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建筑工地写“质量就是泰山”,国外的工地会写什么?

假装在纽约 假装在纽约 2019-04-06

每个人旅行都有自己的目的。以前我出去玩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去著名的景点朝圣或者打卡,乃至希望能够认识一些别的国家的人。但是随着出去玩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留意最多的渐渐变成了大多数普通游客不太会去注意的一些细节。

 

比如前阵子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一块巨大的幕布,整整有四层楼高,上面红底白字写着一句亚里士多德的话,“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Quality is not an act, it is a habit)”。

 

出于好奇我跑过去研究了下,发现布后面是一栋正在修葺的房子,这块幕布的作用显然是为了把脚手架和裸露在外的钢筋水泥临时遮挡起来,有点类似国内建筑工地的围栏。



这个意外的小发现让我不禁会心一笑,感叹荷兰人对于生活美感的形式主义追求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连一块用来遮丑的布都要煞费苦心地印上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相比之下,国内常见的“质量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命”一类红色横幅就未免显得有点简单粗暴了。


再比如在布鲁塞尔市中心,我看到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路两旁分别是一排连绵的房子,每家每户一栋,三层或者四层。门前的空地,有些人家做成了小花园,有些人家则停了汽车。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邻里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闲谈。



布鲁塞尔有一种其他欧洲发达城市不太常见的粗糙和混乱感,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不太适应,眼前这些房子多少扭转了我对布鲁塞尔的观感。


我和朋友感叹说,相比中国城市里清一色的庞大小区和高层住宅,这样的房子无疑更有闲适的生活感。

 

中国城市里倒不是没有这样的房子——我们把它们叫做联排别墅,但那是少数高档小区里极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豪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已经固化的城市规划理念,都决定了我们没办法让大多数人享受这样的奢侈。

 

我喜欢看房子,去欧洲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到处闲逛看房子,不看教堂铁塔那些著名建筑,就看普通的民居。中国和美国的房子有一个共同点是,所有房子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千篇一律得仿佛是复制粘贴而成。欧洲就不一样,同一个城市里的房子几乎没有重样的。

 

印象最深的是布达佩斯,我曾经在居民区里逛了一个下午,看了估计得有四五百栋房子,但愣是没有看到一样的。从外墙的颜色,到窗户门楣阳台的样式,到浮雕和装饰,全都争先恐后变着法子地不一样。

 


当然我留意的不光是房子,还有当地人如何装饰花草,如何设置商店招牌,超市里的水果如何摆放,地图路标地铁路线图是如何设计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当地人寻常生活中的细节。

 

为什么喜欢观察这些细节?因为从中经常能够看到每个地方的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我把旅行看成是窥视别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更确切地说,我是想要窥视和感受别人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寻求美和创造美。

 

去的地方多了,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之间,差距最大的就是审美

 

我们的摩天大楼已经是全世界最高最多,我们的高铁全世界最快,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密集最高效的。


在很多很多方面,中国大中城市的居民都可以毫不惭愧地自夸生活在世界的最前沿。从硬件和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欧洲城市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城市。

 

可是,无论是巴黎伦敦这样的世界名城,还是规模略小但名气不小的布拉格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甚至哪怕是很多默默无名的欧洲小城市乃至小镇,往往都有一种让外人一见倾心的魅力,让人第一眼就迅速地爱上他们。


而这,是中国的城市暂时还无法企及的。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很少能够有欧洲城市这样的魅力?我想差距就在于审美。

 

城市管理者的审美情趣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硬核,而城市居民的审美水平则在无数微观的细节上诠释着生活该有的样子。

 

阿姆斯特丹那块写着亚里士多德名言的幕布是一种审美;布鲁塞尔那些有生活感的房子是一种审美;布达佩斯那些竭力要与众不同的房子也是一种审美。

 

中国人刚刚脱离只求温饱的阶段,而审美本身是一件特别中产阶级的事,提高审美的最大动力是中产阶级对温饱之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国城市有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而这个变化的过程,现在已经开始发生,并且我相信将很快地改变中国城市的面貌。

 


最能看出这个转变的是中国人的家居设计——中国人对家的审美追求。

 

