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活动实力巨献 | 周文杰:图情档理论发展、学科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数据化趋向解析

周文杰 图情档学界 2022-04-24

2019年度

“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

彩蛋来啦!


新年伊始,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策划,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学界联合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共同组织的“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备受学界和业界瞩目的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新鲜出炉。

活动中,我们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王世伟研究员“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热点进行深度解析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闫慧副院长对评选出的十大热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周文杰副院长对图情档学科的理论创新、学科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趋向进行预判。

三篇实力佳作分别在《情报资料工作》2020年第1、2期发表,为2019年度图情档学界十大热点评选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我们共同期待2020年十大热点活动的开启!

周文杰


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甘肃省管理学会副秘书长。

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分委会副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

主要研究兴趣:信息社会问题,图书馆情报学基础理论。


专家视角

风起云涌的信息资源数据化运动已经把图情档学科推向深刻转型的“临界点”。

2019年,图情档领域的研究者把泛在数据化环境下图情档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学术热点。由于这些学术热点体现了图情档领域研究者对学科发展状况的集体判断,因此为预判危机中的图情档理论创新、学科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趋向提供了契机。

2019年图情档领域的学术热点启示我们,当前图情档正在经历一场化蛹成蝶的深刻蜕变。这场变革以立足于泛在数据环境的理论创新、基于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的学科转型和以新型数据素养培育为中心的教育变革为核心。

展望未来,这场脱胎换骨的蜕变完成之日,便是“以智慧化服务为基础的图情档新业态”建成之时。



图情档理论发展、学科转型与教育变革的数据化趋向解析

——基于2019年度学术热点的系统性文献调查

周文杰


周文杰.图情档学科发展的数据化趋向解析——基于2019年度学术热点的系统性文献调查[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2(2): 20-30.



2019年,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图情档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通过专家提名并经图情档领域广大研究者投票表决,“新中国70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经验、创新与未来”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的数字人文”“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十个研究议题被确定为图情档领域2019年的十大学术热点。这十大热点反映了一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者对一些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重要程度的集体判断。观察这十大学术热点可以看出,大部分议题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数据(或数字化、电子化、智慧化)。为此,王世伟从“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视角,将2019年度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归结为数据驱动、数据引导、数据计算、数据服务、数据素养五个方面。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数据”及与其关联的数字化、电子化、智慧化作为图情档在2019年职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脉络,在对2019年图情档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系统性文献调查的基础上,解析学术热点所反映的趋势性因素,并对新时期图情档理论创新的关键契机、学术转型的内在动因和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径予以探析。




1
研究设计




1 研究设计

1.1 逻辑框架


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图情档在内的应用性学科得以存在的基本理由在于这些学科满足了社会的某些需求。应用性学科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理论创新立足于当前社会需求但却指向未来的社会需求。这是因为,应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只有立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对现实职业实践的指导;而理论发展只有适应了当前社会需求并指向未来的社会需求,才能具备理论创新导引职业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理论创新需要借助于学术共同体的努力。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s Kohn)用以阐释科学革命结构的一个术语。按照库恩的理论,学术共同体以共享相同的学术话语并遵循统一的研究范式为基本特征,当理论经由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努力而产生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时,该领域的话语体系甚至研究范式会随之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本研究所界定的学科转型。学科转型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承担着本学科学术传承职能的教育机构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发生深刻的变革,以便使受教育者的能力素质知识适应于职业实践活动的需要。总之,学科研究与教育活动作为理论创新与职业实践之间的“中介”,其发展动力源自理论创新却体现于职业实践。按照这个分析逻辑,从理论创新到学科转型与教育变革再到职业实践,会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闭环(如图1所示)。这一闭环循环往复但螺旋上升,有效促进了理论发展、学科建设和职业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研究的展开正是基于图1所示的逻辑框架而得以展开。

                                             

图1 应用性社会科学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理论发展与职业实践的闭环


1.2 分析思路与对象


按照图1所示的逻辑框架,本文拟通过对2019年度图情档领域以数据为主题的学术论文的系统分析,揭示其中的共性要素,以实现对数据化背景下图情档理论创新、学术转型和教育发展趋向的解析。


