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苏对峙、中国崛起……政治角力的背后,地理与历史是何关系?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1-09

《豪斯霍弗与太平洋地缘政治》节选三

坦布斯(Lewis A.Tambs) 撰

曲达译  马勇 校



[编者按]坦布斯此文发表不久,美国就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2002年),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如何影响其国家战略。而此文的思想依据则是德国“地缘政治学之父”豪斯霍弗在《太平洋地缘政治学》(1925)中表达的观点,作者受豪斯霍弗的思想启发,主张美国应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的变动。豪斯霍弗当年的观点曾经启发了美国警惕日本的崛起,而本文作者提醒美国当局,如今得警惕中国的崛起。
由此可见,太平洋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今天为大家节选的篇章,更是直接体现了国家基于地缘政治影响展开的交互与博弈。在豪斯霍弗身后,太平洋的局势真的如他在《太平洋地缘政治》中的所言,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开启了新篇章。豪斯霍弗对于地缘政治这门学科的意义不言而喻。今日,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作者笔下的地缘政治局势,了解他们的立场和构想,对世界未来的前景有一个多方位的参考。
文中标题为编者所拟,以方便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



美国控制了太平洋海域


正像基钦纳(Kitchener)勋爵四十年前预言的那样,西欧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被永久摧毁。人口稀少的澳洲和新西兰依然还在坚持,但不再受母国大英帝国庇护,而是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国的海军和空军基地控制了太平洋从旧金山通往夏威夷的通道,以及过去曾被德国和日本占据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萨摩亚群岛、菲律宾和冲绳——美国控制了太平洋海域。日本不仅被摧毁,还被夺走了从台湾到南千岛群岛([译按]日本称“北方四岛”)和库页岛的全部制海权,同时面临被上百万遣返的战俘以及回归的难民所吞没的困境。俄国成了真正的赢家。



苏-美对峙,日本重新崛起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很快就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欧亚联盟关系保持了十几年。显然,受到美国国务卿艾奇逊(Gooderham Acheson)在1950年初关于将南朝鲜排除出美国的远东防线的声明影响,当年6月,北朝鲜在苏联支持下向南朝鲜发起攻击。美国在联合国授权下转而支持南朝鲜。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直到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在此期间,斯大林去世,“冷战”进一步加剧。


拉美人被夹在这场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之中,他们的国家受到苏联的影响,除了像智利将军蒙塔尔瓦(Ramón Ca.as Montalva)这样极少数的例外,他们不会关注太平洋前线的战斗。然而,受朝鲜战争刺激而重建的日本却改变了这一切。大量石油、矿石和农产品被出口到复兴的日本,从南朝鲜转移来的投资和工业的勃发,日本重新聚焦亚太拉美地区。最后,在美国庇护下,日本不再通过军事手段,而是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成功重建大东亚共荣圈,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


中苏盟友关系在1960年破裂,俄国人不愿把技术尤其核技术送给中国,同时也拒绝保护中国大陆免遭台湾的攻击,中国方面则公开要求苏联返还被侵占的领土,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破裂。莫斯科转而开始围堵中国,扶持日本和国民党的方法失败之后,苏联认为,曾接受过其巨额战略物资援助的印度和北越才是真正的盟友。美军在南越边境集结,持守战略上防御和战术上进攻的策略,结果美军却被打败。1975年西贡陷落。作为报偿,俄国得到了南中国海上最好的港口金兰湾25年的租约。苏联海军上将戈尔什科夫(Sergei Gorshkov)再也无须担心他的太平洋舰队被冰封在海参崴。



苏联解体


美国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随即做出反应,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已经为他的行动铺平了道路。1972年年初,尼克松前往北京,2月28日公布了改善中美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这份公报使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Leonid I. Brezhnev)感到紧张,他和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一样,对正在觉醒的中国巨人的智慧惊叹不已。1977年,卡特(Jimmy Carter)总统把巴拿马运河转让给巴拿马元首赫雷拉(Omar Torrijos Herrera),并支持尼加拉瓜的桑地诺(Sandinistas)民族解放阵线,而尼加拉瓜正好是另一条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运河所在的国家,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联合公报》


