版权总公司“杰出诗人奖”、广东鲁迅文艺奖、首届双年十佳诗人奖、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等。


“20年来,我受邀参加过好些国家的诗歌交流,在期间越来越感受到自身民族属性对自己的召唤。”在著名诗人杨克看来,传统文化应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对于传统诗酒文化的挖掘超越诗和酒,将于不断积累中成就推广和浸润。



10月13日至17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举办。期间,记者专访杨克,请他聊了聊对诗酒大会、对诗酒文化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记者:去年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织三支“诗歌轻骑兵”奔赴脱贫地区进行采访,您认为创作者的经历对于创作的意义是什么?本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特别提出“让诗酒温暖每个人”的主题,请谈谈您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杨克:去年我去了扶贫村向田村,给那里的小朋友讲了一次课,我讲的有些东西小朋友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意会到了诗里面的美,这就是诗的温度。


“让诗酒温暖每个人”,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诗歌是一种超越现实但又能和我们内心相连的语言,不论是谁,人生需要那种共情,需要这珍贵共情时刻带来的温度,酒也一样。

记者:五年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为中外诗人沟通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您认为,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这个平台有着怎样的意义?

杨克:我参加过比较多的国际交流,有一点可以肯定,类似的交流活动不会让人马上显现效果,文化的浸润没有立竿见影的可能,它永远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浸润。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国际性,其自身聚集的价值已经有所展现。这个交流平台自诗酒而起,然而超越诗和酒,是一种聚能。

记者:诗酒同根同源,诗酒文化密不可分,能否谈谈您对诗酒文化的理解。

杨克:诗和酒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化里联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谈到诗酒文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诗酒文化本来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这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围绕它的探讨、思考都非常有意义。


中国白酒本身应当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这不仅是酒本身的赋值,也是文化传播的路径。从这个层面说,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在文化传播交流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后疫情时代,作为一位创作者,您如何看待世界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下,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创作?

杨克:前不久英国一个作家向全世界100位作家发了邮件,希望收信人用三个词形容后疫情时代的感受。我回信的三个词是:至暗时刻、守夜人和宅。


至暗时刻不用说了,确实给全世界带来了阴影。守夜人,因为全世界特别是中国,有这么多的志愿者,这么多医生护士的奉献,他们是至暗时刻的守夜人,这是人性的可贵。至于宅,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生活变化,从我个人来看,这对创作并不是坏事。


生活一下子慢下来,静下来,作为一个创作者,这份慢和静促进了思考。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疫情以后,人们在生活方面也会有所克制,我觉得这种克制是有益的。

记者:能否介绍下您近期的创作。

杨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的一首旧作《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同名诗集马上会上架,绝大部分都是近年新作。


在这本诗集的第一部分叫“吾文吾土”,这里面我写到了李白,写到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山川大地,黎民苍生,慎终追远,呈现语言文字的千年积淀,以在场者的细微观察为时代作证;


第二部分“云端交响”,其中写了与新工业高科技,把宇宙时空设为背景,包括我们对多维世界等新概念的理解;


第三部分“草木本心”,表达了我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意识等的思考。


这三个小辑,都和这些年的变化相关,早些年可能不会这么去写。20年来,我受邀参加过很多国家的诗歌交流,在期间越来越感受到自身民族属性对自己的召唤,多年前在《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我描述了祖国给自己的种种印象和感受,这一次我再度强烈感受自己写作的路径,很强烈,并最终表达出来,我感受到了创作的美好。



END
● 名家专访丨树才:我们需要重新接近曾经的诗性的神话● 名家专访丨杜学文:文学创作应强化对时代命题的哲思● 名家专访丨吴少东:酒诗同源,皆具纾解和修复的力量● 名家专访丨王山:让诗歌跨出原有的边界




 



扫码关注我们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