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烟火气回归」,算坟头蹦迪吗

数字力场 数字力场 2023-04-06

对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跟对脆弱群体遭遇的共情,不矛盾。 



撰文 | 佘宗明



这年头,很多词都在被重新定义。比如「坟头蹦迪」。


你以为,「见人之厄则幸之」是坟头蹦迪。


但你未必能想到,在当下说「烟火气在回归」,也会被有些人视作坟头蹦迪。


01  

在经历了约两周的冷寂后,北京公共场所的人流正进入恢复期。


数据为证:12月24日,朝阳区的合生汇商场单日客流超10万。


截至当日18时,西单大悦城客流达到前一天的2倍,餐饮销售额比12月17日涨了7倍。


很多媒体也聚焦起了这般景象:


第一波「阳康」之后,北京餐饮业开始回血


环球影城人挤人,热门商场、饭店都要排队


逛市集、看展览……京城各大商圈加速回暖


北京城区路网一个半月以来首次达中度拥堵


「阳康」拯救三亚旅游


这表明,这波感染高峰中较早中招的那批人,开始缓过劲来了。他们的生活已渐次恢复正常。


回归正常生活,本是人们期许的情形。


可在网上,有些人会将它跟许多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困境打包审视。


某医疗大V就写道: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无数医务人员带病硬撑着身体,在临床一线没日没夜高强度长时间加班加点救治病人;无数患者忍着咳嗽发烧,在寒夜中排几个小时的队伍等着看医生;无数老百姓苦苦等不来120急救车……


但凡还有一丝的人性,有什么脸面炫耀所谓的北京节日烟火气?这算什么,坟头蹦迪么?


▲某医生大V对媒体呈现「烟火气回归」的痛批。


有知名企业家也说:


别再发什么马路上车多了,饭馆满了,节日氛围浓郁了……是准备坟头蹦迪么?


能好好过节的人值得祝福,但想想那些生死线上挣扎的人、求着火化父母的子女、在万里归途上心急如焚的亲戚、千万拿己命救人命的大夫护士……别在人伤口上撒盐了吧。


▲某企业家也批呈现「烟火气回归」是坟头蹦迪。

这确实给媒体和公众提了个醒:现在还没到可以喜大普奔和四处炫耀的时候,不能对着那些受创者的伤口撒盐,不能动辄营造歌舞升平的氛围,不能一边是感染者水深火热一边却渲染着岁月静好。


如果由「烟火气回归」导出的是「形势一片大好」的赞颂,那确实是坟头蹦迪。


注意了,这里说的是「如果」。


02  

事实上,如果这些质疑者的矛头所指是舆论场中零落泛起的幸灾乐祸声音,抑或是社会注意力资源对最脆弱群体境遇的倾斜度问题,那合情合理。


这两天,社交平台上,有些人拿多国新冠死亡人数说事,尔后将很多人的不幸收进一句「放开必有代价」中,却不将思考触角伸向「还能怎么改进」。


更有甚者,祭出了充斥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底色的「死就死了」的论调,还有人愣是从不幸中看出了「红肿之处,艳若桃花」的意味,认为这会带来某些结构的优化。


▲某科技企业老总所谓的「辩证法」。


这类论调,已经不能归为「共情钝化」,分明是人性泯灭,的确该被批评箭头对准。


揆诸现实,鉴于很多老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仍困在感染潮中,针对他们处境的聚焦也该更充分。

