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世界人民一起看春晚

# 假装在纽约 2022-05-01

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 One World 演唱会已经过去两天,但我还是想稍微聊一下。


和很多人一样,我在凌晨两点怀着激动的心情准时打开油管,一直看完了整整八个小时的马拉松直播。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感动,还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恍然觉得有点像是在看春晚,和全世界人民一起,看一台属于全世界的春晚。


这个印象来自很多细节。比如说在最后两小时正式演唱那部分的开场,三名主持 Stephen Colbert, Jimmy Kimmel, Jimmy Fallon 依次用英语、西语、汉语、法语等8种语言说”你好“。这个场景就让我联想到了春晚的报幕。



三名主持分别也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三档王牌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擅长讽刺挖苦。但在这个舞台上,他们都暂时收起了毒舌,庄重了不少。


再比如,全美三大电视网、全世界上百家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同步播出,上百个国家的观众一起观看,油管直播页面以每秒十几条的速度冒出各国语言和夹杂各种emoji符号的网友留言……都在营造着春晚式普天同庆的气氛。

但其实更确切地说,这不是春晚感,而是看到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通过音乐连接在一起所带来的的感动。


这是一种久违的、非常奇妙的感觉。


在这场演唱会之前,很少有类似这样全球同频的机会。


以往再大的热点事件,关注度也往往只限于一国之内。就算是好莱坞大片也要按照不同国家地区把上映日期错开。


不管是火灾地震海啸洪水之类的自然灾害还是总统被刺政权易位,不管造成多少生灵涂炭、多严重的社会动荡,本国最爆炸性的头版头条到了别的国家往往也就只是一则普通的国际新闻。


这次新冠疫情可能是史上首次同步影响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事件,真正意义上的环球同此凉热,震撼程度堪比科幻片里的小行星撞地球。


全世界78亿人,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病毒的威胁,谁也无法超脱地置身事外,大家都经历着一样的疑虑困惑和惊慌忧惧。


但即便是所有人的命运都被迫连接在了一起,你会发现很多人还是不自觉地活成了一座孤岛,所以在过去几个月里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指责和讽刺嘲笑。


这时候,“啪”,来了这么一场演唱会,真的非常及时,非常珍贵。


所以我很能理解为什么 Lady Gaga 把这场她统筹的演唱会称作是写给世界的情书,因为整整8个小时里,100多位音乐家反复唱的都是共同的爱、勇气和相互扶持。


Lady Gaga 唱《微笑》,“就算心痛,也要微笑,即使心碎,也要微笑”。


Stevie Wonder 唱《靠在我肩上》,“如果你无法坚强,那就靠在我的肩上”。


Elton John 唱,“我站得更加坚定,像一个真正的幸存者”。 



这些歌词平白朴实,但显得格外温暖,格外治愈。


除了唱歌,8个小时里还穿插播放了很多小短片。比如开场时那则短片,镜头先是扫过纽约巴黎等几个城市的街头,曾经人潮汹涌的闹市如今皆是空城。



然后画面切换成居家隔离的情形,人们用掌声和欢呼声向医护致谢致敬,在阳台上敲击锅碗瓢盆互相应和,用歌声彼此加油打气。




从纽卡斯尔、布鲁塞尔、伊斯坦布尔,到印度、阿根廷、新加坡,再到齐声高喊武汉加油的武汉,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都用同样的举动表达同样的心情。


We may be seperated. But we are not alone. We are together.


也许我们相互分隔——这个分隔一语双关,既指地理位置的隔绝,也指疫情中的隔离。


但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在一起。我们是同一个世界。


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这些暖心的画面,你会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原本抽象的词骤然变得具体了起来。


种休戚与共的连接感,正是眼下我们这个星球最需要的东西。


Ellen DeGeneres 说,这场疫情让我们彼此孤立,但人类的善意所带来的力量让我们知道自己绝不孤单。 


#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融入进去这样的世界才对啊。


这种融入看上去很难,文化语言历史现实种种阻碍太多如同天堑,但其实也没那么难。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联想。


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当时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大多数人对这桩蛇吞象的收购并不看好。


那时中国企业还很少有出海成功的先例,中国品牌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的知名度。


而IBM则声名赫赫,ThinkPad系列被捧上神坛,是用户心目中最好的笔记本电脑,键盘上那个标志性的红点犹如身份象征。


双方体量相差甚远,实力对比更是悬殊。


所以很多人就怀疑,ThinkPad到了联想手里之后是不是还能保持原来的品牌魔力?这样一家突然冒出来的中国公司,该如何管理原来的IBM团队、如何驾驭他们完全没有经验的国际市场?


大家都觉得,联想的这次出手是个昏招,胃口太大,搞不好要消化不良。


这样的担心很快被证明是多余的。在很多国家,联想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功。


拿他们做得最好的丹麦市场来说,原本IBM在丹麦个人电脑市场的份额是20%,这个数字已经不低了,但联想接手后市场份额上升到50%,在丹麦每卖出100台个人电脑就有50台来自Lenovo。


我和联想的人聊过,他们说联想的经验就是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坚守平等、多元、包容的价值观,给予当地员工充分的信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各个市场的本土化。


今年2月,联想丹麦一名叫托尔本(Torben Arlyk)的资深员工在即将退休前夕给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里回顾了自己将近50年的职业生涯——1971年、17岁时进入IBM,之后又在2004年随着收购而成为联想的员工。


他说自己从17岁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找寻生命至臻(the greatest in life)。这个理想在IBM实现了,同样也在联想实现了。


在信里,他把联想称为是“伟大的公司”。能够在其他国家获得当地员工这样的评价,真的挺难得的,证明联想确确实实融入了进去。


后来杨元庆给托尔本回信,用中国古代的“止于至善”来回应托尔本的“生命至臻”。


这几年中国公司出海的很多,赚钱的也不少,但所到之处往往会因为企业管理风格和文化差异而引起争议和冲突。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里呈现的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办厂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但联想成功地避免了这些冲突,成为全球化做得最成功的中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可能也是唯一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


这样的公司越多,坚持那些共同价值的力量越多,我们的未来也就能更美好一点。


#


最近这段时间流行一个悲观的论调,认为这次疫情会彻底终结原本就颓势尽显的全球化进程,英文媒体上这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很多。


我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始终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和基本价值是相通的,过去几十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共同的情感和价值之上所形成的跨越文化和国境的连接,正是全球化牢不可破的基石。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块基石不会被轻易动摇。


联想的成功,One World 音乐会所带来的感动,都在证明着这一点。


很多人把这场音乐会比作我们这一代人的 Live Aid。


1985年,当时欧美乐坛几乎所有的巨星共同为造成几百万人死亡的埃塞俄比亚饥荒赈灾义演,在伦敦和费城接力演出16小时,现场观众16.2万,全球150个国家19亿人通过卫星收看了直播。



空前成功的 Live Aid 被称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演出,是理想主义勃发的80年代里最高光的时刻,时至今日仍然让人无限回味和怀念。


如果带着看 Live Aid 2.0 的期望去看 One World,也许多少会有些失望,毕竟歌手们在家自己录制的演唱不可能达到摇滚现场让人血脉贲张的震撼效果。


但35年后的这场音乐会同样意义巨大。就像有人评价的:


“音乐无国界。在全球化普遍衰退、各地民粹主义抬头的状况中,音乐家们顽强捍卫了全球人类作为共同体的光辉。


善良、包容、开放的全球化明天,依旧是我们这一代人、遭遇新冠病毒的这一代人,值得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或许将来的青年依旧会记得这一天,全球化的理想没有在这一代人手中终结。”


看完请点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