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抖音国际版刷到了罗志祥

# 假装在纽约 2019-04-06

这篇不是广告,请放心服用。


#


这段时间,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火的APP是中国制造的,叫Tik Tok,其实就是抖音的国际版。



Tik Tok同样也是字节跳动出品的,界面、功能都和抖音几乎一模一样。


但它是一个独立的APP,有自己的独立品牌。两个APP上的内容不能共享,用户资料也不互通。


所以,虽然抖音号称Tik Tok 是它的国际版,但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是谁的另一个版本。


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并且大多取得了激动人心的成功。


但是走出国门之后,这些中国公司出于各种考虑,往往会换一身马甲。


Tik Tok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去年大部分时间里,Tik Tok在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的非游戏类免费应用下载排名都稳定在前几位。


甚至,时不时还压过Facebook、Instagram、Youtube这些重量级的对手,下载量排名第一。


不少美国媒体一度惊呼,来自中国的Tik Tok竟然成为了最受美国人欢迎的APP。


Tik Tok在美国的地位,大抵类似抖音在中国互联网的状况:


虽然离真正的国民级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似乎身边每个人都已经听说过它,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去使用。


在Tik Tok之前,美国曾经有一款很流行的短视频应用叫Musical.ly,早在2014年就已经创办,到2017年注册用户达到了两亿。



和美国绝大多数互联网服务一样,Musical.ly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人使用,所以中国人很少听说,即使知道的也以为是一家美国本土公司。


但神奇的是,其实Musical.ly也是中国制造的。


两个创始人都是中国人,一个叫阳陆育,一个叫朱骏。Musical.ly的总部一直在上海,后来才在加州设了一个小团队。


抖音的创办比Musical.ly晚两年,功能模式和后者非常相似。


抖音一度想用Tik Tok去和Musical.ly争国际市场,但后来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打费时又费力,于是在2017年11月豪掷10亿美金买下了Musical.ly。


再之后,抖音把两个APP整合在一起,统一使用Tik Tok这个品牌。


#


用过抖音的人都知道,抖音的算法非常厉害,会精准地猜到你的喜好。


如果你一直点赞宠物视频,很快你刷到的就全都是萌宠。


如果你一直点赞好看的小哥哥,很快刷到的就都是各种小鲜肉。


快感持续累积,让用户欲罢不能。


在整合了Musical.ly的两亿用户之后,抖音带来的新算法同样也让美国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我看到有美国媒体形容说,“就像是掉进了兔子洞一样爬不出来”。


与此同时,Tik Tok还投入重金在线上线下打广告做推广。



这么一番运作以后,Tik Tok很快就在全美国以及全世界开始风靡起来了。


合并之后三个月,用户增长了3000万。


名人和明星们来了。


脱口秀主持人肥伦(Jimmy Fallon)在自己的节目里号召观众拍摄同样主题的视频上传到Tik Tok。


很多人也把Tik Tok上的搞笑逗比视频搬运到推特和油管等其他平台,从侧面印证了Tik Tok的普及。


在Instagram上用#tiktok标签搜索,可以搜到980万个结果;Tik Tok的Instagram官方账号有1700万人关注。


Musical.ly原本的用户主体是十几岁的孩子,但合并之后的Tik Tok,影响力慢慢蔓延到了其他的用户群体。


现在Tik Tok上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有警察。



有美国大兵。



护士。



有沃尔玛的码货员。



用户群的扩展是一个很关键的质变。


Facebook刚创办时只允许使用大学后缀的邮箱注册,后来才放开限制。


如果他们一直坚持只在大学校园发展用户,那绝对没有可能成为今天这样规模的全民网络。


Tik Tok现在也正处在这样一个裂变的关键时刻。


#


前两天看到有一篇文章把Tik Tok的成功称为是中国文化输出的范例,我倒不这么认为。


Tik Tok本身并没有任何中国文化的元素,甚至它们这个商业模式也不算是什么原创。


早在Musical.ly之前,德国就有一款类似的短视频应用Dubsmash,主要功能就是让用户拍摄10秒的短视频、配上音乐背景后进行分享。


只是Dubsmash生不逢时,当时短视频还没有开始流行,加上运营得也不太好,所以最后没有做起来。


事实上我觉得Tik Tok的成功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不要总想着去输出什么独特的东西。


恰恰相反,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要怎样去迎合不同文化之间共通的那些东西?


