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关注 || 王少宁,杨祥全: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运用及启示

体育学研究 体育学研究 2023-03-26

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运用及启示

01

文章来源

作  者:王少宁,杨祥全

单  位:天津体育学院

原文刊发:《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4期

02

作者简介

王少宁,男,1982年生,河北沧州人,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思想史。武术套路、散打一级裁判,天津市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1项,参编武术教材3本。

03

文章概要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范畴,“概括了华夏民族思考宇宙存在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蕴含了丰富的解释力与衍生性,在古人言说宇宙生成、形上本体、认知方式以及道德人性、政治伦理、历史文化等问题时,随处可见”。“体用”通过概念和思想的形式融入武术体系,丰富武术理论,进而引导武术的发展,其对武术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武术本身的特殊性也为哲学体用思想提供了技理上“在在皆是”的文化参照,以小见大,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方面。当前,已有学者对武术“体用”展开了相关研究。如张震从“技道并建”“身体素养”“功夫论”等视角对武术“体用一如”的哲学意蕴进行了现代性的阐发,再如对武术体和用辩证关系的讨论,肯定了武术“体用一源”进而“显微无间”的实践体系,彰明了身体主体由“由技进道”这一功夫论及至本体论的重要作用,但在蔚为大观的武术文化研究中,大多停留在武术“体用兼备”的宏观表述,学界缺少围绕武术“体用”文化的微观畛域进行话语体系的内涵探究,尚需对“体用”一词进行概念、内涵维度的梳理,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对体与用、身与道如何通过身体主体达到“体用不二”这一元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论阐释。本文拟从“体用”视角切入,藉此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对武术“体用”思想的探讨。

……

传统哲学以概念和思想的形式融入武术体系,使其实践理性价值得以彰显,体用思想的融入便是例证之一。武术“体用观”是在哲学体用思想土壤上生长出来,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体用”既相互贯通又互有内涵。传统武术通过“拳家之手”更多地发扬了“术”即是“用”的理念,使武术的价值之“用”体现在了与人相较的训练方法、技击战术与技巧上,这种技术“体用”解释学和方法论正是传统哲学经典文本中所不具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技击之“用”不论从功能上还是从表现形式上式微亦是不争的事实。然武术之技艺习得,体是基础,用是体的作用与表现,有体而无用,那么体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言体以明用,这一价值取向折射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本文认为,重视武术“体用兼备”“打练结合”的习武观就是注重武术的“体用合一”,唯此才能找回武术的主体价值和尊严。如温力先生所说:“作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对武术技术特点的研究,对其哲理的探讨,我们仍强调其技击特点。”就本体意义而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对其自身而言是主体存在之支撑,对“他者”而言就是异于“他者”的内在根据,失体就失去其存在之实质。

04

作者贡献声明

王少宁:提出选题,设计框架,调研文献,撰写修改;

杨祥全:指导修改、审核论文。


王少宁,杨祥全《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运用及启示》一文已在中国知网(CNKI)首发,欢迎大家下载关注。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王少宁,杨祥全《体用思想在武术中的运用及启示》

注: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 学术关注 || 彭庆文,于天然:《〈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时代意义、内容特征和践行路径

◾ 学者锐评 || 未完之事、未尽之思:新奥林匹克格言的批判性阐释

◾ 学术评论 || 金玉柱:武术人类学的想象力:本土、叙事、体系与规范

◾ 学术关注 || 张宝根,唐炎,辛飞,范卉颖,袁强,梁坤:国外体育教学中系统观察工具的运用与启示

◾ 学术关注 || 部义峰:青少年足球训练实践的方法论:理论认知与模式应用

◾ 学术关注 || 王凯,张煜杰,陈明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生态嬗变与应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