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评论 || 任波:“双碳”目标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风口

任波 体育学研究 2023-03-26

任波,男,1990年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产业研究。近年来,公开发表体育产业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课题、省级社科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项。2020年,获“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称号。

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下文简称“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迈向新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新时代体育产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幸福产业,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已不再是过去一味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扩大,而更多是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以推动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2035年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实现。“双碳”目标下体育产业如何有效把握发展契机,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体育理论界亟待探讨的议题。发表于《体育学研究》2022年第1期的《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一文,以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应然逻辑、实然困境及推进策略,为数字技术影响下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新时代体育产业是一个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的产业,按照《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体育产业分类范围包括11个大类、37个中类、71个小类。且随着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不断涌现,体育产业的内容和边界将不断拓展。“双碳”目标给体育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可能呈现在以下方面:

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领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状况影响着大众参与全民健身以及承接体育赛事的质量,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近年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其总规模已由2015年的155.2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4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3.6%,增幅达到510.8%。“双碳”目标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碳减排不仅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打造体育新地标、形成体育绿色发展新样板。可通过加强低碳技术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行业的研发应用,节约能耗资源,提高建设施工效率,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加强新材料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行业的应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建设全过程的节能管理与减排能力。《“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建设,要“遵循绿色、低碳、环保原则;健走步道的道路面层应采用合成材料、彩色沥青、木制材料等;骑行道的道路面层可用彩色沥青、合成材料等;室外健身场地面层可选择合成材料、人造草坪或悬浮拼装地板等”,凸显出政策层面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低碳化要求。

在体育赛事领域。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发展中显性度最高的业态。体育赛事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够在减少规模化、过度化场馆建设开发等方面,最大化减少成本投入,发挥经济效益;能够在提供绿色低碳赛事观赏体验服务及衍生产品、引导居民低碳消费等方面,发挥社会效益;能够在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培育居民绿色低碳理念,发挥生态效益。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办奥理念,以绿色发展与绿色办奥相结合,打造“绿色化”“低碳化”生态环保系统,通过发展低碳能源,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满足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发展低碳场馆,新建永久场馆全部满足建筑等级要求;发展低碳交通,赛区内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车辆保障;发展低碳标准,建立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以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标准为发展措施,实现“北京冬奥会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全部实现中和”的目标,为大型体育赛事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在体育制造领域。体育制造业是体育产业发展中规模最大的业态,2020年体育制造业总规模达到12 287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比重为44.9%。我国体育用品在生产、加工以及制造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体育制造业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双碳”目标影响下,需要转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绿色体育制造业,构建绿色体育制造体系,提升体育制造新增长极。可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体育制造企业应把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强度作为重点考虑范围,不断升级体育制造技术、优化体育生产加工系统,在体育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运输等全过程降低碳排放;通过建立体育制造领域的绿色制造标准与管理规范,探索不低于国际标准的中国体育制造绿色标准;通过完善体育制造领域的碳定价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在体育制造企业平衡碳税与碳交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发金融信贷产品,加大对绿色体育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体育制造企业生产,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加强检测与管理能耗数据,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增效下的智能制造。近年来,安踏集团持续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出用可降解或可回收材质制作的环保鞋,服装产品采用植物提取原料而制的无氟防水面料,将环保理念更多地融入到产品设计、生产、研发和制造的全过程。相关资料显示,安踏持续加强碳排放管理,碳强度按年递减,由2015年的5.53公吨减少至2020年的2.63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体育场馆服务领域。体育场馆服务区别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体育服务业的重要业态,其突出体现在提升大众观赏体验、增强大众参赛热情、承接大众体育培训服务及其提供相关餐饮、旅游、度假、休闲等相关衍生服务方面。“双碳”目标下,体育场馆服务业应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在场馆服务供给端,通过科技赋能,探索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节省场馆使用期间的能耗;探索使用氢能公交车、客车,提供赛场便捷化交通服务;探索提供“8K+VR”和360度低时延定制化视角观赛服务,实现全景可视化、沉浸式体验,提供绿色低碳的观赏、参与、培训新场景。在场馆服务需求端,通过以场馆服务为依托,培养体育消费群体的低碳消费理念是其应有之义。广大社会公众是低碳消费的主体,体育场馆服务业应创新产品与服务供给内容,革新体育场馆服务能级,在提供绿色低碳产品的同时,培育广大消费者对低碳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市场需求。通过记录消费者在体育场馆内活动的全闭环低碳行为轨迹,研发以“低碳场馆”命名的微信小程序,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以及碳捕获技术,践行绿色出行、绿色观赏、绿色消费新风尚。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双碳”目标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突破传统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双向”发展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体育产业的生态效益放在优先位置,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应把体育产业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应把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体育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体育产业生态化、生态体育产业化,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导向的新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交织叠加影响下,以“双碳”目标引领育新机,把握政策风口,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新局,助力体育产业全方位、深层次转型发展。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王孟,刘东锋《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注: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 尚力沛:警惕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过度化和虚假性

◾ 毛振明:解说“体育课程一体化”

◾ 董德朋: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体育治理及再社会化

◾ 王富百慧:老年体育研究:学在日新,术亦须日新

◾ 董鹏:落实《〈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前提、关键、重点

◾ 金玉柱:武术人类学的想象力:本土、叙事、体系与规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