我们总是过于夸大和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比如我们有一句话曾经被奉为经典: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但其实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共通的,超越国界,超越文化。


抹掉那些表面的差异之后,大家都一样,有着共同的喜怒哀乐和价值取向。


同一个表情,虽然你称之为“smile”,我称之为“微笑”。


但大家的表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差异的,只要咧开嘴就能感受到一样的善意。


如果抓住了这种普世的需求,一个产品在一个国家能成功,也一定能在全世界成功。


在前智能手机时代,日本的手机市场高度排外,其他国家的手机品牌根本打不进去。


当时大家都说,日本人的使用习惯很特别,只有日本本土的手机品牌才懂日本人的需求。


同样,当时在中国的手机市场,大家都觉得中国人就爱用翻盖手机,不爱用直板手机。


所以国际品牌到了中国,都为中国市场专门推出了翻盖手机。


后来,iPhone出现了,他们在全世界都卖一模一样的手机,在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卖得都是同一款,没有任何的本地化元素。


但iPhone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日本更是市场占有率第一。


因为,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大家对好手机的核心要求都是一样的,就是好用。


抖音把在中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同样取得了成功,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在抖音和Tik Tok之前,老一代的社交媒体越来越容易让人感到焦虑:


推特和微博上全是争吵,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分裂与对立;


脸书和朋友圈上全是熟人,有太多顾虑,想说的话根本不敢随便说;


Instagram上的网红个个光鲜亮丽bling bling,普通人就只能做做小透明。


而刷抖音和Tik Tok的体验则是轻松愉悦的,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言不由衷,看起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和焦虑。


只有一个个十几秒的小视频,你可以像吃冰淇淋一样一口一口地一直吃下去。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的人,大家都需要在焦虑之下有这样的轻松愉悦。


据说Musical.ly在刚创办的时候根本拉不到投资,VC们听说一个中国公司要做针对海外市场的社交产品,都觉得是天方夜谭,不可能成功。


但后来Musical.ly和Tik Tok的成功说明这样的自我怀疑没有必要。


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打破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做不好国际市场的魔咒。


去年,印度的移动互联网几乎被中国公司统治,谷歌印度应用商店里排名前10名的应用有5个是中国公司的产品,前100名里则有44个。


“中国制造”的崛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现实,这是很让人激动的。


#


但另一方面,很多在国外成功的应用都和Tik Tok一样,是中国公司专门针对海外市场开发的,在国内可能根本没有人听说过。


说到这里,一个巨大的讽刺来了:


那些立志于做全球市场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恰恰把中国本土排除了出去。


似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个世界应该划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和其他地方。


或许是他们觉得,中国互联网用户和其他国家的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喜好都完全不一样,因此有必要区别对待?


所以,抖音觉得,应该为除去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一个专门的Tik Tok,即便两个APP的功能、机制、界面、风格都完全一样。


Tik Tok对国内用户几乎是严防死守。


首先,苹果的中国区应用商店里没有上架。


其次,我用美国区账号下载Tik Tok以后,发现还是不能使用,打开后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因为Tik Tok的服务器检测到了我手机里插着的国内Sim卡。


最后我找了一台没有插卡的谷歌安卓手机Pixel,在谷歌应用商店下载了Tik Tok,这才能正常注册和使用。


在上面,我刷到了日本、韩国、泰国、当然还有美国和其他许多我无法分辨国家的小哥哥小姐姐,但一直没有刷到华人的面孔。



如果能够开放国内用户注册,让国内用户也能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可以想见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互动和交流。


但现在国内用户看不到这些视频,挺可惜的。


在刷了大概上百个视频之后,我唯一看到的华人面孔,是罗志祥。



看完请点好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目录已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转载及合作等请发邮件ask@jiazhuang.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