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浮士德〉发微》:社会制度转型时,“市民主体”何处去?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7-23

《浮士德》发微

谷裕 选编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浮士德》插图


《〈浮士德〉发微》组织翻译了德国《浮士德》研究的重要代表性文献。包括:《浮士德》最新注释本的出版前言,研究史概要,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的导论,就某个问题、某个场幕的深度解读。文献选择既有经典研究,也有基于新理论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选文作者涵盖德语文学学者、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学家等,各家分别从本专业出发,分析解读《浮士德》中相应场幕。作者的政治立场、宗教派别、年龄段不同,论证的指向和落脚点也有所不同,可谓《浮士德》研究的精华与荟萃。



编者简介


谷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博士导师。近年主要从事歌德《浮士德》研究。近年出版《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德语修养小说研究》等学术专著,《面向终末的美德:罗马书讲疏》《此世的君王:约翰启示录解经及政治神学论文》等学术译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目录


编者前言


《浮士德》的版本及其编本

《浮士德》研究和接受史

歌德之前的浮士德素材传统

歌德的《浮士德》与《新约》

对自然的虔诚与活人献祭

《浮士德》中两场“瓦尔普吉斯之夜”解读

《浮士德》第一部中的音乐剧

《浮士德》中的经济问题

荷蒙库勒斯与海伦

形体与强力

歌德、吉贝尔与奥地利的卡尔大公

“伟大和痛苦,罪责与恩宠”



内文试读


《浮士德》研究的各种结论

(摘自《〈浮士德〉研究和接受史》朔尔茨 撰)


歌德


人们也可以从整个文字世界(dargestellte Welt)出发去理解:如果对二百年间《浮士德》研究中的精髓做一个巡礼,如果暂时剔除意识形态成分,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在泛滥成灾、枝节旁生的公共讨论中,通过讲述18、19世纪之交德国和欧洲社会制度最核心领域所经历的断裂,歌德做出了多么卓越的贡献。


这部剧的出发点是主体的重新建构。它探讨了男性市民主体如何转型成为无休止的发动机,占领创造力的理论制高点,完成对大自然的实际改造。而这些都须他们自己负责。


这里涵盖两性之间的新型权力分工及女性的矛盾角色,即在情感领域被拔高,而在真实生活层面受压抑。当前市民阶层的男性个体身上的效绩能力,体现在医学、物理、化学等核心科学领域,体现在具有生产力的自然科学领域、交通系统、扩张世界的贸易领域、国家经济、国家宪法和战争领域。


这个新型社会制度下男性个体的统治,一直延伸到自产自销型男人的茕茕孑立,在浮士德的极度孤独中尤为明显。放眼望去,皆是对立:一边是工作,一边是享乐;一边是通过有效利用自然实现自主自治,一边则是公共领域的宏大叙事和利他主义;一边是高高在上,一边则是俯首称臣,在守成者与破坏者、新建者之间抗衡——这些都是新世界的组成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源地。



换言之,19、20世纪被称作“浮士德式天性问题”的东西,说到底都是男性在近代社会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基本矛盾。


歌德用以开启(也用来结束)剧情的第一个矛盾是,“现代”男性有征服大自然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却无法完全得到满足。


第二大矛盾在于,一切行动都指向人类幸福,同时又伴随个体的毁灭。这些个体受制于巧取豪夺者,从坠入爱河的女人到归隐内心的邻家老者 [第五幕中的浮士德],他们无不受到体制的压迫。这个体制自私自利,占取基本资料、工作、产品。浮士德过去的经历,成为更有意义的选择:按照希波克拉底誓言,医生的行为当以患者福祉为最高目标,然而这位医生又因对自然缺乏控制,结果走向反面。


