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策“空窗期”会在两会后打破吗?(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陶川 邵翔 川阅全球宏观 2023-09-28

随着春节后中国经济修复的“超预期”(图1),两会前的宏观政策一直处于“空窗期”。我们认为这一“空窗期”既反映出政府对于疫后经济复苏的信心在增强,也表明出台新的政策刺激正面临两大问题上的掣肘,即:1)经历了前几轮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后,积极财政在能力上是否可持续?2)面对西方不断加大的科技制裁,大规模的补贴是否可行?因此,在权衡经济复苏和政策掣肘的过程中,两会后的宏观政策并不会贸然发力,下一次政策定调的时点要到4月底的一季度政治局经济会议。

财政能力可持续性的疑问,意味着两会后的财政政策很可能更注重“提效”而非“加力”。如图2所示,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先是遭遇了2018-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而后又是2020-2022年的三年抗疫,财政政策为应对这两大冲击所实施的三轮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力度上可谓空前,但从2022年4.2万亿的规模来看,如果不是央行提前上缴1.13万亿的结存利润,内在的财政的空间已明显受限。这也正如财政部最新要求“2023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

在地方卖地收入下滑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来替代地方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如图3所示,疫情前地方财政支出一直是中央财政支出的5-6倍,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虽然疫情后中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但地方财政支出则受制于卖地收入的下滑显著放缓。因此,2023年在赤字率仅小幅提升的背景下,指望中央政府大幅加杠杆来替代地方政府支出是不现实的,这从2023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定调“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可见一斑。

科技制裁不确定性的加剧,反而意味着针对某一行业的大规模补贴未必可行。如图4所示,2017-2020年中国政府的补贴虽然扶持了科技行业发展,但这些科技企业在盈利上对补贴的高度依赖也随之显现。这种依赖性往往会在外部制裁加剧下变得十分脆弱。以半导体行业为例,2022年随着美国对华制裁的加码叠加全球景气度的下降,中国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达到了5746家,远超往年(图5)。因此,应对当前的中美科技脱钩,不计成本的大规模补贴并非良策,尤其考虑到上述财政能力的可持续性,当前更需要的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两会后仍需要一段时期来验证经济在疫后的复苏成色,对此的系统性评估很可能要等到4月底的一季度政治局经济会议。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政策“空窗期”并不会在两会后立刻结束。对市场而言,一方面需要调降两会后增量政策出台的预期;另一方面需要关注两会后的国常会,这是因为在上述两大问题的掣肘下,新政策的酝酿和出台很可能都是渐进的,而每周一次的国常会无疑是最即时的观察窗口。

风险提示: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下外需回落,海外经济提前进入显著衰退,严重拖累我国出口。毒株出现变异,疫情蔓延形势超预期恶化。地缘政治爆发黑天鹅事件,导致经济和市场动荡。

相关阅读:
2023年稳地产,谁更急迫?谁最重要?(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地方“全力拼经济”的近景与远观 (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中国资产定价了多少“放开后的复苏”?(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3%增速背后的中美博弈(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