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蚌计划 | VOL.1 26岁,像捏泥人一样生长

广结善缘的 Kindergarten Green 2023-01-26


第一期的伙伴是Yoji,一位自称融合了彝族、傣族、白族三族血统的云南女孩。在美国完成了心理学、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学习后,Yoji来到上海,加入了某大型消费品集团战略部,又在今年3月以「准萌新投资经理」的身份,加入了Kindergarten Green。

「有点像小朋友捏泥人,其实不知道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状态,得用好奇心去尝试。」Yoji这样描述早期投资。当聊到板式网球、日常消费洞察、贩卖家乡好物的经历时,她流淌出的兴奋感,亦有如捏泥人时一般,一点点为自己塑形。

Yoji不喜欢被贴标签,审慎加入组织或群体,却在来到上海后,慢慢体会到了兴趣社群的乐趣。遇到自认为不公平的事情,她会主动寻求外部力量支持,以验证答案或坦诚接受批评。

也许是坚实的安全感和强大韧性,Yoji习惯把各种「有点意思」的想法付诸实践。「做了再说」这种大胆无畏的特质,也像是与生俱来一般,对各种人事物的心态都十分开放。不预设目的,而去亲自经历,并且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执着于己见,而乐于倾听更多声音。

她无形中和自己建立了一种友善的内在对话,在好奇心、热情和耐心的支撑下,保持着积极乐观的自然状态,开拓自我边界……




Q

你觉得自己的特质是什么?

A

异想天开、好奇心、胆大抗造。异想天开可能是水瓶座的共性,常常说到1,我会马上想到10。

好奇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以前我会想要见识更大的世界,但去了一些地方后我发现,世界是很难在有生之年见识完的。于是脑中有越来越多的「为什么」冒出来,驱使我更深入探索周围的生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我觉得好奇心不止是针对新鲜事物,能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解读出新的角度,也是好奇心。

至于胆大抗造嘛,我觉得我的家庭氛围挺好,所以安全感特别足。不太害怕试错,对别人的批评也很包容。我会给自己比较大的试错空间,不把期待值定得太高,先尝试去做,做了再说。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哭一场嘛,哭完了再来。

碰到让我有挫败感的事情,我第一反应并不是苛责自己,而是会找不同的朋友聊天,讲述事情的经过;从与他们的交流里,寻求一个更客观中肯、或是接近我的想法的答案。假如一个朋友给了我负面评价,我会再找三四个人验证,如果大家都这么觉得,那我OK,我自己改。



Q

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的好奇心故事?

A

我周末经常去「扫街」,打卡各种新鲜的店铺,比如咖啡店、轻食店、生活美学店等等。之前发现了一间联名合作的自助洗衣咖啡店,于是买了杯咖啡在一旁观察来往的客人。我发现店里的机器是欧洲原装的,整体比较高端,提供的服务除了日常衣物清洗,还有羽绒衣、被子的精洗;中老年客人挺多。后来和老板聊天,得知他想把简单便捷、先进卫生的洗衣店服务,推向大众市场。


街边自助投币式洗衣店在欧美很常见,社区洗衣店+咖啡馆的模式之前香港也有过。但上海居民还是更习惯晒衣服、晒被子。老板通过打造自助式洗衣店的精洗场景,联合小有名气的咖啡店,把自助洗衣服务和年轻人熟悉的咖啡馆联系起来,意外的,也收获了不少老年消费者。





Q

是什么让你对消费感兴趣?

A

比起购买,现在的我更喜欢看朋友们买,问他们为什么买。我也爱跟店主聊天,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想开店,研究一家店如何挣钱。早些年我消费主要为了占有,长大了知道挣钱不易,也希望自己能更有觉知地消费


国内的消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需求被挖得很细。很多时候消费者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件东西,但品牌能通过分析他的行为和认知,去告诉他——你需要它。因为我本科读的是心理学,对人们的认知行为很感兴趣,我觉得消费也是其中一种,我想探索消费带给人们的情绪价值。



Q

之前接触过早期投资吗?为什么会选择早期投资的工作呢?

A

工作层面没接触过,但身边的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创业的想法和经历。选择早期投资的工作,受爸爸的影响比较大。他是一位创业者,在我的家乡当地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十多年来只服务当地的二十几万人,让大家都能享受比较先进的医疗条件。因为看到了创业背后的艰辛,会更希望自己能帮助、陪伴优秀的创业者一起成长。


我上学时还做过两年的云南土特产「微商」。当时拉来了广告工作室的朋友拍摄产品图,找了供应链合伙人帮忙解决商品供给问题,还攒了很多朋友帮忙宣传,自己也是一边当「老板」一边充当客服。那时我忽然意识到,要想把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有体系、有规模地运转起来,单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真正接触到早期投资,也能更好理解它的意义了。



Q

Kindergarten Green的理念是「用投资探索好奇心的边界」,你怎么理解?