七八十年代,大部分中国城市住宅是没有装修可言的,刷上白墙、客厅摆上沙发和电视,就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

 

再后来,精装的概念开始流行,但所谓的精装其实千篇一律,有着雷同的元素,乃至干脆源于同一套模板。

 

我曾经找过几家名气很大的装修设计公司,但交流下来以后却感到失望。设计师往往一上来就问:你是想要欧式、美式、日式还是北欧风格?针对不同的风格,他们自有一套用了无数遍的元素可以堆砌;然后他们的思路,又会被牢牢地限制在某种特定的风格里。

 

是因为大家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套用的风格模板而已吗?并不是这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个体的不同,对千人一面的雷同和偷懒式的丑陋设计,容忍度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大家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住进一个用模板设计出来的家。

 

可是问题在于,当社会的审美品位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能够为这样的审美品位提供配套服务的机构却往往要晚上一段时间才会大量出现,这就是目前家居设计市场的一个痛点所在。

 

正是有感于此,我身边一群喜欢家居设计的女性朋友辞掉工作,联合创办了家居公众号“家芝太太”。这群女孩子各自都有巴黎纽约或者伦敦的生活经历,牵头的创始人曾经在Vogue工作过。他们想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看过的、用过的、学到的美好设计,传递给更多的中国人。


在这个公众号上,有很多中国城市家居的设计实例,每个都有视频,屋主有明星名人也有普通人。

 

这些案例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启发,品位好、效果惊艳是一方面,关键是同时也很实用,学习模仿起来并不复杂。我常常在看视频时截图收藏,然后想以后我的客厅、我的厨房也可以做成这样的风格。

 

他们有个叫“家芝改造家”的栏目,记录设计师用较低的预算对原本存在缺陷的房子进行软装改造的过程,设计容易学,产品买得到,很有参考价值。

 

比如这一期,屋主是视频博主Alex,她在北京四环内租的10万/平豪宅,从墙纸、地板到家具全是昏黄的颜色,散发着上世纪的老气横秋气息。设计师针对她的喜好,根据她前卫的个性,用她喜欢的几种亮眼颜色姜黄、湖蓝、墨绿进行碰撞,分割出不同的区域,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真的非常惊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694juknp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比如这一期,屋主是 36kr 的总编李洋。她家原本的装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家具和地板颜色偏黄偏暗,配上灰绿色的壁纸更显陈旧;一家五口再加宠物挤在一套面积不大的房子里,东西又多又杂,加上家具尺寸还不统一,更加有一种杂乱无序的混乱之感。经过改造之后,整个客厅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脱胎换骨,而所花的预算不过是1万人民币出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678uwulf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两个改造,都是由家芝的团队出手完成的,整个改造过程只用了一天。


这其实是家芝的一个常设活动,不拆墙不打洞,家芝带着知名设计师上门为你改造家,只要24小时,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就有机会参加。


家芝还有另一个视频栏目,叫“家芝的朋友们”,内容是明星和红人介绍如何打造出让他们自己满意舒适的家。


通过镜头可以看到这些美家的样子,而通过屋主的讲述,则可以更深地体会到这些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想法。

 

比如中国第一家时装买手店的创始人南朗,在上海市中心拥有一套老洋房,虽然面积不大,但位于最有老上海风情的地段,窗外绿树浓阴,住起来非常惬意。而南朗对这套老房子的改造,效果也可圈可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707n1pk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过去两年,家芝的团队一共拍摄了100多个国内的美家。


看多了这些视频,你会发现它们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不存在任何的共同点——没有一个家是套用模板和所谓的经典元素设计出来的,每一个家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恰恰也是支撑家芝的核心理念,是家芝最本质的价值观:


每一个家都不一样,家居装修不应该做复制粘贴,而应该是按照屋主本人的个性,设计出最符合他们需求的家;每个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个家都是主人生活的样子。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搜索“家芝太太”公众号(ID:msjiazhi)或者长按下图二维码都可以找到他们


关注后在家芝后台输入暗号“纽约”,就可以优先参与7月份的“大咖一对一改造”活动,还有机会赢得专为我的读者朋友们预留的价值10000元的大咖设计师上门免费软装改造



别忘了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我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