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不仅仅是一个直男癌大战玛丽苏的爆米花爱情故事……

# 假装在纽约 2019-04-06

这个星期,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窈窕淑女》正在北京上演。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在国内看原汁原味百老汇音乐剧的机会,所以我想花点篇幅介绍一下。


提起《窈窕淑女》,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1964年的那部著名电影,奥黛丽·赫本主演,拿了八个奥斯卡大奖。



有人把《窈窕淑女》称为“直男癌和玛丽苏”,也有人当成是傻白甜的爱情电影,尤其是电影里的几首经典歌曲和台词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那一句会让女孩子的少女心直接融化的“我想在她住的那条街上喝醉” (I want to drink in the street where she lives)。


当时的剧情是,对女主角一见钟情的男配徘徊在她家外面的街上,原本普通无奇的小街突然散发出了奇异的魔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83u6f1wt&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但是其实《窈窕淑女》不仅仅只是关于爱情,更是一个关于男女之间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思考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个我等下再展开说,先说说音乐剧。



音乐剧版本的《窈窕淑女》,诞生要比电影早八年。相比电影版,音乐剧的影响力和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


1956年首演,比《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和《猫》等等音乐剧名作要早30年,当时媒体极尽溢美之词,《纽约时报》称之为20世纪最好的音乐剧;


连演六年半、2717场,是当时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在美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托尼奖上拿下六个大奖,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男主角、最佳舞台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此外还有四个提名;


根据音乐剧现场录制的专辑,连续480周进入 Billboard 专辑排行榜,其中15周霸占榜首位置。



事实上,正是音乐剧的空前成功,才让华纳兄弟作出了改编成电影的决定。电影直接沿用了音乐剧的班底,但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华纳把深受好评的音乐剧女主角 Julie Andrews 换了下来,改成了奥黛丽·赫本,因为赫本是当时电影卖座的保证。



但 Julie Andrews 因祸得福,正因为没有演成《窈窕淑女》,才有时间去主演迪斯尼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


在1965年的奥斯卡上,《窈窕淑女》和《欢乐满人间》正面对决,前者12个提名,最终拿了8个奖;后者13个提名,最终拿了5个奖。虽然最重要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都被《窈窕淑女》拿走,但 Julie Andrews 扮演的仙女保姆抢下了最佳女主角。



一年之后, Julie Andrews 再次凭一部音乐剧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就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音乐之声》。




说偏了,说回《窈窕淑女》。不管是音乐剧还是电影,故事的原型都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话剧。早在1938年,英国人也曾经把这个故事翻拍成电影。所以现在一共有四个版本:


1、1912年萧伯纳话剧原版

2、1938年英国电影版

3、1956年百老汇音乐剧版

4、1964年奥黛丽·赫本电影版


四个版本的故事框架大致相同,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趣味,而其中主要的区别在于结尾。正是结尾不一样的处理,决定了作品最后落脚在不一样的高度。


粗浅地说,《窈窕淑女》是一个关于“调教”的故事。



女主角伊莱莎是一个出身贫寒的街头卖花女,虽然样子长得不错,但是一开口就是一口粗俗的伦敦东区口音,这种口音被称为 cockney,也就是伦敦腔。



男主角希金斯则是一名语言学教授,他坚信口音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和形象,进而改变人的命运和社会地位。他和自己的朋友皮克林上校打赌,说自己能够通过训练让伊莱莎说标准的英语,让她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渴望改变自己命运、不想一辈子混迹在贫民窟街头的伊莱莎主动找到希金斯,要求他改造自己。六个月以后,实验成功了,伊莱莎从一个灰姑娘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窈窕淑女,在皇室的舞会上迷倒了各国的外交使节和王公大臣。



当然偶尔她也会露出小破绽,在看赛马的时候洋相百出,还说了 ass 这样粗俗的词。



《窈窕淑女》的故事在英美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影《王牌特工》的开头,科林大叔找到 Eggsy,说要通过特训让他脱胎换骨成为皇家间谍。当时的小 Eggsy 似懂非懂,问是不是像《窈窕淑女》里那样。