苏联以入侵阿富汗的行动作为报复,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的包围圈——通过苏联的西伯利亚、阿富汗、印度和越南,同时还在伊斯兰地区和非洲地区——伊拉克、亚丁、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积极采取措施,威胁中东的石油供应、南非战略性矿产以及海上交通线。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超级地位土崩瓦解。


1981年,华盛顿的新政府上台。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出台新的反击战略,废除格林纳达(Grenada)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在欧洲部署巡航导弹,威胁要发展战略防御体系,通过支持波兰团结工会(Solidarity)私下与梵蒂冈合作,援助尼加拉瓜、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和阿富汗的本土反对力量发动暴乱。他还在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中武装伊拉克部队,对抗由苏联支持的叙利亚部队,赢得了策略和技术上的胜利。面对强硬的里根,由于人口下降、技术落后、工业衰退、环境恶化等原因,1989年苏联内部爆发动乱,两年后解体。20世纪的三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和破坏西方文明进程的“冷战”(1917/1946—1989)。美国藉由1991年海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其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的地位。然而,欧亚方面也在展开行动。



德国主导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一个由德国主导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在浮现。尽管饱受国家分裂之苦,俄罗斯可能早至1990年就和德国达成谅解,这促使叶利钦(Boris Yeltsin)和他的对外情报局局长(1991—1996)、外交部部长(1996—1998)、总理(1998—1999)普里马科夫(Yevgeni M.Primakov)得以重返传统欧亚战略。普里马科夫精通阿拉伯语,他向中东的穆斯林石油出产国寻求建立盟友关系,加强与印度的盟友关系,寻求加强与中国的纽带关系。这些努力在1998年12月的新德里获得回报,当时普里马科夫仿照豪斯霍弗的战略,提议建立俄罗斯-印度-中国同盟。

 

普里马科夫为应对美国,推动以欧共体、伊斯兰国家、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多极化战略。1999年年初他被罢免,普京(Vladimir Putin)成为他的继任者,出任叶利钦政府的总理以及总统候选人。普京进一步贯彻亚欧大陆联盟的设想,即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陆地民族联合起来对抗海洋民族的战略,麦金德将其视为海洋民族的噩梦。1999年12月初,叶利钦访问中国,巩固了这一战略。2000年普京胜选总统的,并于2001年7月16日与中国签订友好协议,进一步加强了该战略。


中国开始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


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都是塞尔维亚人的保护者,并把塞尔维亚视作反对伊斯兰扩张的堡垒。因此,俄罗斯抗议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行动,在北约驻阿尔巴尼亚维和部队到达之前,俄罗斯军队抢先占领了科索沃部分地区,而北约的这支派驻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正是为了挑战叶利钦和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国防部部长迟浩田谴责美国先头部队的袭击行动:


既然美国想通过中东战争打击伊拉克以及对南联盟的武装侵略来炫耀他们的新式武器,我们就等着反击他们对我们的武装干涉,也好显示一下中国开发的新装备。


中国确实有新式武器。美国的投资家、工业家正以空前速度把各种技术送往中国,而且还有美国官方的支持和鼓励。美国国防部从1993年就开始训练解放军精英,直到1999年才被国会禁止。国家主席在1997年底访问华盛顿期间,还使用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个术语。1998年年中,克林顿总统访华期间,接受了中国的“三不原则”: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许可私营企业参与建立中国军工企业。




古怪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如下一连串事件之后:获取亚丁港港口设施;在苏丹部署安全部队保护其石油利益;在南中国海要求主权;在富含石油的南沙群岛巡航;另有一支中国的海军舰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美洲太平洋沿岸航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是一家由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它通过谈判试图接管在加州长岛400号码头的前美国海军军港,虽然因国会干涉而作罢,但后来他们还是获得了9号码头。