本文的具体分析对象是:在CNKI中,以“数据”及其他关联词语为检索词,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下入选CSSCI在2019年全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系统检验。进而,应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去重并剔除了非学术论文(如广告或发刊词、按语等)。经过上述处理过程,本研究最终构建了一个总规模为620篇的学术论文数据集(如表1所示)。


表1 本研究展开分析的文献数据集


为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在表1所示的文献数据集的基础上,本研究邀请了来自本领域的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就检索到的论文与“数据化趋势”这一研究主题的关联度在“高度相关”、“中度相关”和“低度相关”三个层次上进行了独立判断,并保留了两名研究者共同认为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献,形成了本文拟分析的最终文献数据集。本文对图情档理论创新、学科创新与教育变革的分析首先从这一最终文献数据集中的“高度相关”的47篇文献展开,进而依次涵盖了75篇“中度相关”和25篇“低度相关”的文献。为了使分析的结论更具有普适性,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也适当考虑了2019年图情档领域举行的各类会议中专家所发表的关于数据化趋势的意见。


2
泛在数据环境下的图情档发展趋向解读





2.1 基础理论发展趋向评析

2.1.1 泛在数据化背景下的“知识中介”


基础理论的守正与创新成为2019年图情档领域多个学术会议“不约而同”的主题。例如,在2019年8月由《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组织的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着图书馆情报学(LIS)理论体系的概念基础与方法开新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这些讨论,深刻触及了数据化时代图情档理论传承和创新的问题。与此相呼应,在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也有不少文献论及了数据化时代图情档学科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例如,有研究者认为,5G对图书馆职业至少存在着三大挑战:首先,图书馆在内容建设、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对多媒体内容的获取、存储、组织和传播的不适应性。其次,5G带来的人际交往的直接性和高通透性从制度上可能改变图书馆作为出版商与读者之间中介的角色。第三,图书馆职业狭小的平台难以支撑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和发展。其中,第二方面挑战深刻地触及了图书馆职业得以自立的根本理论基石。


将图书馆职业定位为一种用户与资源之间具有“知识中介”性质的社会性制度安排,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外图书馆情报学(LIS)理论认识的重要成果之一,“社会认识论”“知识交流论”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性。例如,知识交流论的创立者宓浩、黄纯元等用“知识中介”阐释了在“知识交流”过程中图书馆如何链接了资源和用户。社会认识论的提出者谢拉也认为,图书馆员是人与书写记录之间的有效中介。在当代社会加速迈入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要推进图情档基础理论建设,就需要追问一个基本的问题:数据化的社会环境和资源形态改变了图书馆(以及与之性质相同的情报和档案)职业的制度基础吗?如果图情档职业的制度基础因数据化的时代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则传统的图情档基础理论就可能面临挑战甚至重建。因此,对新时期图情档基础理论发展趋向加以探析,首先需要找到数字化环境与信息服务职业最直接的“接口”。从本研究所展开的文献调查来看,基于数据化资源(或电子文件)而展开的人工智能和智慧服务可被视为当前图情档对“知识中介”最为直观的一种新表述。因此,本研究将泛在数据化的社会环境与图情档职业之间的接口归结为“人工智能”及与其相关联的“智慧服务”。这样一来,基于社会数据化趋势的图情档理论发展的问题便转换成了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即,以人工智能和智慧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是促进还是颠覆了图情档职业作为“知识中介”的制度基础?


2.1.2 人工智能之于图情档的影响


就人工智能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有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应当把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环境当作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杠杆,并在人工智能的信息环境下运筹推进,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服务赋能’”。另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应当实现由资源建设、馆内服务、参考咨询、阅读推广、文献管理向知识组织、嵌入式服务、知识咨询、情报分析、知识发现、数据管理的转型。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普及、应用,可建立由“采访大脑”“典藏大脑”“流通大脑”“咨询大脑”“移动大脑”“安全大脑”等模块构成的“图书馆大脑”。由此论述可见,图情档领域的研究从技术应用促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角度,倾向于把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的积极力量。也就是说,由于人工智能促进了信息服务效率的提升,因此,作为知识中介的图情档将获益于数据化的时代。


回顾2019年发表的学术文献,研究者对人工智能之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发展的可能影响也给予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例如,人机融合和数字人文对文献资源结构描述方法的发展,图书馆全域服务新空间观对图书馆服务空间界定的发展,新型阅读方式对传统阅读推广路径与方法的发展等。同时,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境界所推动的图书馆通体转型,发展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关于图书情报机构性质、功能等诸多传统观点与方法”,新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潮流“正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提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人工智能带来的图书馆更新在“颠覆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定义”的同时,“将赋予图书馆生长有机体以全新的生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用户、馆员、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数据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和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2.1.3 图情档领域的智慧服务