当时我还和朋友说,《王牌特工》根本就是一部男版的《窈窕淑女》啊。



当然这只是玩笑,因为《王牌特工》毕竟只是一部注重感官感受的娱乐大片,而《窈窕淑女》要讨论的,则是男女关系这样深刻的命题。


萧伯纳的剧本原意是充满讽刺的,标题叫做《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雕塑家,他根据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创作了一尊象牙塑像伽拉忒亚。从此他对世间的普通女子失去了兴趣,一心一意只爱完美的伽拉忒亚。


有一天,他在亲吻雕像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本冷冰冰的雕像变得有了温度,原来是爱神阿芙洛狄忒出于同情,给伽拉忒亚赋予了生命。



萧伯纳把希金斯教授比喻成皮格马利翁,把脱胎换骨的伊莱莎比喻成伽拉忒亚。


但是和神话里不一样的是,萧伯纳把希金斯塑造成了一个经典的直男癌形象,在英语里,这个词大致可以翻译成 misogyny。


对于希金斯来说,伊莱莎只是他创作出来的一个作品,只是让他打赌成功的一个实验品,他完全不关心也不在乎伊莱莎的感受。


于是在故事的结尾,倍感冷落和屈辱的伊莱莎自我意识觉醒,和希金斯大吵了一架之后,决定不再做希金斯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萧伯纳原版剧本的结尾,伊莱莎“走了出去”。她到底去了哪里?只是短暂地离开还是永远地离开了希金斯?萧伯纳故意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在后记里,萧伯纳介绍了伊莱莎之后的生活:她自己开了一家花店,和另一个男人结了婚,开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但是当这部话剧在伦敦上演的时候,萧伯纳受到了一万点的伤害,因为扮演希金斯的演员自作主张给自己加戏,在剧终的时候深情地看了走出门的伊莱莎一眼……


虽然他没有加一句台词,但是这一眼向观众传达了足够的暗示,那就是希金斯已经爱上了伊莱莎,落幕之后他们就会拥抱在一起……


萧伯纳非常生气,但又无可奈何。话剧演到第一百场的时候,结尾时演希金斯的演员已经变本加厉,开始向伊莱莎扔花了。


之后这个故事的走向越来越不受萧伯纳自己控制了。1938年,萧伯纳自己亲手写了电影剧本,但是电影的制片人瞒着他偷偷增加了happy ending,让离家出走的伊莱莎又回到了希金斯的身边。1938年的电影版最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萧伯纳因为一部他憎恶的电影而获得了奥斯卡……



到了1956年的百老汇音乐剧版和1964年的电影版,希金斯和伊莱莎的爱情戏被进一步的强化。但希金斯直男癌的一面被保留了下来,尤其是结尾部分他大唱特唱“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更是让他成为史上最经典的直男癌形象之一。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把希金斯和伊莱莎变成一对情侣之后,伊莱莎对他的反抗和对独立的追求反而变得更加有说服力了起来。


希金斯本来声称自己不会爱上女人,但是在看到伊莱莎不再逆来顺受、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之后,却不由自主地陷入了爱河……这样的情节反而让英美国家的很多女孩子备受鼓舞,让她们更加坚信独立自主才是最终的出路。


也正因为如此,《窈窕淑女》被认为影响了西方几代的女性,希拉里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深受影响。


尤其是赫本的那句台词,“一个贵妇和一个卖花女的区别,不在于她们自己的言谈举止,而在于别人是如何对待她们的”,更是直接扇了那些要求女性学习如何优雅的直男癌们一个巴掌。



六十年代女性解放运动在美国兴起,运动的口号,恰恰就是“女人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给直男癌希金斯的那句话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1964年电影版的结尾同样是开放式的,希金斯察觉到伊莱莎走进门,故意装作不知道,同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拖鞋到哪去了?”



伊莱莎帮他找到了拖鞋还是转身离开?没有人知道,电影在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观众自己想象。


至于百老汇音乐剧版的结尾又是什么样子的?我在这里留个悬念,这部音乐剧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剧场6月9日一直演到6月19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到剧场里找出答案。



当然,对于喜欢英式英语和语言学的人来说,这部音乐剧和电影里希金斯教授对伊莱莎在标准英式英语上的训练,也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看点。





新浪微博 / 微信 @假装在纽约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