不仅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还进入了加勒比海。1997年,有中国官方背景的和记黄埔集团的一家下属公司,拿下了巴拿马四个港口控制权。其中两个港口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到巴拿马运河的入口,该公司还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管理权。随后,中国签约控制了巴哈马港口设施,并在自由港(Freeport)建设集装箱设施。哥伦比亚的阿朗戈总统(Andrés Pastrana Arango)解除了对大部分领土的武装管制,卓有成效地让游击队控制了国内局势。同时,卡斯特罗(Fidel Castro)主义者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Hugo Chávez Frias)声称,要恢复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创建的大哥伦比亚——由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厄瓜多尔组成,可能会以人民共和国的形式出现。


这些事件再结合1999年12月美国前总统卡特把巴拿马运河交还给巴拿马政府,9·11事件迫使美国封锁了南部边界,以阻止大量因饥饿、不可避免的社会动荡、由卡斯特罗支持而爆发革命的墨西哥难民涌入。这迫使美国离开西太平洋,转而解决南方边境问题,2001年10月,普京宣布从金兰湾撤军,比计划提前了两年。中国人胜利了!这是一个比中国进入世贸,以及主持上海的亚太峰会影响更为深远的胜利,其象征是布什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皆身着唐装。


拉丁美洲的角色



拉丁美洲身处太平洋的东部海岸的巨大纵深,被迫陷入巨人们争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冲突。然而,拉美究竟是做旁观者还是可以参与其中呢?曾有一个时代,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民族控制了美洲到非洲的海域。葡萄牙控制着莫桑比克海峡、亚丁湾、阿曼(霍尔木兹海峡)、锡兰、马六甲、帝汶岛和澳门;西班牙则控制着从合恩角到努特卡湾(Nootka Sound)的美洲海岸,向西穿过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直达菲律宾群岛。按照豪斯霍弗的理解,当时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内湖。


问题在于,美国正为伊斯兰恐怖主义者的袭击而分心,而欧洲正在衰退,它正面临大量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穆斯林移民涌入,因此,欧洲在德国领导下加入西起莱茵河东达黑龙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俄、中、印联盟。在这种情形下,拉美是否可能像巴西的马托斯将军(Carlos de Meira Mattos)提议的那样,领头建立一个新的跨洋联盟(NIOA)?这个由加拿大、美国、巴西、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组成的跨洋联盟,可以抵抗麦金德视作噩梦的将欧亚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联合起来的构想,从而拯救太平洋——但关键是日本和巴西。


然而,随着1999年12月巴拿马运河被交还,日本和巴西可能与中国合作,就像在1980年初期,由于担心被巴拿马控制其石油和矿产通道,他们与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协商挖掘一条穿越尼加拉瓜的运河。如果日本(还有巴西)像豪斯霍弗建议的那样,与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合作,那么,南部侧翼被撕裂的美国就将失败。如果中苏同盟当年的势力横跨美洲两岸,并控制了加勒比海地区,那么,只有日本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加上南美共同市场(Mercosul)、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形成一个新的跨洋联盟,才能将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从欧亚联盟手中拯救出来。那样的话,美国将何去何从?究竟是正在衰落的大西洋,还是豪斯霍弗预测的未来的海洋——太平洋?



尽管豪斯霍弗几十年前已经去世,他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分析依然影响着全球均衡,无论我们采取豪斯霍弗的视角,还是接受马托斯将军的观点,抑或接受新的世界秩序,豪斯霍弗和他的《太平洋地缘政治》都可以为我们预见未来的前景。

(文章有删改)


点击回顾:

他大胆预测:“地缘政治的未来属于俄罗斯-中国联盟。

德国地缘政治学之父:豪斯霍弗丨少将学者



太平洋地缘

政治学

[德]豪斯霍弗 著

马勇 张培均 译

《太平洋地缘政治学》即将上市,敬请期待



地缘政治学的

历史片段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编

刘小枫 甘阳 顾问

娄林 主编



扫描小程序码购书


天猫链接(复制后打开淘宝)

$obg7YIQvu1W$



经典与解释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