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儿科幻星云评论》·总第12期

少儿科幻星云评论 少儿科幻星云奖 2023-10-06
2023年10月1日·总第12期

目 录


专论精选:

《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谈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赵海虹

新书书讯:

《黎明动物园》黄蓓佳

《天才的非正常生活》徐彦利


主编按

  本次《少儿科幻星云评论》推出的新一期,着重于两个视角:其一,是对‍少儿科幻既有的评论文章做重新勘探,选取其中具有历时性探讨意义、与当下少儿科幻发展仍紧密关联的文章,做重新的推送。本期所选,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赵海虹2011年发表的文章《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谈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显然,这样的探讨,是创作者的切实的创作分享与思考,也仍是当下少儿科幻面临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二,是对少儿科幻年度新出图书的书讯分享。本期选摘的,一部为资深作家黄蓓佳的科幻新作《黎明动物园》,另一部为耕耘少儿科幻领域的学者作家徐彦利的《天才的非正常生活》。



专论精选


 

科幻创作的小圈子和文学的大园地

——从个人创作出发试谈科幻小说

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之关系

 

[摘  要]   毋庸置疑,中国科幻在重要的世界级作品《三体》出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科幻小说不再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文学”。但若固守一个类型文学的小圈子,显然也不利于科幻文学自身的发展。笔者尝试结合个人15年科幻创作的体会,浅谈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如何寻找在文学大园地中的位置,建立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良好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科幻小说  儿童文学  科普文学


  1996年,我在《科幻世界》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升成》,至今已经 15年了。这些年的写作给我个人带来了不少荣誉:1997—2002年的科幻银河奖(共6届)、2003年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新人奖”、2004 年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青年作者单篇佳作奖(科学文艺类)、2005 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浙江省优秀科 普作品奖,等等。本文尝试结合我个人的科幻 创作实践, 谈一谈我对科幻创作和国内科幻现 状的一些想法,尤其是科幻创作与儿童文学、 科普文学的关系。


  1 我的创作经历

  在我创作的第一阶段,我还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大学生,机缘巧合成为发表作者,还获得 了1996年光亚杯全国校园科幻故事大赛一等奖。深受鼓励的我大量阅读科普作品,为自己 进行科学扫盲,同时努力尝试从生活中提炼有趣的想法、发掘新的科幻点,并以此为中心构架故事。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桦树的眼睛》(获1997年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时间 的彼方》(获1998年科幻“银河奖”三等奖)和《伊俄卡斯达》(以下简称为《伊》)。创作《伊》 时,单纯的“故事+科幻点”的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我的创作欲望,“如何反映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冲击和对传统伦理结构的改变”已经成为我明确的创作意识。《伊》因此获得了1999年科幻“银河奖”的特等奖,仅有浪漫的故事和简单的“克隆人”科幻点显然无法获得这样的殊荣。

  《伊》讲述了女科学家梅拉妮与她代孕的大西洲古人的克隆体欧辛的爱情悲剧。梅拉妮与欧辛并非遗传学上的母子关系,她与欧辛产生感情时也并不了解他的真实身份,但在得知他是自己的“儿子”以后,在欧辛的坚持之下,他们依然结婚生子。6年以后,欧辛从克隆本体获得的致病基因使他痛苦地死去,梅拉尼也因无法承受长期以来“乱伦”的心理压力,在欧辛病死后自杀。