朝阳医院发热门诊,难熬的一夜


老人被困感染潮:缺药、延误、死亡


「一村一村发烧,排队扎堆输液」:疫情下的真实农村


诸如此类关注脆弱人群的报道也有很多,但跟坊间碎片化叙事凸显出的问题紧迫度相比,还有太多防疫痛点、难度和堵点值得呈现。


在感染高峰已到来的当下,整个社会该在哪些地方做得更好,也需借助纪实性信息去激发相关探讨。


我们不能让老人处于保障洼地,不能让那些基础疾病患者处在无依之地,不能让他们轻易深陷「灾害链」中。


这需要跟防疫科普、药物供给、分级诊疗、应急预案相关的信息来得更多些,裨补缺漏,补上短板。


正常的公共信息供给生态中,该有对烟火气回归的细致还原,也该有对脆弱群体困境的高清呈现。


03  

但这不等于说,要给那些如实呈现「烟火气回归」的内容轻易打上轻佻、冷漠、没人性的标记。


我们要跟那些被困感染潮里的脆弱人群共情吗?当然要。


可我们不能不允许一群人先走出疫情的阴影。要允许一部分人的生活先正常起来,而不是认为他们走出门去拥抱正常生活就是可耻的。


对「一部分人的生活先正常起来」的叙述,只要真实,那也该在被允许的范围内。


过去三年里,「××地方烟火气回归」之类的表述经常会出现——尤其是在解除封控之后。


可很多人都知道,那不是真的回归。在严控模式下,「回归」可能随时被打断。


人们需要的,是没有「没必要不××」状态下的烟火气回归。


新十条出来后,许多人以为,封印一解,市场会满血复活,随之而来的,是烟火气迅速回归。


可现实却用「街头无人」的场景,给人们泼上了冷水。于是有人感慨:哪有什么报复性消费,分明只有报复。


这其实也正常:「一部分人正38℃,一部分人正在照顾38℃的人,还有一部分人准备迎接38℃」的归因,虽不准确,却也形象。


如今,「阳达峰」过后,不少所谓的「阳康」人员没那么多顾虑了,去上班去出差,去逛街去旅游,是自然而然的事。


▲12月26日晚20时许的北京朝阳四方桥。


北京等地的渐次恢复,也给了很多人以启示:


不要说什么「解封还不如封控」,解封对公众生活的瞬时冲击的确会在过渡期内急剧化,医疗挤兑和生活秩序受影响,都是显性体现。


可只要过了过渡期,人们的生活就会朝正常轨道更近一步,烟火气也会更确定地回归。


将此类场景不粉饰、不浮夸地呈现,以此给市场传递信心,无可厚非——它传递的,也是大众尽早恢复正常生活的愿望。


这类冰面裂开的声音,也是大量商家眼下迫切需要听到的。


对很多商家来说,这三年是一难接一难。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28日,全国至少有495457家餐饮相关企业已经注销吊销;截至12月1日,零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190万家。也就是说,大批企业,没能撑到2022年12月。


能扛到现在的,谁不希望烟火气能浓些呢?它们真正怕的,是「盼着消费者们能报复性消费,结果他们都选择放下仇恨」。


消费回温,即便没回到2020年之前,那也是好事,至少能续续命。


04  

易言之,我们不需要凭空捏造的「烟火气回归」式文宣,但需要真切可感的「烟火气回归」式呈现。


那连着的,是人们对解封后生活回到正轨的希冀。


不必用「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漂泊在外头」式的对照,人为将「烟火气回归」的景象跟脆弱群体的遭遇对立。


那些趁着节庆氛围去堂食去玩乐的人,那些用文字或镜头还原烟火气回归的媒体,本意大抵也只是去参与或记录那种久违的正常生活节奏,而非要表达对感染潮下受苦者的轻薄。


那些走进商场和餐馆的人,未必就不会去同情被奥密克戎重击的老人。


那些说着「烟火气回归」的信息供给者,也未必就会漠视重症人群的痛楚。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藏地智者那样,「由自己的病痛,我体会到他人的痛苦……他们与我不再疏离,他们的痛苦,我的痛苦,原来是相通的的,原本就是一个东西」。


但阿诺德·盖伦说的「家庭道德的扩展版」——痛吾痛以及人之痛,也是人性。


无需拿着中了二极管思维之毒后的「非此即彼」逻辑,去寻找标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对「烟火气回归」叙述的排斥,源于它抽掉了他们批判的标靶牌。


他们原本会拿街头冷清的画面作为强力论据,去痛批那些力挺放开派,将解封视作问题根源。可烟火气的回归,让他们失去了批评的支点。


▲12月21日,合生汇21街区内午餐时段的客流情况。图片来源:新京报。


因此他们会进行逻辑框架转换,将脆弱群体的不幸跟烟火气的回归强行同框,去强化力挺放开派的「负罪感」。


可他们显然立错了靶子:烟火气回归不是问题,呈现烟火气回归也不是问题,正如解封不是问题。


问题到底是什么,他们或是真的看不见,或是假装看不到。


在此基础上,他们默认为主张解封就是漠视脆弱群体的遭遇,无疑有失偏颇。


作家汉宁·里德说:「人」在人之中。


因为「人」在人之中,所以很多人会为脆弱群体的处境而忧心。


也因为「人」在人之中,所以很多人也会急切地想要恢复正常生活。


对恢复正常生活的渴望,跟对脆弱群体遭遇的共情,压根就不矛盾。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rabgogo88或手机号:18810070968

 往期精彩回顾 


不要因为「阳」了一片就否定解封



​​

 ©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