关于新技术环境对图书馆职业影响的另一类研究,是以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名义展开的。调查发现,截至2019年,以“智慧图书馆角色定位及职能优化”“信息时代下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与内容创新”“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占“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的约74%。有研究者认为,“无感借阅”“导航导览”“超清影视”“智慧书房、“智慧场馆”“云课堂”“精准推送”“机器人服务”“智能安防”“区域服务”将是5G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十大场景。另有研究者认为,“智能图书馆不同于数字图书馆,但和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实现路径较为相似,是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智能技术与图书馆员的智慧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情报服务和智库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更加智能化,服务内容更加知识化”。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图书馆多元主体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科研机构、用户(人)等”。这种观点对于从统一理论属性的角度对图情档职业本质加以解读颇具启示意义。


从文献调查的结果来看,2019年度图情档领域针对人工智能及智慧服务研究主要针对图书馆而展开,但鉴于图情档都依据记录资源而实现其职业使命,因此,这些发生在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同样适用档案等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2019年对图情档职业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工智能与智慧服务最接近于图情档的基础理论根基。然而,就本研究所展开的文献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很多研究者都敏锐地意识到了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图情档领域职业活动(特别是信息服务)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但却少有研究者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这种影响背后关乎图情档职业和学科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者所提出的关于图书馆作为“知识中介”在新技术环境下从制度安排层面受到的挑战问题,确实指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够展开。从本研究所展开的文献综合调查和分析来看,图情档界的学者虽然没有单就人工智能和智慧服务的基础理论意义进行解析,但都倾向于对5G等技术引领下图情档的“知识中介”作用的发挥做出乐观的估计,即人工智能及智慧服务将通过提升图情档职业的服务能力,促使这一职业进一步发挥“知识中介”的社会效能。考虑基础理论问题的内隐性和复杂性,本文第五部分将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2.2 学科建设趋向评析

2.2.1 数据驱动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路向


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所带来的信息存储、传播与应用方式的巨大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以记录信息为对象的图情档学科的发展环境,也为图情档学科转型带来了动力。黄长著先生指出,这是一个充斥泛在数据、泛在信息和泛在知识的时代,在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下,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组成的集合式多维信息环境将构成这个时代的主要信息特征,包括情报学在内的相关学科一定会在研究内容、载体、手段、方法等方面受到上述特点的影响。很多学者都站在情报学视角,针对数据驱动的人文社科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探寻学科发展的趋向。回顾2019年图情档领域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积极向数据科学的方面靠拢,主动适应新兴的数字人文思潮,努力开拓图情档学科新的生长点,堪称本年度图情档学科转型最主要的特点。


2.2.2 面向数据科学和大数据的图情档学科转型


作为对图情档学科发展影响广泛的行业性会议,iConference自2011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数据科学在图情档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在2019年的iConference上,基于数据科学及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和发展背景,寻求促使图书馆与信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并在新的研究场景下发现研究问题也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在本领域的另外一个重要学术会议——ASIS&T上,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也已经成为情报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很多学者有感于情报学与信息环境和形态之间所存在的紧密关联,认为情报学首当其冲地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需要实现理论的重建。另有学者把大数据环境下情报学新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信息资源的内容构成、信息组织方式、情报分析方法及服务功能拓展。研究者在对前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比较后认为,与前大数据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情报学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源类型多、分布式大体量存在,主要任务由文献与信息检索、组织和分析变成了数据的清洗、关联分析、聚合,所涉及的学科由图书馆情报学转向跨领域;学科应用由考察正式科学交流中的科学传播网络与规律并为文献检索、组织和分析提供依据,转向考察正式或非正式的科学传播网络与规律从而为数据关联性组织、多源融合与聚合提供依据。另外,前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为归纳性分析提供依据,为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提供依据,而大数据时代则重在开发预测性情报分析工具,为基于数据的情报发现提供支撑。因此,前数据时代的情报学的目标定位是文献情报学、信息情报学,学科建设目标是实现图书情报一体化,而大数据时代则需要重构情报学学科,使之融入大数据战略。总之,数据科学的兴起彰显了情报学研究的回归。


