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能源化学与材料前沿 |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应用

蔻享学术 2022-07-02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出版社 ,作者Science Press







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应用



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要深化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2060 年的能源供给体系将会以“新能源+新型储能”的方式存在,这种供给体系既能有效降低碳排放,达到“碳中和”目标,又能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能源。


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的制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已经非常成熟,技术国际领先。新型储能技术将是瓶颈技术之一。如果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配10%~20%的储能装备,巨大的储能市场,特别是长时储能(8h以上储能时间)市场,将极大地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为储能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为适应不同应用领域对储能技术的需要,人们已探索和研究开发出多种电力储存(储能)技术,图1给出了已开发的各种储能技术及其适用范围,这些储能技术各自具有其应用领域和独特的技术经济。


图1 已开发的各种储能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中,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已经实用化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学反应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释放。用于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先进锂离子电池技术、先进液流电池技术、铅炭电池技术、钠基电池技术等。电化学储能技术根据储能电池种类的不同,既可适用于发电端储能需求,又可适用于输配电及用户端储能需求,是近些年电力储能行业发展的重点。


液流电池的概念是由L. H. Thaller[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Lewis研究中心]于1974年提出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是利用正、负极储能活性物质价态的变化来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液流电池的种类很多,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且具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是无机电解质的全钒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等,因此,无机电解质的液流电池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上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发的热点。液流电池尤其是全钒液流电池由于具有储能规模大、安全性高、充放电循环寿命长、生命周期中性价比高、环境负荷小、电池材料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发展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前景。


如图2所示,与一般传统的电池不同的是,双液流电池(如铁/铬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等)的正极和负极的储能活性物质电解液储存于电池外部的储罐中,通过电解液循环泵和管路输送到电堆内部并在电极上实现充放电反应,因此液流电池的输出功率与储能容量可独立设计。


图2 双液流电池原理示意图


本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从1982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开始了燃料电池相关技术的研究, 2000年回国后开始布局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储能系统设计集成、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到2019年年末,已经在液流电池领域获得国家授权专利 260余件,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作者的研究团队先后开展了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锌/镍液流电池和锌/铁液流电池的电解液、电极双极板、新型离子交换(传导)膜等关键材料及电堆等核心部件的研究和工程开发,液流电池储能模块和大规模液流电池的系统设计、制造、集成和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工程化、产业化技术平台建设和工程应用示范,使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团队,在电池材料,包括电解液、非氟离子筛分传导膜、碳塑复合双极板、电堆结构设计和组装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高功率密度电堆的设计方法,大幅度降低了电堆的欧姆极化,从而在保持电堆充、放电能量效率大于80%的前提下,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由原来的80 mA/cm2提高到300 mA/cm2,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制造成本。国电龙源卧牛石风电场5 MW/1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是其经典应用示例,是迄今全球兆瓦级液流电池系统运行时间最长的项目,充分验证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积累了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和工程建设、维护经验。


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相对于其他储能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全生命周期内环境负荷小、环境友好。

(2)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相互独立,设计和安置灵活。

(3)能量效率高,启动速度快,无相变化,充、放电状态切换响应迅速。

(4)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系统集成和规模放大[6]。

(5)具有强过载能力和深放电能力。


本书是在作者持之以恒20年获得的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工程制造、应用示范及标准化工作的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撰写而成,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能源化学与材料丛书”分册,并荣获202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作者简介



张华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二次电池及电池组技术委员会(TC21)与燃料电池技术委员会(TC105)共同组织的液流电池联合工作组(JWG7)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入选中央组织部创新创业人才及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多年从事燃料电池、水电解制氢及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示范和产业化。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电化学贡献奖等多种奖项。


-END-



编辑:苏苗苗

扩展阅读

 

1.【研究进展】中山大学姚道新课题组 | 键无序Haldane链的动力学性质

2.【研究进展】中山大学梁世东课题组 | 非厄米系统的复能量平面和拓扑不变量

3.【Topical Review】北京大学黄华卿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准晶拓扑态及高阶拓扑绝缘体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4.【Review】郑州大学梁二军教授研究组 | 负热膨胀:机制与材料

5.【Research】浙江大学物理系许祝安课题组 | Er₂O₂Bi化合物中反铁磁序与超导序共存

6.【专题征稿】MXene and Its Applications

7.【Topical Review】石墨烯量子点中量子受限研究的最新进展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