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llen和小布什教我的事

# 假装在纽约 2019-10-11

昨天文章里这样一条高赞留言,看了让人很感慨:



与此同时我还在另一篇文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


“也许摧毁人类文明的,不是核武器,而是social media。民粹+社交媒体,威力不亚于二向箔,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非黑即白,非友即敌。”


所有这些变化——非黑即白、非友即敌,是不是完全要归咎于社交媒体?


也许有待商榷。


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极端、撕裂;


人们更加难以接受、容忍那些和自己有不一样观点的人;


并且,往往因此而忘记了最起码的体面和修养。


这样的状况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是全球性的,中国有,美国也有。


#


正好有一件事,可以作为诠释这个变化的完美例子。


上周末,Ellen DeGeneres 在美式橄榄球联盟达拉斯牛仔队的主场看了一场比赛,被拍到和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坐在一起,两个人在观看球赛的过程里有说有笑。



小布什旁边坐的是他的太太劳拉,Ellen身边则是她的太太Portia,两家人都是受达拉斯牛仔队老板女儿的邀请,坐在球队的贵宾包厢里看的比赛。


就是这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结果却莫名其妙地引发了一场口水战,在推特上成为热门。


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民意支持率最低的前总统之一,他在任内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让反战的一部分美国人耿耿于怀。


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小布什在很多事情上的观点非常保守,他反对同性婚姻,2004年时曾经公开表示支持“禁止同性婚姻”的宪法修正案。


时至今日,对小布什反感的还大有人在。很多人甚至连提他的名字都不愿意,只用一个W来代替。


而Ellen则是立场鲜明的自由派,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小布什大写的反义词。


早在1997年,她就石破天惊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用“Yep, I’m gay”公开出柜,在那个美国社会还不是特别开明的时代付出了惨重的职业代价,甚至还失去了不少曾经亲近的朋友。


她主演的喜剧剧集在她出柜后收视率直线下跌最终被砍,她代言的广告被抵制,此后整整三年没有电视台敢找她主持节目。


但她没有放弃,终于等到社会风气变化,重新成为美国人最喜欢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她被很多人视为精神偶像。


这么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却和谐地坐在一起还谈笑风生,这一幕就让Ellen的很多支持者受不了了。


他们觉得自己被Ellen背叛了。


#


其实小布什和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私交也很好,在老布什葬礼上他曾经被拍到偷偷给米歇尔塞糖果,这是两个人之间很有爱的小互动,那次倒是没有人批评米歇尔。


这次就不一样了。


批评Ellen的人除了有普通网民,也有媒体,还有其他的名人,比如绿巨人的扮演者Mark Ruffalo。


Ellen后来在自己的节目里做了回应,说得很赞。



她说:

“没错,我和小布什确实是朋友。事实上我和很多并不赞同我观念的人都是朋友。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可是我想很多人都忘记了‘不一样’ 是OK的。


比如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穿皮草,我不喜欢,可是我也有朋友喜欢穿皮草。 


和另一个人无法在所有事情上保持观点一致,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和他们做朋友。


当我说要对人kind,指的不只是那些和你想法一样的人,我指的是对每一个人都要kind。”


但这么一番话仍然没有办法说服那些对小布什充满仇恨的人。


有媒体评论说:

“在这么一个时代,特朗普、极端气候变化、枪支暴力和所有其他的事情,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而失职的当权者却根本无法帮助我们——我们还想对那些有权势的人友善吗?


对那些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糕的人不加选择地友善,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吗?


还有人说:

“你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kind,必须得选一边。


你看,选边、站队,其实已经是非常革命化的思维,但悲哀的是这正是现在很多美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事逻辑。


#

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同样也是共和党人,但他当年卸任时却给自己的接任者、民主党人克林顿留下了一封非常真诚的信,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且送上鼓励。


信的最后一句是,“你的成功将会是整个国家的成功,我会衷心地为你加油喝彩”。


Be kind, be nice,  行事要有civility(文明优雅),超越党派和立场之争——


这些上一个时代推崇的行为准则,在今天似乎已经失传。


今天的人们更推崇的是旗帜鲜明的表态、大张旗鼓地反对、不由分说地割席,不允许有一丝犹疑。


假如Ellen看球赛时全程板着脸不理小布什,或者干脆拿杯水泼在他脸上,大概更能获得满堂喝彩。


美国社会中的这种极端化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鼓励站队和划分阵营、热衷于制造对立和分裂的总统。


有这样一个总统,就很容易让那些反对他的人也在另一个方向上变得极端,最终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当然,这位总统的上台,本身也是社交媒体的产物。社交媒体的时代,制造对立才能收获最多的粉丝。放在美国的现实语境里,这些粉丝就转化成了选票。


也正因为如此,Ellen的kind,才更显得清醒而珍贵。


#


台湾的政论节目喜欢说“寻找最大公约数”,大陆经常说“求同存异”,美国人习惯说“agree to disagree”,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这样的准则,在普通人之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观点碰撞的今天,尤为重要。


我曾经也很不喜欢那些和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转发我没办法接受的文章,要忍很久才能忍住拉黑对方的冲动。


但后来我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个和我在所有问题上都保持完全一致想法的人,即使有,那也寥若晨星,很可能这辈子我都碰不到。


这一次赞同我观点的人,下一次在另一件事上也许就会站在和我完全不一样的立场上。如果每一次看到和我想法不一样的人都要拉黑,那很可能我很快就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所以后来我就开始想,咦,这个人虽然这个观点很荒谬,但他也有别的很可爱的地方啊。这么一想就心平气和了。


我也会试着告诉自己,这个人的这个想法虽然我不能接受,但我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他和我有不一样的经历,他看到过不一样的东西。


我没有办法跳到他的过去,改变他的经历,所以我也不可能改变他的想法。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忘掉彼此之间那些不一样的想法,不去谈就好了,两个人还是可以愉快地玩耍。


不是一切都非黑即白,不是所有人都非敌即友。


就像Ellen和小布什,对那么多事情都有不一样的看法,甚至可能连支持的球队都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肩并肩坐在一起,闲聊欢笑,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日下午。


这个时代有太多热衷于制造撕裂的人。


撕的时候很痛快,但裂痕会长久存在,痛快之后会有痛。


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做那个弥合裂痕的人。


————

相关文章

关于老布什,想说两件事


看完请点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