有研究者立足于学科融合的背景提出,图情档学科开始以数据为基础而走向了数据范式,传统环境下的图情档等信息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演化为大数据环境下的 “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与信息科学从范式、理论和方法三方面都产生了深度融合,为此在图书情报学科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兼顾图书情报学、数据科学和计算科学,学术研究的领域和项目则需要兼顾图情档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


与数据科学对图情档学科转型发生影响相对应,研究者也注意到了大数据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有学者从研究假定、研究责任、研究范式和主要应用场景四个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后指出,信息资源的被关注点从“被动”变为“驱动”,信息资源管理的难点从“计算密集型”转向“数据密集型”,而传统的“信息资源稀缺”则逐步转向“数据富足供给”。因此,数据科学将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新理论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对于大数据之于情报学学科转型的确切影响,还存在着诸多模糊的认识。例如,有研究认为,大数据时代对于情报学的影响是互补而非替代,但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又指出,“大数据思维对于情报学的影响不是锦上添花,更趋于一种颠覆性的变革”。研究者关于“大数据到底增加了情报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颠覆了情报学的根基”等重要问题语焉不详,将对情报学学科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趋向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的深度转型,已成为图情档学科面对泛在数据的社会环境而展开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尝试。预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转型的尝试还将持续。


2.2.3 作为图情档学科新生长点的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几乎与数据科学同时进入了图情档学科转型的视野。二者相互关联且并行不悖。从文献调查的结果来看,数字人文开始成为图情档学科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2019年图情档学科转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重要事件之一,数字人文正在成为新时期图情档学科新的生长点。


从本质上说,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领域发生的一场方法创新。有研究者指出,数字人文除了改变传统的检索、分析手段,还可以通过关联分析、预测分析、非线性分析、量化比较、历史地图等方式,为人文研究带来更多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对数字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数字人文一经产生就在呼唤着图书馆职业的参与。而面对泛在数字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迁,图情档职业也需要借助于数字人文而赋予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图书馆之所以与数字人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是因为图书馆是数字人文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学与数字人文所涉及的人文学科都共同关注基于序化的记录信息资源而展开研究。这种联系具体体现在:首先,图书馆对于记录信息资源的整合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其次,图书馆不仅能够为开展数字人文提供了平台,而且扩大了人文学者抽样的样本范围。在图书馆之于数字人文的支撑由不可或缺到无可替代的过程中,图书馆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传统的文献考据和现代的文献计量学都为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整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书目控制带来的规范控制借助于语义技术,天然地为知识的形式化组织(采用本体技术)和知识服务提供了可信的编码基础,也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标注语料库”。


数字人文馆员是图书馆职业与数字人文之间深度契合的具体表现。有学者站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角度,认为数字人文馆员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伴生事物,是智慧馆员的具体形式之一,数字人文馆员承担着学科馆员和参考馆员传统职责,但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更高。


也有研究者在对图书馆与数字人文之间的边界、分野与内涵进行了理性思考后指出:数字人文对图书馆情报学(LIS)来说是机遇,但也会带来危机;数字人文暗含着资源获取与利用的矛盾;数字人文数据库的研发中存在着严重的图书馆缺位现象;图书馆职业需要加快资源整合,加强与人文学者的交流,嵌入生活。另有研究者将“期待膨胀期”的数字人文研究归纳为四个特点:数字人文正在成为学术型图书馆新的业务增长点,图书馆员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深度合作稀缺,数字人文存在泛化危机,数据开放共享尚不尽人意。


在数字人文与图书馆之间的关联得到重视的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者对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档案馆发展做出了思考。有研究者呼吁,“我国档案馆应树立用户细分的档案人文服务理念,确立‘跨界合作式’档案馆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机制,搭建以‘档案文献’为核心的数字人文仓储,设计‘贴合文化认知需求’的档案用户界面,培养或引进‘数字人文型’档案馆馆员”。档案学以信息和知识组织与服务为主要功能,从而与数字人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融合和互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频繁使用‘档案’‘数字档案馆’等概念来描述其所从事的数字人文资源保存项目”。


