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志愿怎么填,决定了你的人生是向上,还是向下!

府叔 政经圈plus 2024-03-03


考试制度是中国社会的稳定器。元朝不足百年而亡,清朝废科举后数年间就遭倾覆,重要原因都在于断了读书人的路。只要有书读、有官做,书生们就不会出来造反。否则,难免出现黄巢、洪秀全之流。用现代社会学解释,就是考试制度创造了公平良性的流动机制,避免了社会阶层的内部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大转型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保持了总体稳定,堪称奇迹。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改革属于帕累托改进,社会总体财富在不断增加,而大多数人都是改革受益者。另一方面,则是继承了考试制度,特别是恢复了高考和建立了公考,社会阶层流动相对畅通,优秀的年轻人有着向上的通道。

 

高考,既是社会阶层的重大分流,也是个人命运的一大机遇。这当中,分数自然是决定性门票,但志愿填报也很关键,将直接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轨迹。而志愿填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条件、个人兴趣,以及城市、大学、专业等各方面。

 

这些因素,何者居先?争论很多。有人说城市比大学重要,有人说专业是首位选择。不同维度下,都有各自道理,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下面,我将简要分析,供不同背景的家长和考生参考。希望在志愿填报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避免走不必要的人生弯路,也让整个社会实现人尽其才、向上生长。

 

01

阶层

 

阶层流动是个敏感话题,极易引起社会焦虑,也是媒体反复炒作的焦点。今年初的“咪蒙事件”,一篇杜撰的《寒门状元之死》,更是深深刺痛了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无良媒体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的背后,却也折射出普遍存在的集体焦虑感。

 

2002年,社会学家陆学艺领衔发布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该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按照占有的资源状况为依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如果将这十大阶层再次归类的话,第一到第三属于顶端阶层;第四到第六属于中端阶层;第七到第十则属于底端阶层。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十大阶层的分类仍然站得住脚,也符合人们的普遍感受。

 


但实事求是的讲,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远比西方国家要好。著名学者李中清(李政道之子)将高考制度,形容为“无声的革命”。他研究了建国来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15万本科生学籍档案,指出1949年后中国高等教育生源相对多样化,来自工农等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始终占据了相当比重,并成功保持到20世纪末。(见《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这种实证研究,有理由让我们信服。而高考的“无声革命”,正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动力。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第一,底层向上流动的比例,始终大于顶层向下滑落的比例。

 

现实中,人们往往对向上流动注意,对向下滑落则不敏感。举两个真实例子。

 

A男,来自南方某嗜辣省,农村家庭,无任何背景,考入某211大学经济类专业,后保送第二党校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进入某部委工作。配偶为研究生同学,某金融机构职员。目前在京无房无车,年收入一般。A男从第九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跨入第五的办事人员阶层。

 

B女,京籍,父亲为某京校文科教授,母亲为部委下属事业单位领导。祖父母皆为长征老干部,曾享受副部级离休待遇。B女,普通京校文科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现为中层职员。配偶为单位同事,外地留京研究生。目前,有房有车(父母和个人名下各一套),年收入为A男的三倍左右。可以看出,B女从祖父母的第一阶层,滑落至第四阶层。

 

从阶层流动而言,A男有着稳定上升空间,只要不出意外,解决副司级实职或正巡退休是没有问题的,顺利进入第一阶层。甚至,还有可能成为三千分之一的高级领导干部。但从生活指数来讲,显然B女要幸福得多。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人背后的流动差异。当然,无论如何,A男和B女都能够稳住中间阶层的位置。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进步,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即向上流动的比例,始终大于向下滑落的比例,整个中间阶层规模在不断扩大。当然,中间阶层的比例会有一个峰值,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最好的状态。目前来看,离这个峰值还有一段时间,主要取得于高等教育质量和国民经济结构。否则,也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逐级流动的比例,始终大于跨级流动的比例。

 

从阶层最底端向最顶端的直接流动,往往是小概率事件。而大规模的跨级流动,只会出现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往往是革命式的大洗牌。比如,建国初的历史阵痛,和改革前期的剧变。这种激烈流动往往不可持续,并且多数人都是受损者和牺牲品。