《浮士德》插画


第三大主要矛盾介于追求和毁灭之间。追求的是爱情和家庭幸福,毁灭的则是爱情对象——在感官私欲、对心爱女人的占有欲、性满足之后产生的负疚感共同作用下毁灭。


第四个主要矛盾在于,从事创造性工作和享受工作产品,二者从根本上无法达到平衡。


世界观经历了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到市民资本主义的转型,这个过程被赋予广阔天地。从“天堂序曲”经由魔鬼形象直到“山涧”中彼岸世界的人,该剧讲述了基督教世界观的内在消解,让位给以近代自然科学认识论为特征的世界观;该剧参与了关于地球及其居民、植物和动物起源引发的争议,它表现了启蒙理性与情感喜好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导火索是,新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私吞,财富的聚敛和囤积,以及如何采取新方法从经济上巩固国家与统治。该剧还证明了歌德的一套譬喻、影射、相对化与戏谑体系,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世界观潮流,从古代神话到神学,从新柏拉图到泛神论。这一切都融入了歌德自己的世界观。



戏中的世界观,以及进一步而言,歌德的世界观,分散在不同角色身上,包含了关键的价值定位:理性与尘世,机械的世界观,17世纪、18世纪初的自然科学、现代化,这些都由梅菲斯特所代表;浮士德则代表泛智学(Pansophie)、神秘的世界观。这部剧及其作者借助彼岸的边缘角色,站在形而上的一方,鞭笞经验主义。启蒙,因将宗教近乎解构成无神论,而被架空、撤销。


必须承认,改变征服自然的形式、转变社会结构、重建主体、关联彼此,皆堪称天才洞见和非凡之语。在《浮士德》中,歌德将资本主义中本质上无穷无尽的工作过程,塑造成超验的、超出经验现实的、形而上的过程。在新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必须一再超负荷工作,而无法到达哪怕一个相对终点;从这一正确分析出发,歌德得出的结论是,浮士德所践行的是一种有所为的、自我认同的、尘世的形而上学。


用悲剧的概念证实了新制度下的主要矛盾,那是介于工作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尽管生产率如脱缰般增长,但是从未达到饱和,因为一个企业要在经济层面生存下去,就得无止境地变革生产方法。歌德对此的直观表达是劳碌的悲剧(Tragik der Rastlosigkeit),是主人公的永无宁日。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


与此同时,似乎只有通过性爱方面的禁欲苦行,科学家与大企业家才能拥有绩效能力。可是如剧中所示,这种禁欲是在萎缩主体,既不稳固也不持久。社会产生了一些副产品,首先是性功能障碍者和变态。带着业已存在的神秘而非现实的奇思异想,歌德在女巫信仰和招魂术中发现一片天地;他可以在那里挥洒色情而曼妙之笔,来表现性爱带来的颠覆破坏,而无须顾虑文化审查。

将冲动的浮士德视作市民个体的化身,亦属天才之见。他在医学、自然科学、经济、战争、执政、实业、殖民、征服经济帝国等方面的驱动力,首先来自对另一性别的背弃。从心理上依附母亲,对其由外(杀害格雷琴之母)而内(对众母的不敬)地征服,才可以促成他同一个地位相当的女人有染,才能让他承认亲生孩子。


可是,海伦何尝不也是男人惧怕女人的产物。她符合弗洛伊德笔下的“由男人遴选的特殊客体类型”,就是说,她是浮士德由于惧怕母亲而作出的选择。强暴一个姑娘,象征年轻男子的性高潮(Orgasmus-Flug)和堕落(Absturz),同时也验证了浮士德不能跟一个女人有持久关系。在心理层面十分精准地刻画出,他退避到同性恋和鸡奸当中,由于惧怕女性,需要梅菲斯特这个第二自我。作为对立形象的奥伯龙夫妇是一对幸福伴侣,他们的存在说明,在新型男性主体身上,不可能有持久关系。


浮士德难题


直到很晚,性描写才成为研究对象。歌德在他的剧中加入男性性爱的许多侧面。讲述的方式大都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稍作陌生化处理。在第一部“瓦尔普吉斯之夜”中,首先是破坏性的、男性的性幻想被公然推上前台,在梅菲斯特身上轻易即可看出同性恋倾向。对于读者和观众的最大挑战,是昭然若揭、几乎毫无遮拦的前戏,作为男性生殖器象征的钥匙被攥在手里,对众母的不敬作为海伦一幕(Helena-Akt)的准备。Akt一词在这里具有双重含义——幕和性行为。伊尔泽·格拉汉姆认为浮士德海伦的关系是心理层面的乱伦。