在档案学与数字人文的结合点上,冯惠玲所提出的“数字记忆”概念及其主持的“北京记忆”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数字人文在档案学领域的内涵。“数字记忆”不仅强调数字资源的存储,同时也强调存储后的提取(智能化检索、可视化展示和全性性获取)。在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存储与提取的过程中,文件档案管理既有的理论和方法可应用于数字记忆项目,而数字人文的技术和方法则促进了记忆文化资源的整合。数字记忆实践的开展,使文件档案管理和数字人文在融合、互动和共性中激发知识创新,从而实现学科领域的拓展。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档案数据化作为档案数字化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对于“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的数据转型与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突破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瓶颈、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模式以及推动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智慧化”,但档案数据化存在政策与动力层面和人才与技术层面的困境。


综上所述,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带来的资源形态、组织方式、加工处理、利用逻辑等方面的变化,为图情档学科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面向数据科学、大数据和数字人文的图情档学科转型事实上也存在诸多尚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例如,有研究者对情报研究和大数据分析进行了全面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在问题界定、假说、情报搜集与整理、情报分析与生产、情报有效交付和反馈等各维度虽有关联,但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另有研究者认为,“数据分析是情报分析的基础,大数据分析是数据分析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但是无法取代情报分析”。由此可见,在图情档三个二级学科中,即使与数据科学或大数据关联最为紧密的情报学,在其学科转型过程中能否实现“数据科学化”或“大数据化”尚存在诸多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


2.3 教育变革趋向评析

2.3.1 面向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的教学项目与课程建设


在学科转型的推动下,本年度图情档领域的教育机构也积极谋求变革,以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以更好地对接图情档职业实践转型的需求。文献调查发现,无论中外,在本年度图情档学科教育变革过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LIS课程设计向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的全面转型,以及数据素养教育开始受到图情档教育机构的普遍重视。2019年,国内外一大批图情档教育机构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增设或新建了“数据科学”或“大数据分析”相关的专业。同时,数字人文相关的教学项目也得以大规模展开。据统计,截至2018年,欧洲已有31所高校开设本、硕、博士各层次的数字人文教育项目,而美国也有几十所大学开设了数字人文课程。在我国,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较早地开展了数字史学及其他内容的教学项目。


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项目相关教学项目的开展,对图情档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在对计算机学科和信息学科的深度融合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指出,LIS需要开设的硕士必修课程应当包括:数据和信息的组织、数据和数字管理工作、领导和管理信息组织等,选修课程则应该包括数据科学、知识服务及用户与社群服务等;LIS需要开设的博士必修课程则应当包括:统计、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信息科学基础、用户为中心的计算基础、数据科学基础等,选修课程则应当包括:信息科学、用户为中心的计算、数据科学等。


同时,很多研究者都意识到,在图情档学科向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数据)素养应当成为图情档领域受教育者必须养成的首要能力。对图书馆来说,信息(数据)素养教育是“最有潜力、最易上手的项目”,图书馆“应抓住机会将传统的利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社会和学校发展体系之中”。


2.3.2 新型数据素养逐渐成为图情档培养目标的核心


文献调查发现,在围绕着数据素养而展开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数据意识、数据知识与技能、数据应用和数据伦理与道德是数据素养的核心;另有学者专门针对科学数据素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科学数据素养”可被理解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作为数据的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收集、处理、管理、评价和利用数据进行科学研究所涉及的思维、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数据生命周期中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也有研究者对变革中的中美两国高校LIS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后发现,美国高校更注重数据素养相关能力的培养,而国内高校则更重视开设贴合社会企业需求的相关应用服务类技术操作课程的开设。具体而言,在数据集采与获取方面美国高校更重视数字和模拟档案以及数字人文介绍,而中国高校更重视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计算机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以及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中美两国高校都比较重视数统计软件、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管理等;在数据安全方面,美国高校更重视数据科学的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以及隐私安全,而中国高校更重视信息政策、法规等问题;在数据开放与利用方面,美国高校更重视信息与数据科学的特色主题的开发、空间地理数据、数据监护、健康数据挖掘,而中国高校更重视行业大数据的应用、知识发现、数字人文与大数据中的人物社会网络关系分析等。可见,无论中外,图情档教育机构中关于数据素养的教育项目都已经初步形成体系。