 

当社会秩序稳定下来后,就会进入常规流动,即大多数人都是逐级向上流动或向下滑落。像黄光裕这种草莽人物的英雄奇迹,未来就很能再现。而社会渲染的“寒门难出贵子”,只不过是跨级流动回归了正常应有的小概率事件。

 


开篇讲了这么多似乎不相干的,是想传递两个观点。

 

首先,我们要对高考制度有信心,这是中国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优势。因为,个体的天赋和勤奋有差异。前不久,在抖音上看到个神评论,笑了半天。某妈吐槽夫妻都是名校毕业,但小孩一直班级倒数。网友对此回复道:龙凤呈翔。所以,只要高考公平公正,阶层流动就是客观规律。只要你勤奋努力,高考失利没有关系,还可以考研、考公务员,始终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天赋和勤奋固然重要,但个人选择也很关键。中上阶层与底端阶层的孩子,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此。中上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加务实,知道自己人生想要什么,追求什么;而底层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在自己的摸索和挫折中成长,多走了很多弯路。

 

我们看到,目前普通大学的文科专业,贫困学生占据更大比例,而经管金融法律等专业,中产家庭出身的学生则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就在于高考志愿选择时,中上阶层家庭有着更好的视野,而底层家庭却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这对于整个社会都是资源错配,也不利于阶层的良性流动。

 

同时,我们要回归正常心态。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大多数人的向上流动,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拼搏。毕竟马云、刘强东等人的奇迹,只是稀有少数。在笔者看来,只要你实现了比上一辈更好的处境,就是成功的人生。说实话,暴富暴贵,真的跟大多数人无关。

 

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要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一定要回归理性务实,切勿好高骛远。因为,对于中间阶层家庭的孩子来说,你输不起。对于底层家庭的孩子来说,这是你人生向上的最好机会。

 

02

机遇

 

阶层与生俱来,而未来机遇则是外部所予。有人常说,人生机遇很多,高考只是一次而已。对此,不敢苟同。因为高考,是每个人可预期、最公平的机遇,如果这你都抓不住,又何妨其他呢?而且,更重要的一点:高考是未来所有机遇的起点。

 

今年初,饭桶戴老板《改变命运的七次机会》一文很火,渲染了过去四十年间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窗口。而抓住了这七次机会的逆袭者,绝大多数都是高考的成功者。如果,许家印没有考上武汉钢铁学院,就没有后来任何事情了,可能他还是个农民;如果,许家印学的不是与建筑行业相关的冶金专业,可能他也不会进入房地产行业;如果,许家印不是在深圳创业,可能他也做不到第一吧!所以,这一切都是有着一条潜在的因果链。马化腾不也是如此么?

 


而未来的机遇在哪里,不外乎三种:一是大城市的机遇。我想,这无需多言了。二是名校的机遇。X同学,第一学历为普通一本学校,后考入以工科见长的T大教育学研究生。这个专业在T大毫无存在感,相对难找工作。但机遇说来就来,这几年各省纷纷面向T大招收定向选调生。对于T大毕业生而言,进入体制内都是第三第四选择了。于是,X同学毫无竞争压力,轻松进入某省委组织部,分配至分管高校干部的处室。这就是名校的潜在机遇。三是行业风口的机遇。如果你所学的是与这些行业无关的专业,这些机遇永远落不到你头上。

 

所以,同学,你报考的城市、学校和专业,决定了你未来获得机遇的概率,以及抓住机遇的能力。

 

03

兴趣

 

兴趣是职业的最大动力。我们都在鼓励孩子按照兴趣去报考专业。事实上,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这是应试教育唯分数的欠账。大多数孩子既不了解自我,也不了解社会。在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要么是盲选,要么是从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研究员提及一个数据:每年填报志愿时,有90%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力是什么。

 

在2017届读研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7%的学生转换了专业。其中,“双一流”院校为22%,非“双一流”本科院校为28%;读研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是管理学(45%),最低的是医学(14%)。可见,“录非所愿”是普遍现象。

 