  《伊》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99年“银河奖”第一次完全由读者投票决定名次,《伊》的得票数遥遥领先。或许很多投票给它的读者是被曲折的故事和凄美的爱情打动,并不重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核,但仍然有许多读者为故事背后真正的思想感动,甚至因为它而喜欢上了科幻小说。在同时期诸多反映科技时代伦理冲突的同类小说中,本文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女主角梅拉妮既是科学实验的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承担了实验白鼠的角色,相对于无视人类伦理与传统的欧辛,她虽然顺从了伊俄卡斯达式“嫁给儿子”的命运,但她理性的一面一直无法接受自己的情感选择。与科幻小说中常见的单纯的科学狂人角色或是反社会的实验白鼠角色相比,她的形象更加复杂,作为女性的一面与科学家的一面糅合在一起。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的典故在文中作为背景出现,反复点题,使作品的文化层次更加丰富,令小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伊》之后,我开始了艰难的改变。就如我在2001年获奖作品《蜕》的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写作的道路是一个不断蜕皮的过程。一旦发现自己已经走入某一种套路,就希望可以打破它,寻找新生。可是新的样子也许会不成功,旧的皮又很难蜕掉,实在痛苦。”关心我的读者会发现,我的小说在第一阶段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有固定的路子,几乎每篇重要作品都与之前作品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努力靠近纯文学,以东方哲学为背景并描绘大量文学意象的《永不岛》;象征小说《蜕》;以男性视角进入,生活气息浓厚的《宝贝宝贝我爱你》,等等。

  2002年,我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杭州的高校任教。这其间,生活的巨大改变、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变化使我的创作产量大大减少。在两三年的调整期中,为了靠拢自己的英语专业教学,我主动翻译了不少科幻大师的中短篇作品, 还应邀翻译了“科幻大师系列” 中贝斯特的两个长篇《群星,我的归宿》和《被毁灭的人》。我一面沉浸在国外大师的作品中,一面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更深的思考。

  2003—2005年,仍是我寻找新风格的探索期。《相聚在一九三七》尝试从新的角度重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伤之树》将武侠风格与科幻交融,《云使》则是第一次技术型科幻的尝试。在那以后,我的创作开始双轨并进。一方面,开始真正扮演“创造型”科幻小说作者,用自己的作品构建一个建筑在科学原理上的未来新世界(“世界”系列)。这个世界的天空、土壤、社会形态与伦理观都由我一一塑成,这让我享受到了巨大的荣誉感。但非理科出身的我在每个技术细节的构思上都大费周章,成文后也要请朋友帮忙审定技术细节。另一方面,我尝试用纯文学的语言来寻找科幻文学的边缘地带,在《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中借助水梦机这样一个跨越过去与未来的机器,追述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发生的故事,尝试打破科幻与纯幻想作品的疆界。长篇小说《水晶的天空》也属于后一种尝试。12岁的初一女生蒋南枝在仰望星空时领悟了自己在宇宙和时间中的位置,而科学家林凯风把她带入了一个又一个  平行空间,她开始了紧张、兴奋、高潮迭起的命运流浪。南枝的故事里注入了我个人的中学生活经历,我希望以真实的笔触, 描绘出充满青春色彩的中学生活,以及空间游历终于成就的少女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篇科幻成长小说,效果如何还有待读者的反馈。


  2 科幻大环境的变化

  2000年我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时,是协会最年轻的会员,2004年又应邀加入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加入“两会”之前,我和科幻圈子里的许多作者一样,对外部的大环境并不了解, 也没有多少接触。加入作协,让我更多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因此得到不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我的视野扩大了,创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获得了种种荣誉之后,我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找寻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科普文学的关系。

  长年以来,国内的科幻创作一直缺乏纯文学所具有的完整而稳定的评论空间,科幻小说经常被和“儿童文学”、“科普作品”直接挂钩,影响了科幻小说的发展。除了《科幻世界》杂志的科幻“ 银河奖”之外,体制内和科幻有关、接受科幻作品参评的全国级奖项只有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此奖现已与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合并)、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许多科幻读者和评论者自身一直在大力呼吁要将科幻与儿童文学、科普作品严格区别,但是在区别之后,又没有一个相应的空间来容纳和发展科幻,造成了科幻与评论脱节的现象。2000年以来,在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所吴岩为代表的学者的努力下,同时在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重要作者的优秀作品影响下,这个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2011年,是中国科幻扬眉吐气的一年,《三体3:死神永生》的出版,为《三体》系列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从《三体:地球往事》开始逐步积累的三体热潮,历经《三体2:黑暗森林》和《三体3:死神永生》的层层推进,终于达到了井喷。更确切地说,刘慈欣自 1999 年《鲸歌》开始,以《带上她的眼睛》、《全频带阻塞干扰》、《乡村教师》、《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白垩纪往事》等想象力奇绝、场面宏大壮美、情节引人入胜的中短篇与长篇小说不断积累,最后水到渠成,推出阶段性的最高成就《三体》系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读毕《三体》之后,许多科幻小说作者都心悦诚服地认为:《三体》是比我们的科幻高一个维度的科幻小说。