在寻找图情档教育变革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对数字人文和数据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有研究者认为,在大数据环境和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兴起的背景下,数字人文和数据素养之间相互融合,紧密关联。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字人文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数据认知、收集、分析、评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数字人文工作的参与者而言,数据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数字人文工作的核心在于应用数字化工具,使其参与者在批判性评估的基础上创新数字人文研究项目,这显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参与者的数据素养。为了对数字人文与数据素养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说明,有学者通过对国内外诸多高校数据素养教育的具体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数据认知、数据工具、数据文化和数据伦理构成了数据素养的基础能力,数据发现和收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管理和组织以及数据可视化构成了数据素养的核心能力,数据监护、元数据的创建和使用、数据共享与重用、数据转换和数据保存是数据素养的核心能力。


从国内外围绕数据素养能力培养开展的教育项目来看,关于数据工具、数据分析的课程已得到普及,但关于数据转换和保存方面的课程还相对比较稀缺。有学者在对高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后指出,情报学与大数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报学取向的大数据与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不可替代性,需要开设文献大数据分析、用户大数据分等更多紧密结合大数据和情报学专业的新兴课程。情报学取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扎实的情报学专业基础、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分析理论、熟悉大数据技术与方法,能够运用统计向量分析、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对情报学研究与实践有意义的信息,并以社会网络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展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大数据应用中解决情报学中各种典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实际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情报学领域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创新的能力”。就课程设置而言,情报学取向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将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社会网络分析等作为方法类课程,而情报学及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信息检索、知识组织、文献大数据分析作为应用类课程。


2.3.3 图情档教育变革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在学科转型的驱动下,2019年图情档教育机构积极谋求变革,在新的教育项目的开展以及课程设计等诸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理论建设相对薄弱,图情档学科转型中尚有若干重要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图情档教育机构开展的教学项目也存在诸多争议与徘徊。同时,在图情档自身的学科边界不够明晰的情况下,图情档领域开展数据科学等教学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承受着来自其他相邻学科的巨大外部压力。有鉴于教育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对接理论建设、学科发展与职业实践,如何从整体上谋划、布局新时期图情档教育项目,已成为图情档领域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总之,在学科转型力量的内在推动下,2019年图情档教育机构在新的教育项目的拓展和课程设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整体而言,无论是围绕“数据科学”还是“数字人文”展开的教学变革,都趋向于一个共同的内容——新型数据素养的培育。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本研究认为“新型素养培育”堪称2019年图情档教育变革的核心。


2.4 关于图情档学科发展趋向的几点讨论

2.4.1 图情档转型发展的逻辑闭环


按照图1所示的逻辑框架,本文前序各部分围绕2019年图情档领域学术热点展开的文献调查,对本年度图情档学科发展趋向归结为:立足于泛在数据环境的理论创新趋向,基于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的学科转型,以新型数据素养培育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在此基础上,把图情档职业发展趋向归结为“以智慧化服务为特征的图情档新业态”。进而,基于图1所示的逻辑关系,本研究把2019年图情档领域理论创新、学科转型、教育变革与职业实践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为如图2所示闭环。这一闭环中,图书馆职业实践植根于当前的制度环境,而图情档理论发展、学科转型和教育变革则适度超越当前的制度环境而立足于数据化的社会环境,从而体现学科发展之于职业实践的前瞻性。

                  

                           

图2  2019年图情档领域理论创新、学科转型、教育变革与职业实践之间的互动


需要注意的是,图2所示的逻辑关系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图情档学科具备共同的社会分工基础。唯其如此,图情档基础理论也才能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能够共享相似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事实上,这正是我国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为一级学科名,进而划分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三个二级学科的基本依据。构建图情档基础理论的目的,正是为了对上述共同社会分工基础加以表征、解释和预测。基于此,本部分将进一步针对泛在数据环境下的图情档共同的社会分工基础等问题展开讨论。着眼于图情档职业实践的特征,其社会分工基础进而可分解为依据共同的资源基础和实现共同的社会功能两部分。


2.4.2 图情档协同发展的共同资源基础


就资源基础而言,数据化的信息资源正在成为新时期图情档学科共同的资源基础。相对而言,在最近数年中,开放数据成为这些数据化信息资源的代表。从发展趋向来看,“开放数据”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泛在数据社会对于知识(信息)资源的新型分配方式,而图情档职业在这种新的社会知识资源分配中的具体分工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新型社会性制度安排中的位置。如果把图情档职业视为一种促进知识、交流的制度安排,则在泛在数据时代,这种制度安排将因开放数据等资源基础的变迁而被赋予新的含义。具体而言,开放的科学数据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时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资源基础,而单轨制下的电子档案则为新时期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平台。