更可怕的是,由于教育与实践的脱节,与社会的脱节,很多孩子产生了兴趣假象,也就是“伪兴趣”。前几年,百家讲坛很火,盗墓笔记小说和鬼吹灯电影也很流行,特别是男生都喜欢看,就觉得自己喜欢历史和考古专业。报考后,才发现历史专业,就是在故纸堆里“爬格子”;考古专业,不过是田野挖土的“农民工”,就业出路更是极其狭窄。

 

这里,笔者还想说,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兴趣不仅可能是虚幻品,更是奢侈品。像文史哲这种典型的“贵族学科”,与现实落差太大,最终会让自己掉坑里。当有一天面对现实,突然发现自己的“高雅兴趣”代价如此昂贵时,还能坚持下去吗?

 


从中科大退学的大三学生李一峰。来自云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拿到中科大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他才知道,这所从前听说不错的高校原来不在北京在安徽。面对所报的环境科学专业,他毫无兴趣,最终选择退学重考。2018年以云南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考取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

 

当李一峰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者说面对现实,毅然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口腔专业时,他所付出的是三年青春的代价。

 

因此,在面对兴趣这个问题上,笔者建议:慎重填写服从调剂,同时尽量选择报考转专业难度系数较低的高校。这些学校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新办高校相对宽松。比如国科大,学生入学一年以后,可任意换专业,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最近几年换专业的学生大约占20%。

  

04

城市

 

根据全国356所高校公布的2017年本地就业统计,约87.5万本科生落实就业(不含深造),其中约55万人留在就读省份就业,平均本地就业率约为62.58%。

 

其中,广东、浙江、贵州、云南、宁夏排名前5。粤浙两省,是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对毕业生吸引力强。而贵、云、宁三省份,则是本地生源居多,毕业生竞争力较弱,前往异地就业较少。排名靠后的省份中,甘肃、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由于经济下滑,难以留住毕业生。而两湖则受到广东等地区的人才吸附效应。

 

 

这就是意味着,你报考的省份或城市,有一半的可能性,是你下半生为之奋斗的地方。那么如何选择你为之奋斗的城市呢?北上广深自然是好,但招考人数有限,而分数又被抬高。在选择报考城市之前,务必要充分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经济版图正在重塑,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下半场,出现了两个重要趋势。

 

其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超级城市和强省会战略下,资源要素愈来愈向大城市聚集。城市分化为扩张型、缓慢发展型和收缩型三种。扩张型城市。主要是一二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资讯便捷、行业齐全、要素集中、机会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张型城市的房价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更有利于你未来的资产增值。缓慢发展型和收缩型城市。这些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由于传统产业为主,或能源资源枯竭,都面临着人口外流、老年化严重、活力衰减等局面。意味着这些城市,主要以存量利益调整为主,而就业机会也集中在体制内。

 

  

其二,就近城镇化进程加快,若干城市群崛起。围绕以上扩张型城市,尤其是以一二线城市为中心,正形成若干城市群走廊,进而重组为几大经济板块。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这从毕业生的流向也反映出。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流向的重点城市,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2017年ofo小黄车发布的《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更是社会阶层加快流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向中小城市流动,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而中小城市家庭则向大城市流动,实现向地区精英的转变。如果直接从农村家庭跃升至大城市精英,最主要的本钱,还是你毕业于名校。

 

数据揭示:越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留在本地的比例越低、去往一线城市的比例越高。其中,超过30%重点大学的学生选择了前往一线城市;而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前往一线城市的比例不到20%,本科生的比例仅为4%。(2017年ofo小黄车发布的《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因此,如何选择城市,也给出两个建议。

 

首先,如果你的分数线够不着名校时,志愿填报要遵循就近城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选择报考离你最近的省会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具体而言,就是开车回家不超过四个小时。比如,如果你是陕西考生,真心不建议你报考福建、湖南之类的高校。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不是虚话。当你今后跨省就业时,你会发现一年当中,很难回一次老家,总会有背井离乡的感觉。而你的上一代,因为要照顾孙辈来到你的城市,成为“迁徙老人”,离开了原有生活圈而感到孤独寂寞;你的下一代,因为出生在陌生城市,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照顾,也会感到势单力薄。