这个话题到底有多么充满禁忌,通过以下两个例子可见一斑。罗姆尼茨(Hugo von Lomnitz)在其1887年出版的仅发行100册的著作《众母——重新思考〈浮士德〉第二部中最难解读的一场戏》(Die Mütter. Anregung zu neuer Deutung der schwierigsten Szene des II. Teils des Faust)中,强调感官满足的核心意义及其象征性表述:“还有钥匙搭配……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象征之一,而经典的三脚架(Dreifuß),明显代表女性阴部。”


罗姆尼茨选择发行地伦敦、一家斯特拉斯堡的出版社,确保这是一部贡献给世界文学研究的拉丁文献。就连《〈浮士德〉第二部中的情色》(Das Erotische im zweiten Theil des Faust)这本小书的作者,在1883年时也格外小心,将自己扮成已故的Dr. v. Sch教授,同样上了四重保险:已故、只用姓的前几个字母、贵族头衔、教授头衔。这一切,只是为了规避外界攻击。



两本著述皆——早于弗洛伊德——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作为戏剧支柱结构的爱情主题中,“感官满足”起核心作用,其破坏性的一面不仅体现在格雷琴悲剧中,而且还彰显于《浮士德》第二部的“火焰把戏”(Flammengaukelspiel)。


阿尔布莱希特·薛讷乌尔里希·盖耶20世纪末的评论之前,细节都被略过了:小男孩车童(Lenker)作为感官欲望的化身,把象征女性阴阜的三脚架带到众母面前;下沉与上升作为性行为,抢夺海伦作为对被掳掠女性的暴力,特洛伊作为女性身体被强暴摧毁,占领城堡和少女作为对女性的施暴;欧福利翁的一跳作为性交,荷蒙库勒斯作为男性精子的产物或者一只卵的结果。


感官之爱与性交场面被升华,浮士德海伦在洞穴里达到性高潮,周围舞动的精灵象征性地表达出这一切。然而直到今天,歌德精心打造的所有性爱感官暗示,也没有得到充分解读。


男性对性爱的恐惧,伴随着控制自然、夺取财富和统治权之路。这是在重新确定旧式的男女权力分配。不只格雷琴,就连海伦都成了阶下囚或无助者,她尽管形式上是女王,却坐实了浮士德的统治者角色,为他奉献出城邦甚至自己的生命。女性仅仅作为高高在上的“永恒女性”带着男人飞升,而浮士德同格雷琴和海伦的爱情关系则说明,“凡间女子”让男人下沉。



歌德编织颠覆性、攻击本能以及世界观转型的能力,无人超越。中世纪基督教简洁的自然概念下的世界观,与19世纪初以来由自然科学领军的世界观,二者催生了大量丰富文献,想象自然如何发生作用,如何产生持久影响。以卡巴拉主义、炼金术、阐释学、神秘主义、招魂术、女巫、魔鬼及其变形为关键词,出现了一个想象的世界,把对自然现象的真实感知同奇妙的幻想性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世界观,即对自然现象进行魔幻化、性爱化。


歌德对这个有着丰富文献记载的世界和这个被启蒙时代大幅冲刷褪色的世界大加利用,来表达其所理解的那个源于冲动的世界,那个富于侵略性、混乱且肉欲横流的世界,首当其冲的便是性暴力和性变态。如此丰沛的想象世界,化作巨幅诗篇,成就了“女巫的丹房”“瓦尔普吉斯之夜”“古典瓦尔普吉斯之夜”等颠覆性场面。这一诗篇向研究者提出挑战,要求阐明那些传统路径。这个浩瀚的研究方案,直到今天都没有画上句号。




延伸阅读


《浮士德》发微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复制后打开淘宝:信WpXy21rD64R信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京东↓↓ 




相关图书

汉堡剧评

《浮士德》发微

论古今学问

尼伯龙人

欧洲中世纪诗学选译

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

哲学与哲学之诗

克服历史主义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书讯丨莱辛《汉堡剧评》:18世纪德国戏剧批评的高峰浪漫派就是反启蒙吗?丨厘定早期浪漫派的政治哲学语境华夏社科2021年终盘点(一)丨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献给甘阳教授荣开七秩 | 刘小枫:大西洋革命理念的世界史悖论古典学和中国学术共同体(2019年) | “甘阳与当代中国文化意识”之六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