开放科学数据久已得到图情档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开放科学、开放共享、开放数据存在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开放数据是开放共享和开放科学的物质基础,开放共享是开放数据与开放科学之间的桥梁,开放科学是开放数据和开放共享的最终目标”。在2019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很多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开放科学数据与专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等的联系。在档案学界,以“超越实体保管,关注背景与联系”“超越保管地点,聚焦保管需求和能力”“超越闭门保管,扩展档案管理功能”和“超越阶段性保管,在合作中走向连续”为核心的后保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图书情报领域开放数据相似的路径和理念。后保管理论与开放数据之间的关联在于,档案保管如果实现如上四个超越,则从本质上消除了基础性档案资源在时间、空间和获取方式方面的壁垒,从而有助于打通档案资源开放利用通道,以备档案资源实现开放获取与共享利用。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在内的信息采集方式与运用方式,使得信息在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以及更大规模上实现了可采集性与可利用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价值的实现程度与实现时限”。另外,有学者针对国内外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记忆机构所开展的开放数据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后发现,国内外开放数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可以从深度(即数据形式)、广度(即内容范围)和开放数据被利用的形式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迄今为止,将走向开放的数据资源作为图情档共同的资源基础不仅获得了学理上的支持,也从制度层面得到了响应。例如,国务院办公室于2018年4月出台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从宏观(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中观(主管部门)和微观(法人单位与科学数据中心)三个层次规范了各类主体的职责,明确了“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等八个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政策和标准规范。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随着包括开放存取在内的各类开放数据运动的推进,图情档学科的资源基础很可能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当然,相对于传统的信息资源,以开放的数据资源作为图情档的资源基础还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除去数字开放的壁垒需要破除之外,现有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制度和开放数据支撑下的管理服务制度之间也还需要过渡、磨合。例如,有学者基于对国内外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研究的综述指出,在开放数据领域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薄弱点是,将开放数据与数据共享混为一谈,缺乏对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的深入探讨。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职业实践的角度看,立足于泛在数据社会,以开放数据等新的资源形态作为图情档的资源基础亟待大量后续支撑工作的跟进。


2.4.3 图情档职业共同履行的社会职能


除拥有类似的资源基础外,图情档如果要共享统一的社会基础,则还须履行相同的社会职能。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图情档赖以开展职业活动的记录资源可以划分为“完全公共型记录资源”“专业公共型记录资源”“普通专业型记录资源”和“完全专业型记录资源”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记录资源分别对应着“无明确信息问题的大众用户”“有明确信息问题的大众用户”“信息问题不规则的专业用户”和“信息问题规则的专业用户”四个人群。如果把四种类型记录资源与四个层级用户互动的结果加以排列,则可以看出图情档职业是一个以满足社会由低到高的社会需求,实现社会由“一般化认识需求”到“个性化信息需求”,进而满足“通识性专业知识需求”,并最终满足社会性的“知识创新需求”。据此可见,如果站在满足社会认识需求的角度上,图情档学科在履行着类似的社会功能。


综上所述,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数据化的社会转型确实给图情档学科带来了资源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将直接引起图情档学科一系列职业实践的变化(例如,资源的采集、组织、提供利用的具体方式)。但是,无论图情档职业是基于纸质记录资源还是数字化记录资源而开展职业活动,只要这一职业仍然在履行促进社会认知发展的社会职能,则图情档的社会分工基础就没有变化,在社会性制度安排中的位置也将延续。因此,只要图情档职业存在的制度基础尚在,则发生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嬗变、学科转型和教育变革都将是对图情档职业的完善和促进。从另一角度来看,面对全新的泛在数据化环境,图情档领域也亟待理论创新,以使学科转型和教育变革顺应新时期“知识中介”的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善泛在数据环境下的图情档基础理论,丰富图情档学科的核心内容并适应社会需求而创造性地开展图情档专业教育,堪称当代图情档学人的重大使命。