 

其次,要遵循以上城市发展的趋势。目前,南方经济占比持续上升,东部创新动能不断释放。因此,要首选扩张型城市,避免前往缓慢发展型城市和收缩型城市。同时,宁选南方不选北方(北京除外);宁选东部不选中西部。慎重选择东北、西北等地区高校。

 

05

大学

 

根据教育部的核准数据,截至2018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总计137所,基本上沿袭了原985和211高校格局(原985高校39所、211高校112所)。

 

按照往年数据推算,2019年全国高考人数1031万,双一流高校录取总人数约48万,仅占全国招生总量的4.7%,相当于21个考生中录取1个。若放大到一本院校,录取总人数也仅为114万左右,录取比为11%,11个考生录取1个。

 

可见,绝大多数考生,只能就读普通高校。而剩下的2494所高校,可能很多从未听闻过。如何选择,确实是家长和考生的大难题。我从三个维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综合性大学和行业性大学,怎么选?

 

国内大学格局,奠定于上世纪50年代的高教改革,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直到今天,国内大学仍然带有较大程度的计划体制色彩。主要包含两类,综合性大学和行业性大学,都有着各自的利弊。

 

综合性大学。优势:学校底蕴较深,专业门类齐全,总体机会较多,校园氛围更好,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劣势:一般规模庞大,有的学校甚至六七个校区,而内部学科建设也参差不齐。建议:对于近几年才整合成立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以不知名地级市冠名的,务必要慎重考虑。比如,某西部省会命名的大学,去年才由学院申格为大学,连硕士研究生点都没有。

 


行业性大学。如财经、政法、外语、医科、建筑、农业等院校。优势:在本领域内具有较高声誉,培养的学生占据了行业顶端,而校友也更抱团,容易形成圈子。比如,西南政法、南京审计,被誉为法学界、审计界的黄埔军校。再举个例子,某省政商界精英,多半出自该省财经类大学,而非该省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大学。更令人惊讶的是,该省财政厅预算处,号称全省第一处,有三任处长官至副省长,皆毕业于该校。劣势:学科较为单一,校园功利性氛围比较浓,很多学生四年下来都是在考证考研中渡过。建议:这类院校是很值得报考的,与其报考一般性的综合性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的一般专业,不如报考此类院校的优势专业。但近年来,此类院校为申格成大学,纷纷增设了其他乱七八糟的专业。建议不要填写服从调剂,以免落入此类专业的坑里。比如,建筑院校的法学类、农业院校的外语类专业。

 

上升中的大学和下降中的大学,怎么选?

 

大学的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三线建设时期,内迁了部分大学。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传统名校明显掉下队来了,而东部沿海的部分高校发展势头迅猛。

 

典型的对比,就是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有人戏言,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足以支持再建一个苏州大学。虽然,有关部门一再限制中西部高校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但市场规律不是行政指令可以改变的。

 


又比如,辽宁阜新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该市某大学,1949年建校,前身为矿业学院,1978年甚至被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先后有数十名校友当选国家部委领导、省委书记、省长。曾经,该校让多少考生都高攀不起。如今,她与阜新这座城市一样,处于严重下滑趋势,只要上一本线就可以录取。

 

大学格局的重新洗牌,再所难免,只会愈演越烈。这是由其背后的区域竞争所决定的。有人会说,中西部传统名校,有着中央和所在省的政策扶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请来看高校经费预算数据吧。

 

以2019年教育部部属高校经费预算为例。预算排名前10的高校,中西部只有西安交大、川大和吉林大学,其余7所皆为东部高校;前20名中,中西部高校仅占6席。预算50亿以上的中西部高校有9所,而东部有20所。中西部省份部属高校数量是东部的2倍,但东部高校预算是中西部的2倍,差距一目了然。

 


经费差距背后的同时,是高层次人才的差距。2013至2017年,中西部高校“两院”院士入选人数只有36人,是全国入选总数的15.5%;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青年千人、优青四类高层次人才有1072人,仅占全国入选总数的16.9%;8个省份高校无人入选“两院”院士。

 