  《三体》使得中国科幻在大众传媒的眼中卸下了“少儿读物”或“科普读物”的标签,《南方周末》等重要媒体的采访更使得中国科幻在刘慈欣、韩松等作家的引领下,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在科幻卸下标签的同时,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作为类型文学的科幻小说,事实上可以是非常多元的。固然,科幻小说就整个门类而言,既非科普读物也非儿童文学,但是它与科普读物和儿童文学,乃至通俗文学甚至纯文学都有交集。作为科幻作者,不能只在小圈子里纠缠概念,而应该尝试在各个与科幻有关联的领域中取得认可,这样才能整体提升国内科幻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让大众更加了解今天的中国科幻。


  3 科幻小说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但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读者对象,把科幻小说等同于儿童文学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 比如我前文提到的作品《伊俄卡斯达》,因为牵涉到俄狄浦斯情节,并不适合少儿读者。因此在两次由少儿出版社为我出版的个人小说集中都没有选录这篇我最知名的小说。

  但是,科幻文学中确实存在针对儿童读者群的科幻小说。科幻作者不应当害怕写儿童科幻小说,也绝不能认为,写儿童科幻小说是“降格”。

  我曾多次受邀到小学做科幻讲座, 当问在座的小学生有多少人读过科幻书籍时,现场的孩子大多数都举起了手,会场的提问也相当踊跃。可见,儿童确实需要科幻,也热爱科幻这种文学样式。刘慈欣曾感叹:“ 90%的科幻作者们是在为5%的读者群写作,而更加广大的95%的少年儿童读者,却受到主力科幻作者的忽略。” 其实,我国也有一些作者常年从事少儿科幻创作,如北京作家张之路,他早年的作品《霹雳贝贝》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还曾改编成电影,反响不俗。不过,国内发表中短篇科幻的主要阵地——《科幻世界》、《新科幻》、 《九州幻想》等杂志,作者群并不庞大,他们中间年轻作者很多,创作并不稳定,也很少有作者将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作者。

  2002年,作家出版社为《科幻世界》两位主力作者刘慈欣和王晋康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和《类人》并未获得很好的市场回报,问题似乎就在于图书市场和杂志市场与图书读者(绝大多数是小读者)和杂志读者未能统一。作家社将小说以低幼读物的包装推出,但作品内容却绝非低龄儿童所能领会。《超新星纪元》虽是少儿题材的小说,但立意之深,不输《蝇王》,不但小学生读者无法体会,中学生许多也只能是看个热闹而已。

  老一辈的科幻作者,更多依托于出版社体系,为少儿科幻园地培育出了美丽的花朵。继科幻元老郑文光以《神翼》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张之路的《非法智慧》获得了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刘慈欣近年来也尝试创作了一些儿童科幻小说, 如短篇小说 《圆圆的肥皂泡》、长篇小说《白垩纪往事》。据他所说,就是希望为广大的少年儿童读者创作真正以他们为对象的、适合他们阅读的科幻小说。

  此外,在大陆急于让“科幻小说”告别“儿童文学”标签、一些成熟科幻作家“拒绝为少儿写作”的同时,台湾科幻作家却因为科幻文学创作大环境的成人化,反而将少儿科幻视为对旧传统的突破和“希望得到众多读者的肯定,追求科幻小说的艺术价值”的途径。