3
研究启示与结论





3.1几点启示


2020年将是5G普及应用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新一轮学科评估将全面开展的一年。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发现可望为图情档学科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提供如下方面的启示:首先,新型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图情档职业的实践环境,也为图情档领域的理论创新展示了新的前景。在此背景下,图情档领域的理论发展需要聚焦于泛在数据环境中图情档职业的社会功能与其内在属性的解读,以便对新技术变迁中作为信息(知识)交流中介的图情档职业做出有洞见的解析,从而有效预见和指导图情档职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面对“双一流”等重要的国家战略,图情档学科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已有的学科传统,将数据科学及数字人文等纳入图情档学科的未来发展的规划之中,以便为图情档学科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毋庸讳言,当前图情档教育机构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面对新的职业环境和学科生长点,教育机构需要全面审视泛在数据环境下图情档的教育对象与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本研究对此的启示是,新型数据素养是图情档职业达成其社会使命的核心,因此,泛在数据环境下的图情档教育项目有必要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设计与实施。当然,新型数据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其与数据科学和数字人文等学科新生长点之间的对接,都需要以图情档职业在泛在数据化背景下肩负的社会功能为基础。可见,图情档教育项目需要基于学科转型而加以改革,而学科转型又须植根于泛在化数据环境之中。


另外,本研究基于文献调查也发现,关注人的因素是图情档相对于计算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Gary Marchionini院长曾把UNC-SILS未来的发展优势归纳为“信息影响力”,认为信息数字流和数字体验对人的思想、身体和生活的影响,数字体验和数字流对社会体系政治体制环境的影响,信息、数据和数字流对人们知识结构的影响是信息影响力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汲取来自计算机等技术学科的养分(而不是越俎代庖去直接追求发展技术),并将图情档职业所拥有的(纸质的或数字的,传统的与新型的)记录资源应用于促进社会认识的高级化,是图情档学科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3.2 结论与后续研究


本文立足于2019年图情档领域的学术热点,通过系统性的文献调查,应用本研究所构建的一个初步逻辑框架对图情档理论创新、学术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趋势和走向进行了预判。由于这些预判是基于系统性文献调查而得出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图情档学界关于发展路向的共识。然而,本研究的展开也引出了诸多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例如,当前发生在图情档研究领域的这场变革是常规研究范式的延续,还是意味着一场范式转型的科学革命即将到来?走向智慧化服务的图情档职业实现“知识中介”职能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开放数据是扩充还是消灭了图情档的资源基础?趋向于数据科学与数字人文学科转型能否被图情档传统的学科内核所兼容?以数据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图情档教育变革能否支撑泛在数据社会环境下的新型职业实践?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分析是在完善还是取代图情档传统的业务基础?经过数据化转型的图情档学科与iField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显然,仅仅通过有限的文献调查尚无法对这些问题做出确切的回答,因此,这些重要问题的解决尚需图情档领域后续研究的持续跟进。

本研究在对2019年图情档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相当数量的研究者关注到了图情档领学科出现的跨界发展现象。例如,有学者提出,“情报学的学科目标应设定为:依靠大数据为国家发展与安全服务。情报学应成为大数据的‘主人’,统领大数据的情报价值建构过程,通过情报检索和组织掌控大数据,通过转化将大数据变成知识和情报资源,从而提供情报保障,这是情报学的基础目标。情报学的终极目标是依赖于情报挖掘工具的支撑和情报服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引导者”。显然,上述学科目标的描述已经远远超出了基于具有公共知识属性的记录资源而服务于不特定大众用户的图情档服务范畴。据此看来,数字化时代的“情报学”一方面在延续与传统的图情档一致的资源基础和社会功能,但另一方面也广泛地与其他领域产生了跨界发展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为跨界的情报学(乃至整个图情档学科)划定最终的边界,仍是一个需要后续研究加以持续跟进的问题。


(本文为节选版,原文请参考《情报资料工作》原刊及官方网站全文版和数据库版。)




引用格式

周文杰.图情档学科发展的数据化趋向解析——基于2019年度学术热点的系统性文献调查[J]. 情报资料工作, 2020, 42(2): 20-30.


推荐阅读:

1.2019年度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结果发布!

2.精彩继续:看期刊主编如何热评12大提名热点!
3.火速收藏,2020年图情档期刊热门选题指南!













图情档学界交流群公开招募了!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传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网公众号图情档学界高端学术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

请联系小编微信(ID:chonger675341),申请好友主题“姓名+单位+职务”。









图情档学界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情档系列刊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