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对于大学的支持越来越重要。而深圳、苏州、宁波、青岛等强市,正全力改变传统高教资源匮乏的局面,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教育科研优势。2018年深圳市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已达到140亿元;2019年将增加到近180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高等教育已进入大变革时代,正与经济发展趋势同步,东西部大学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在2019年国内大学自然指数排名中(图片),苏州大学排名第9,高于传统名校武汉大学(12)、四川大学(13)、兰州大学(16)、哈工大(19)。对此,我的建议是:两权相较,不要在乎目前名气的大小,大胆填报东部地区上升中的大学。十年后,估计以你现在的分数压根还上不了。



老牌名校和新办名校,怎么选?

 

近几年,国内涌现了较多新办名校,对传统高教格局带来较大冲击。一种是中央支持下建立的,例如国科大、社科大、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一种是中外合办大学,如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还有就是民间创办的,如西湖大学之类。

 

这些新办名校,有着传统名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普遍规模小、起点高、资源强、模式新、风气劲。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学校管理上官僚气息较少。当然,也有办学经验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目前来看,这类新办名校都是走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之路,学生享受的人均资源和重视程度,远远高于老牌名校。这些都已经在学生的出国机会、升造率、就业率等方面反映出来了。2018年,国科大深造率73.2%、排名全国第1,最终深造率可能会超过90%。而南方科大自办学以来,4届毕业生境外深造率近50%。

 


此外,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不断限制中国留学生、收紧华人科学家政策,将催生继50年代初期华人学者回国后的第二轮回国潮。这部分顶尖科学家会去哪里呢?多数会去新办名校。你入学后,接触到的视野和理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此,在老牌名校和新办名校中,我个人倾向建议选择后者。机会总是留给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06

专业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从警,五雷轰顶。劝人学机械,阳痿又早泄。少时不努力,长大当会计。前世祸害人,今生教语文。毕业做土木,媳妇留不住。

 

每到志愿填报时,都会出现这种本专业毕业生的矫情吐槽。如果你真信了的话,就太幼稚了。但面对上千个专业,家长和学生确实是一头雾水,无从选择。根据相关调查,三分之二的学生承认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超过40%的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有65%的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

 

首先,我们应该对专业的分类有所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基础学科专业和应用学科专业。说白了,基础学科专业,主要是人文领域的文史哲、新闻、管理等万精油专业,和数理化生等理论性专业;应用学科专业,主要是经济、法律、金融、财务、会记等社会科学和大多数工科。很明显,应用学科专业能够让你有一技之长。以北大为例,每年选择辅修经济类双学位的学生约1000左右,本科生中有约40%都在学经济。

 

对于大部分基础学科专业而言,出路相当的窄,基本上只有“科研”一条路。而且,你要知道科研道路非常艰辛,竞争相当激烈。目前,国内高校教职,普遍要求博士毕业,还得挖你第一学历。未来,国内教职竞争,将会如今日台湾一般惨烈。这不近年来,国内名校的基础学科博士,能拿到北上广深中小学名校的教职,都算不错的出路了。

 

最近,任正非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基础学科才是决定中国的未来,但国内愿意学的人太少。又举例子:华为有个俄罗斯数学家,一天到晚不知道干啥,也不谈女朋友,突然有一天解决了4G的大问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基础学科专业,往往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甚至过着扭曲的生活,这非常人毅力所能为。

 

因此,我们选择专业时,应该务实出发,必须考虑今后的出口,考虑本专业的行业前景,考虑你未来的职业规划。这里,我从行业背后的市场竞争程度来作个分析,以此作为专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

 

即各种垄断行业和半垄断行业,属于典型的收缩型行业。主要有几类。其一,体制内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和教育、卫生等行业。就目前而言,公务员是性价比最高的职业之一,有着较好的待遇保障和稳定的发展前景。体制内工作,主要对应人文社科类和少量理工类专业。如果选择这条道路,建议报考各省有定向招录选调生的名校,这是目前进入体制内的最捷径道路。此外,对于女生而言,选择师范类专业,进入大中城市的中小学也是不错的道路。但风险有二,首先你得考得上,其次体制内发展差距极大,有可能科员一辈子。