  2004年,我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的《追日》也恰恰是我迄今为止极少数几篇以少儿为对象的作品之一。

  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难度很大,习惯写科幻小说的我并不一定能写好少儿科幻, 但是至少,我希望自己在不放弃其他创作的同时,尝试写出那95%的科幻读者喜爱的作品。无论如何,那样一片广大的天地,不应该被我们忽视。2011年我新出版的长篇处女作《水晶的天空》就可以算作这样一次少儿科幻的创作尝试。


  4 科幻小说与科普文学的关系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从创作者到评论者已经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作为文 学的一种体裁或形式,有它的特殊性,它与科技的发展有直接联系,但它并不担负传播科学 知识的任务。” 吴岩在《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中提出: “将科幻作品当成一种科普作品,在创作目的和创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科普只是部分科幻读物(而且可能是很小一部分科幻读物)的边缘特征,将边缘拓展到整体,是一种片面审视问题方式, 它无法整体把握所要研究的对象。” 

  但不可否认,科幻小说和科普文学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个人认为,科幻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但与科普作品有一定的交集。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小灵通漫游未来》 就是少儿科普型科幻作品。这本神奇的书, 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启迪了少年儿童的心智,丰富了他们的世界观,建立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理想。

  但是,倘以一般科普作品的评判标准去衡量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成分,就会出现许多误解。 比如有些科幻小说中的技术信息随着时代的进步会逐渐过时,不再是“幻想”了。由此产生了一种对科幻小说的评论语:“小说中描述的……已经在现实中实现了!”似乎科幻小说应当是未来的预言书。但事实上,科幻作者不是科学预言家,不应将其所描写的技术有多少能在现实中成真视为骄傲资本。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描绘的是人类社会“未选择的另一条道路”。预言成真与否确实可以成为创作的趣谈,但却并不是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解与科幻小说中悲观灰暗的未来描写有关。

  法国的科幻大师凡尔纳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不少作家都曾经在科幻小说中描绘过一个技术发达、社会进步的未来社会,但从美国科幻的赛博朋克时代、新浪潮时代以来,科幻小说中对未来的描绘越来越灰暗。于是又产生了一种声音,认为近期涌现的这些描绘黑暗的未来、技术发展让人类异化的未来的科幻小说是“ 反科学”的,因此当然也就是反科普的。

  若依鄙见,将宣传“科技发展带来的是美好的未来”观念的文学作品等同于科普作品;而将让人们反思、警惕技术社会和科学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甚至潜在的种种危险的作品认为是反科学、反科普的作品,这种区分方式本身就缺乏科学的态度。正视科学发展的问题,探讨新技术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非常严肃的主题。况且很多时候,科幻作家们描绘的是人类社会“ 未选择的另一条道路”。如西方反乌托邦名著《1894》、《美丽新世界》,王晋康的近作《蚁生》这类社会型科幻小说,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人类“未选择”的未来,同时也是为我们敲响警钟:“此路不通!”这样的文学,不也是很好的科普作品吗?

  资深科幻作家王晋康近来著文提出“核心科幻”的概念,认为核心科幻的科幻点应“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其科学内涵具有冲击力,科学的逻辑推理和构思能够自洽”。小说的“ 科学内核能符合科学意义上的正确”。他认为正是“ 核心科幻”可以承担“ 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培养创新型思维,浇灌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这样的科普功能。

  我完全认同王晋康的意见,科幻小说有个“科”字,必然不能如纯幻想小说那样天马行空。作为文科背景的创作者,我就曾为铺设好一个科幻点事先研读一遍《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概要》。但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既可以是符合已知科学规律的假设,也可以是以无法证伪为底限、以丰富想象力来引导的奇想。

