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基础决定武术的存在和发展?【会武堂】

经济基础决定武术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武术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武术的产生仅仅是由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从而认为军事和政治便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诚然,武术与军事和政治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武术服务于军事和政治,同时军事与政治的发展演变制约着武术的发展和兴衰 。但这只能说明军事与政治是武术产生发展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①军事和政治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它们是无法充任物质基础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②

很显然,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也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军事、政治是武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的观点,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因而是错误的。

既然经济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武术运动水平和特征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特征。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具有那种符合特定历史条件的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 。武术存在的物质基础一旦起了变化,武术的形式、内容也会随之起变化。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武术运动才得以发展 。武术理论也是如此 。


我们不妨看看武术的演变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武术的产生是人类社会长期生产实践与自然搏斗,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料的结果 。 手与脚的分工,大脑的发达,标志着由猿向人的转化与过渡,使人类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 。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并运用生产工具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正是手脚的分工、大脑的发达才为武术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

有人认为:“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70万年前,从云南‘元谋人’时代…就有了武术的萌芽。”③这是不确实的。在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前是谈不上所谓武术的。类人猿与大自然的搏斗,生存中的竞争只是动物界普遍具有的维持生存的本能,并不是思维与意识的结果,正如马能尥蹶子、牛会抵角、猴会搂抱打斗一样。武术只能出现在人类具有思维和意识之后,而这正是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除维持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这就决定了原始人类为了种族的繁衍只能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观念的产生,随后使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使武术与军事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术便在残酷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中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显然,军事、政治不可能成为武术产生的物质基础,构成成物质基础的只能是经济。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速度。


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武术被剥削阶级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劳动人民为了反抗剥削和压迫,举行了千百次武装起义,武术也被用作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对抗促进了武术运动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是武术向前发展的物质力量,也是武术发展的主流。

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武术的兴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不开,没有经济基础的强大,便不会有军事、政治的强大,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武术的兴盛。但是,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早已占了统治地位,生产力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此时的中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英国殖民主义者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标志着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以技击为主旨的武术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物质技术原因正好说明,肉体凡胎抵挡不住火器的攻击,刀枪不入的神话也就此破灭了。自此以后,在武术军事职能下降的同时,健身职能及艺术职能在上升,新的形式在发展着。


也许有人会问,经济是武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理所当然也应是武术理论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为何在中华武术理论中渗进了大量的宗教神学观念呢?

应该说,建立于物质基础上的理论并不能保证理论本身具有彻底的唯物性 。由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僑教、道教、佛教等)神学联系在一起,因此武术理论也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而归根到底,人们之所以信奉宗教神学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无法驾驭自然,很多自然现象得不到正确揭示,从而在头脑里形成了对外界现象的虚幻的唯心的解释。因此,武术理论中唯心成分的存在并不能说明武术不存在经济基础。

抽象的物质基础在任何国家都具备,为什么仅仅在中国土地上才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武术运动呢?这只能从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差异中寻求答案,由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同,各个国家或民族便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运动形式。

中国出现的运动形式之一便是我们今日所谓之“武术”。可见武术正是中华民族具体实践的产物 。即使同为武术,但其内容庞杂、流派繁多,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拳种浩若星辰。究其原因,仍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实践各异所致。没有丰富多彩的具体社会实践,很难想象会有千姿百态的武术流派的形成。若不从社会实践中寻求武术发展的根源,则必然委托于子虚乌有,陷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泥坑。

弄清武术运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武术运动发展规律 。武术是我们的''国宝",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也有所起伏,但总的来看能历久不衰,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原因在于武术的职能及其在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正适合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

但现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武术职能并不是唯一的,正如前面提到的,武术除了技击职能外,还具备健身职能与艺术职能,这三大职能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武术运动的特色 。在不同时期,这三种职能会有消有长,但总的历史发展趋势应是,三大职能的中心是由技击职能向其余两个职能的转移。 然而三种职能并不能相互取代,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将出现并存局面。


注①《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59页)

注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恩选集》第574页)

注③顾留馨、陶仁祥《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纲要》(《武术专輯》1982,  第二期)(周凯利)

本文为“体育与文化”微信号(healthbeing)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1,呼吸对传统武术的重要性!怎样运用?

2,武术真的产生于原始社会吗?【会武堂】

武术要挽救什么?如何挽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