 


其二,垄断行业。主要有各级国企、石油电力、烟草盐业等。其三,半垄断行业。主要有各级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平台公司等。就目前生态而言,此类行业中,第一阶层的子弟聚集较多。对应的主要是经济、金融、财务等专业和工科专业。而进入此类行业,靠什么呢?世代资源(pindie)。所以,中下层家庭对此,不要抱太多幻想。

 

市场竞争半充分行业

 

集中于第二产业,即建筑业和制造业,属于停滞型行业。总的来说,这类领域适合各类理工科专业,靠专业硬核能力吃饭,而暴富的可能性也不大。

 

基建行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行业(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玻璃等)、中游的设计施工装修,以及下游的市场中介辅助等。当前,中国的基建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各类电站、公路、高铁、大坝等基础设施都修得差不多了,正努力向一带一路地区输出产能。而且,基建高峰期积累的巨量专业人才,普遍只有30至40岁,年轻人上升空间相当有限。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派驻亚非拉几年,谈个恋爱都困难。

 


制造业行业。传统制造业,就不要再选择进入了。要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尤其是卡脖子的关键行业技术领域,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爆发前景巨大的计算机、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强烈建议底层家庭同学报考此类专业。这才是你可靠的出路。

 

市场竞争相当充分的行业

 

集中于第三产业。国内的庞大内需人群,刺激了第三产业的成长,而且还处于扩张期。目前,第三产业已进入良性经济循环,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比如,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律师、物流、体育、教育培训等。

 

这些行业市场竞争充分,一方面既有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大部分人难以实现向上流动。但同时,创业暴富机会最多最为集中,个别人将脱颖而出。当然,这些行业,贫富差距也极大。前述的咪蒙,来自四川的一中文系毕业女生,居然将公众号做到了年广告收入数亿。

 


当前,增长速度最快的就是互联网行业,硅谷的IT公司普遍保持30%-50%的年营收增速。国内的BAT、华为等巨头仍然在较快增长,同时大疆、字节跳动、滴滴等新巨头不断涌现,造就了一大批千万级码农。这些巨头,也成为了国内名校的首选就业目标。这是底层家庭同学暴富的唯一领域。

 

07

结语

 

最后,根据家庭情况,给出几条总结性建议。

 

第一,对于顶端阶层。其他的都不重要,首要的是选择名校。当然,如果分数够得上TOP2和C9,还是尽量让小孩选择喜欢的专业吧。如果分数够不上名校,还是选择出国留学吧。

 

第二,对于中端阶层。要综合考虑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和向下跌落的风险性。优先选择超级城市、一线城市。优先选择综合性大学、上升中的高校和新办名校。专业方面,优先选择专业性强的社会科学和前景较好的理工科专业。未来主要出口,集中于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冲刺竞争不充分的行业。

 

第三,对于底端阶层。你要努力的是,摆脱阶层宿命,走出中小城市和农村,实现向上流动,成为中产阶层,为下一代打下基础。那就尽量优先选择就近的大城市;选择行业性的高校;选择具有一技之长、发展情景好、容易就业的应用型专业,要特别慎重报考基础性学科专业。未来主要出口,集中于市场竞争半充分的行业,老老实实的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基层职员和个体工商户吧。(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

 

后记。笔者曾经在四个城市的四个高校读书,换了四个专业,人生走了很多弯路,深知选择的重要性。以上这些,也算是本人痛的领悟吧。希望对各位家长和考生有帮助。若需笔者辅导志愿填报,可加微信:zhengjingshe2019


全文完,请顺手点下“在看”


天府志

在这里,读懂天府的人和事!


社科院第十期研修班开课在即  

总学制一年  每月集中学习 2 天

欢迎一起加入学习研修

请将优质资源推荐给朋友和同事

报名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目标学员:

1.拟上市公司CEO、CFO、董事会秘书;

2.政府上市办、金融办、开发区、科技园等与上市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

3.以上市及并购退出为目的各类创业投资基金、PE基金投资经理、合伙人;

4.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业人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考志愿怎么填,决定了你的人生是向上,还是向下!

府叔 政经圈pl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