  如刘慈欣的《三体》中既有符合现阶段科学发展预期的想象与深富哲学意味的“黑暗森林” 法则,也有以超凡想象力为依托而科学无法证 伪的“二向箔”等奇妙的构想。此外,也有不少科幻小说仅仅把科学或社会科学作为背景,甚至仅仅作为小说的“调料”。后者曾经在 20世纪初科幻圈内部辩论中被冠以“伪科幻”之 称。但在科幻小说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这样草率的定性显然无益于科幻本身的发展。

  同时我认为,“拥有科普功能的科幻小说”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核心科幻”。事实上,只要科幻小说中的逻辑自洽、小说成功、故事吸引读者,那么或多或少可以引起读者对我们的科学技术、社会结构等的思考,从而增强了读者对相关科学领域的兴趣。这也就增加了他们进一步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去了解相关领域知识的可能性——从这一点来讲, 绝大多数成功的科幻至少都是间接意义上成功的科普作品。


  5 结语

  笔者在《科幻世界》杂志的作者圈子里也算是资深作者,但是走入整个文学大园地,我 还是起步不久的青年作者。为了让科幻去掉“少儿”与“科普”的标签,许多作者与评论者做出了多年的努力。科幻不需要,也不能够被等同于儿童文学和科普作品。但是科幻作者也应该走出小圈子,在更大的园地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创作“核心科幻“、“社会科幻”、幻想性更浓郁的纯文学性的科幻等丰富多样的科幻小说,来充实这个类型文学的品种。在我们的种种尝试中,也不应当放弃少儿科幻这样独特的领域。应当有作者为了那广大的95%的读者辛勤耕耘,创作出适合少年儿童读者这个广大群体的作品。同时在科幻创作中,在具体科幻点的设置上,作家虽不应被现有的“科学技术”所束缚,但应当符合真正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怀疑精神,以体现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这样的科幻作品,一定可以启发民智、促进民族的科学精神,对于科学的普及也应该是大有好处的。这样的作品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的繁荣与发展。


(原文刊于《科普研究》2011年第6期。因篇幅所限,删去了注释和参考文献。)‍

赵海虹

 

新书书讯



黄蓓佳《黎明动物园》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架空设计构建时空背景的长篇小说,具有浓重的科幻色彩。战争骤然爆发,原本祥和安宁的黎明动物园被炮火硝烟包围,人们每天都在经历与亲密同事和可爱动物的悲痛别离。园长戴安宁在绝望中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定:联系星球动物协会,将园里的部分动物转移至遥远的境外非战之地。


  连天炮火中,轰轰烈烈的长途迁徙在交战双方的眼皮下悄然进行。动物行为学家贺拉教授怀揣着一个足以改变星球的秘密,与自己的实验对象一黑猩猩芮芮一起登上了卡车。园长14岁的儿子戴克作为志愿者随行。动物转运的过程险象环生,危急时刻,芮芮的大脑被植入了脑机接口电极片,在贺拉教授的操作下,它成了一只可以与人类进行“脑机对话”的智能黑猩猩。这支寄托着生存希望的转运车队能否泅渡过战争的迷雾,抵达和平的彼岸?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徐彦利《天才的非正常生活》(科幻中国系列)






 

内容简介


  《天才的非正常生活》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天才佟宇的成长与毁灭的故事。佟宇从小天赋异禀,具有超乎常人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他想要制造完美的机器人伴侣,经他之手制造了初恋型机器人、双胞胎机器人,打造了超越时代的无人手术室,开发了风靡一时的虚拟现实大型网络游戏……他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走向“完美”的人生巅峰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审稿 崔昕平 排版 贝又臣 






少儿科幻星云评论


主管:成都时光幻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世界儿童科幻研究中心

平台:少儿科幻星云奖公众号

主编:马传思、崔昕平、阿贤

顾问:王泉根、张之路、杨鹏、吴岩、姚海军

编委会主任:董仁威

副主任:姚利芬

成员:超侠、陆杨、李玉帼、饶虹飞、肖汉、郭伟、彭绪洛、赵华、徐彦利、宋传珠、丁倩、刘婧、潘亮、王东歌、徐妍、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