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围墙的城市

# 假装在纽约 2019-06-23

在纽约我有一个发现,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所有的建筑,所有的单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业机构抑或是私家重地,无论是百货商场还是公寓楼,进出的门通常紧挨着路边,中国城市常见的那种用墙围出一个自成体系与外界隔绝的大院的格局,在纽约几乎是不存在的。


法院是这样,医院是这样,中央车站是这样,梅西百货,大学也是这样。


最极端的例子是纽约大学,干脆连真正意义上的校园都没有,教学楼东一处西一处地散落在纽约下城的各个角落,和周边的社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你可以说纽约大学没有校园,也可以说整个曼哈顿下城都是它的校园。


另一个例子是公园。庞大的中央公园横跨几十个街区,占整个曼哈顿面积的六分之一。



但绕中央公园走一圈,你找不到中国城市公园那种高高的墙。只有这种半人高的低矮石墙,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进去——与其说是用来隔绝的墙,不如说是装饰物更恰当。



除了中央公园这个巨无霸,纽约街头还有数不清的中小型和微型公园,它们通常都在某个街区的一角临街而建,无一例外,都没有墙。


位于东村和西村之间的华盛顿广场公园,没有墙——正如它的名字,这其实是一个广场。



我很喜欢的布莱恩公园(Bryant Park),离时代广场走路大概5分钟的距离,同样没有墙。说是公园,其实只是一片大草地而已,草地的四周,一侧靠着纽约公立图书馆,另外三面分别紧挨着40街、42街和六大道三条马路。



但它又不仅仅是大草地,它还有很多别的功能。平时公园上放着几百把绿色的椅子,中午的时候附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会拎着外卖或便当盒跑到公园里边晒太阳边吃饭。



公园的管理者还非常用心地设计了各种活动,夏天的晚上竖起一块银幕,这里就变成了一个露天电影院;冬天在草地上铺上冰,这里又变成了一个大型溜冰场。此外,还经常会有各种主题的集市,有时候是各国风味的美食排档,有时候是临时设置的精品小店铺。



这个公园的知名度远远不及中央公园,也不太会被游客指南书籍收录或者推荐,但纽约人对它的喜爱并不亚于中央公园。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办公室离布莱恩公园走路大概要20分钟,但午饭时我经常不辞千辛万苦拎着便当盒走到这里和朋友聚餐。下班回家,我也经常舍近求远,绕路跑到这里的地铁站坐车。


我对纽约这座城市最初的好感,正是来自这些大大小小、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围墙、让人情不自禁心生欢喜的城市公园,因为它们和我以前熟悉的城市经验太不一样了。


比如说,北京就是一个到处都是围墙的城市。围墙围出来的是什么?是院子。你看在北京,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大型公司,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居民小区,乃至医院、大学、公园、饭店、报社、电视台,任何机构,只要条件允许,全都喜欢圈出一块地,建起一堵墙,围成一个大院,构建出一个自成体系、壁垒森严的堡垒。


不光是北京。如果你留意观察一下,会发现这样的院子文化普遍地存在于中国城市的设计理念里,也深深地植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中国人漂洋过海到了另外一个国家,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地方聚居在一起,建一座自成体系的唐人街。全世界这么多国家,只有中国人这么热衷于建唐人街,入口还常常设一个牌楼,这不是偶然的,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有对围墙和院子的内在渴求。


两种设计风格和理念背后最根本的不同,我认为是对待城市空间的态度:你希望空间是互相隔绝的,还是彼此融合无缝连接?你希望每一块空间各自属于一部分人,还是希望所有的空间都平等地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市民?


而这种态度反过来会传递给使用空间的人。那些深藏在围墙里的公园,虽然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进出,但你的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你会觉得你是被允许、被接纳进入的,你只是一个客人。


而纽约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在某个街区的一角临街而建,你走路走累了,抬腿就可以走进公园,找张椅子坐下来歇会儿,或者干脆在草坪上躺下来。一坐下来,一躺下来,你就彻底放松了,就像是在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你会觉得这个城市就是属于你的。


当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完全放松的心态,公园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公共空间,而人和人之间也会发生频繁的、良性的社交和互动,彼此之间有了内在的连接和共同的归属感。正是因为有这种归属感,人群就不再只是几万、几十万个互相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社区”。


据说在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4000人到布莱恩公园的草坪上吃午餐。纽约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乃至迷恋,世界上少有其他城市可以比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想就是因为城市设计所带来的便利和归属感。


上个月,我在上海参观了宝马旗下MINI品牌的一个公寓项目设计,“城市蜂巢”(Urban Nest)。让我有点意外惊喜的是,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处处体现了对公共空间的重视。



大多数人对MINI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一辆辆充满设计感、有着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车子,但其实MINI早就不只是一个汽车品牌,而是已经转型成了一家生活方式公司,涵盖时装、设计、建筑、创业孵化器和房地产开发等许多领域。


不管在哪个领域,它的宗旨都是统一的——“为更精彩的都市生活,提供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所谓URBAN MATTERS,城市最迷人。


城市蜂巢由许多不同的模块组合而成,每个模块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可能是居住空间,也可能是办公空间,或者娱乐空间。模块可以随意拆卸,根据住户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自由组合。



比如说,有三个年轻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可以各自拥有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卧室,同时各拿出一个模块拼在一起成为共同的客厅;也可以用其中两个模块组成餐厅,剩下一个模块可以当成工作室。


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私人区域,但同时又拥有共享区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共享的区域,只要他们愿意,还可以对外敞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个项目不仅仅只是概念设计,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设计稿——它即将成为现实。MINI联合盛煦房地产公司在上海静安区选择了一个已经停工的旧工厂,准备改造成城市公寓。


这个一共由6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旧改城市综合空间,是MINI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真正落地的房地产项目,计划在2018年交付使用。


项目里将提供可预定的共享办公空间、生活娱乐场所、配套公寓以及共享出行服务,无论是单身人士还是家庭都可以通过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租赁计划在这里生活。


这个空间将不仅包含住处,还会提供艺术展览区、食品市场、花园、游乐厅、餐厅等等。任何在私人空间无法进行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公共空间得以实现。如果有访客,租客甚至还可以为其预订客房。



MINI本来就擅于利用车内空间,现在它也把这种特长应用到了城市居所,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高品质的生活。


美国城市规划师 Alexander Garwin 曾经写过一本书《是什么造就伟大的城市》(What makes a great city),他的观点就是,造就伟大城市的秘密在于公共空间的管理。


MINI LIVING的城市蜂巢,能够成为公共空间管理的一个范例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