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口这根“最后的稻草”折了吗?(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邵翔 陶川 川阅全球宏观 2023-09-28

5月-7.5%的出口增速给经济亮了“红灯”,但是让我们离政策的“绿灯”越来越近。2023年出口有着重要经济作用和政策含义。4月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内生动力不足”,而今年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内生增长真正企稳回升前,出口能否体现出足够的韧性。因此,出口也会是今年影响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出口出现超预期下滑,政策出手经济的可能性会大大上升。对于5月偏弱的出口,我们觉得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寻找机会:一是总量上的政策信号;二是结构上的行业机会。

PMI <50 + 出口同比增速< -5% ≈ 政策窗口期到来。如图1,从历史经验上看,一旦PMI连续跌破50,且出口同比增速降至-5%以下,政策往往会出手应对,货币政策和地产政策都可能出现松动。例如2022年第四季度,PMI和出口双双走弱,疫情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地产16条”和央行降准接踵而来。

高基数不是问题,逆季节性下跌可能更加值得注意。5月出口同比增速超预期大幅下滑,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是重要因素——2022年5月全国稳定经济大盘会议后,各省市将保供给、稳外贸作为重要任务。不过,2022年第四季度出口同样面临高基数的问题,但是这并未成为政策犹豫的理由。可能更重要的是出口的逆季节性走弱,如图2所示,一般而言,第二季度出口金额会逐步增长,但2023年4、5月单月出口金额却逐步下行,类似的情况在2022年第四季度出现过。

总量之外,出口整体偏弱的背景更能检验哪些结构性的机会更加具有韧性,具体来看:

国别方面,“一带一路”国家相较更稳定,俄罗斯和中东等地区的空间更大。尽管5月出口降温,但是如图3所示,这并未扭转我国出口中一带一路国家份额上升、美欧日份额下降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整体出口同比增速录得-7.5%的情况之下,中国对俄的出口增速却取得了114.3%的好成绩。

“一带一路”基本盘也存在分化,相较而言俄罗斯和中东的弹性更大。我们从“一带一路”国家的角度(主要挑选东盟、俄罗斯和中东三个地区),引入“进口占比”和“进口增速”的维度:一方面,产品进口中“中国占比”相较“欧美日韩占比”偏低,可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上涨的潜力;另一方面,近年来产品进口增速的加快则意味着相对竞争力有所加强。

从这两个维度看,如果以进口中中国占比和欧美日韩占比之差为横轴,以对中国进口增速之差为纵轴,则处于第二象限(占比有差距而且在加速)的产品和行业是更有空间的。参考图5,从整体来看,俄罗斯和中东的相对空间比东盟更大(但是从绝对规模上看东盟还是最大的)。

商品方面,汽车出口持续亮眼,但电子、半导体的拖累有些超预期。汽车出口金额较4月降温但仍翻倍增长,新能源车在西欧、东盟与俄罗斯市场的开拓前景持续乐观。但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同比转负,集成电路、手机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同比跌幅扩大;纺服、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样转负,外部环境恶化+外需萎缩对出口的冲击力有些超预期。

我们继续使用上述“占比-增速”的框架,从大类商品类别上看,除去农产品和成品油,基础有机化学品是三个地区(东盟、俄罗斯和中东)共有的进口“洼地”,其次是占我国出口权重最大的机电产品不过截至2021年中东地区进口我国机电的整体增速偏慢,随着2023年我国和中东关系愈发密切,对该地区的机电出口有望加速;除此之外,参考东盟的情形,我国对俄罗斯和中东的陶瓷、塑料制品出口仍有不小的空间。

机电产品中,关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等。细分机电产品中,三个地区(即东盟、俄罗斯和中东)对中国进口占比较低的汽车、汽车零配件、通用基础设备、机械基础件增速也有明显上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造船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也不断上升(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为世界第一)。凭借全球汽车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新能源车渗透率提高的东风,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尤其值得期待,这一点在5月出口数据中已有体现。

风险提示:东盟、俄罗斯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对外需拉动不足。疫情二次冲击风险对出口造成拖累。欧美经济韧性超预期,对于中国出口的拖累不足。

相关阅读:
PMI:最“冷”的5月,谁会先按耐不住?(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4月经济:高基数“掩盖”了哪些真相?
信贷狂飙为何“画风突变”?(东吴宏观邵翔,陶川)
4 月出口:“一带一路”的对冲力量有多大?(东吴宏观团队)
五一“爆款”、美国“暴雷”,后续市场怎么看?(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4月政冶局会议:一个核心问题和三条主线(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出口“逆袭”带来的意外后果(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4.5%!“强复苏”打破“弱现实”?(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出口大超预期的“幕后推手” (东吴宏观陶川,邵翔)

东吴宏观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川阅全球宏观)由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