A

我觉得Kindergarten Green是把投资当作手段,把各行业、不同背景的好奇心创业者聚集起来,形成独特的机构氛围。这段时间,我也接触了一些创业者,发现他们真的很优秀,不仅聪明、正直、有能量,而且还超级努力。这让我更乐观地相信,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是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不断去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一起去探险。


Q

作为新晋投资经理,你加入后的感受如何?

A

非常棒!我觉得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状态,可以看很多自己喜欢的项目,直接和他们的创始人交流,甚至有机会投资他们。而且过程中还有人指导和带领我,这对职场新人来讲,还是挺重要的。


工作看项目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记得第一次周会时在讨论的一个投资项目,我只是隐约觉得不会成,当时我用了一个词,叫做「飘在空中」,有点浮躁的感觉。在那之后,我开始更理性地思考投资决策,去挖掘创业者本质是想做一件什么事情,以及背后的产品逻辑。


好奇心是支持日常投资研究的重要动力。工作中我会遇到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行业,只有主观上足够好奇,才能不需要刻意努力,就会主动把一件事坚持推进下去。





Q

介绍一下你平日的兴趣爱好吧!

A

除了扫街之外,我比较喜欢户外活动:露营、网球,最近入坑了沪上小众运动——板式网球。


板式网球是我投入时间最多的运动,因为场地就在家附近。它比网球更好上手,新手训练稍微打1个小时,可以对抗了。一般一个场地会有4人,以双打为主,打来回或者打比赛,娱乐性、趣味性比较强。中途休息时会有很多交流时间,场地内有音乐有酒。整体轻松休闲好上手,也很适合社交。



Q

去年做了什么新的探索?今年有什么想要尝试的事情?

A

搬来上海之后,加入一个社群,是我慢慢愿意做的事情。


在纽约上学时,我几乎不跟人来往,我觉得同学就是同学、课友就是课友,社交界限感很分明。也可能是纽约治安不怎么好,本能上就不太想融入,只想安稳地管好自己。回国后以上网课为主,也没太多机会结识新朋友。


来到上海之后,我发现这里的兴趣社群非常活跃,会心想要不要尝试一下。之前会觉得休闲时间应该和好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可能也是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但老朋友就那么几个,玩了那么多年,每次都是聊天喝酒。在熟悉的圈子里太久,新鲜感有限,也有点腻。


现在我的思路就是,不妨多探索一下,玩飞盘啊、板式网球啊,都想试试。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启发了新的想法。感觉兴趣社群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Q

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消费品牌?

A

DOE。它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品牌,它几乎囊括了我对上海情有独钟的所有因素:多元化、海派文化、时尚……而且不同于时下的国潮,它有一套自己的设计语言,会更时尚、克制地把上海标志性图案(比如:市井小吃、老招牌)融入服装设计,而不是泛滥运用国潮元素;每年的怀旧系列也很有情怀。


DOE让我看到了主理人的初心和对上海的深情,这么多年的扩张速度很温和,更专注于自己的小圈子。



Q

介绍一位你喜欢的创始人吧!

A

Manner的创始人韩老师。韩老师进入咖啡行业早年就一直说,觉得咖啡店不应该只是拍照打卡或调性很高的地方,而是可以像奶茶店一样,平价、轻松又方便。后来他在南阳路开出了第一家店,最便宜的美式15元一杯,自带杯还能再减5元。我觉得他真的做到了。


多轮融资下来,Manner店面数量不断增加,但咖啡品质依旧保持得很好。我感觉韩老师像是咖啡行业的「搅局者」,本着让消费者用奶茶价买到精品咖啡的初心,以及对咖啡一成不变的热情,让精品咖啡一步步走向了大众市场。



Q

你反复提到了一个词是「初心」,它意味着什么呢?

A

「初心」是一种选择和取舍吧,比起什么都做、什么都要,不如专注自己擅长的和真正喜欢的事情。


对我来讲,「初心」就是回馈家乡。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云南的好东西,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传播方式,带给一线城市和大众分享。我看到过一些云南餐厅和产品,一方面会觉得「哇,这个真的把我们云南人的东西带出来了」,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很可惜,它不是云南人做的。


并不是说它不好,只是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我觉他们的在地经历有限,可能不一定有机会领会到当地生活的精髓,所以在表达上无法还原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情绪和情感,就是如果这件事是我来做,我不会这么做。我是有一种家乡情结在里面的。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蛮多元化的人,不管学科背景啊,还是生活过的地方啊。所以我希望以更融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以更当代、更都市但又不刻奇的方式,把家乡好物带给更多人。假如它有机会来到上海,也许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让更多人体会到云南本土文化或者精神品格。


关于什么时候将全力驶向初心,Yoji说,也许是即使试错失败,也输得起的时候,这究竟需要多久,答案好像并不重要,毕竟,还有什么会比26岁时广泛好奇和大胆尝试更值得鼓励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