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纵横》2022年第1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编辑部 经济纵横编辑部
2024-09-24

更多精彩,请点上方关注我们 

2022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沈文玮,李昱





摘要:新时代如何把握历史新机遇,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代现代化以数字经济为驱动,推进了要素体系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及人类劳动过程的现代化。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形态的新挑战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的呼唤。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破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世界性难题、坚持独立自主探索数字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社会文化均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以科技创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和现实路径

陈曦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将面临诸多重大影响因素,科技创新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项。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科技创新既可有效改善和促进社会生产、推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也可有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缩小差距,有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对新技术及其涉及资源的拥有程度和应用能力不同,也可能产生就业机会不平等、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还需积极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加快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建设,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用于增进人民福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生产方式的本体论

王今朝,余红阳





摘要:从学术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基础的发展是核心概念的澄清与发展。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产方式理论是关于社会、经济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但由于生产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和生产方式自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学界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依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表述和生产方式自身的发展,运用数学函数概念对社会生产方式加以本体论再现。生产方式就是人们生产所需要的产品的方式。它不仅涉及投入和产出,而且涉及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因此,社会生产方式就是社会运用投入获得产出的方式。投入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社会关系都是可变的,不同的投入既可能构成对立,也可能构成统一。产出的社会关系只有保持和投入的社会关系的一致性,一种社会形态才能得以维系。






租金、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余超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观点来看,租金通常被视作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特定形式,但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仍需充分讨论。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了租金影响经济增长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租金会通过作用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来影响经济增长,而这两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租金榨取的阶级结构、竞争的制度形式、土地所有权形式、国家的制度形式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等制度形式,从而初步考察了租金与社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为扩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增长与分配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未来产业发展与政策体系构建

杨丹辉





摘要: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强等突出特征,但其价值实现与政策环境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本文在解析未来产业内涵与特征基础上,研判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及对全球竞争格局的影响,指出未来产业在数字化和绿色化两条主线上逐渐演化出多条“赛道”,已成为大国竞相开展颠覆性创新、各国产业政策密集投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焦点领域。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发展未来产业要遵循前沿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触发成长的基本规律,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握“赛道”切换及全球生产体系重塑的战略机遇,本着创新、包容、协同、开放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支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瓶颈,以前沿科技突破和未来产业发展共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与未来产业的选择

李晓华





摘要: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战略和政策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而规划、引导和支持的前提是对未来产业进行识别和选择。基于创新的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理论,本文提出,技术与市场共轭演进,共同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技术与需求的双向互动中作出对未来产业的选择,同时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供给条件。从技术供给看,选择未来产业需要考察技术所处发展阶段,通过专利数据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未来产业成熟度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从市场需求看,需要考察市场与技术的匹配度、新技术对现有产品的替代能力及是否存在相对确定的新市场需求;从要素供给看,未来产业发展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力、科技创新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影响。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兼顾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并结合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特征选择政策工具、支持范围和力度。






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特点、趋势和中国应对

石建勋,朱婧池





摘要: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正在加速推进。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其中,美国、英国等国家从“自由探索”向“政府干预”转变;德国、法国等国家通过政府直接引领,营造优越的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以问题为导向,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中国立足本国优势产业,寻求数字化新变革。但总体而言,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均表现出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政府的发展战略为主导、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合作为基础、以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为战略选择、以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人才为重要支撑、以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为主赛道的发展特征。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构的竞争中,中国应将进一步夯实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共性技术辐射能力,充分利用工业体系规模优势,把“双循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视作战略着力点,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金融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动态机制与对策研究

胡若痴,张宏磊





摘要:价值链面临“低端锁定”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数字金融的出现创造性地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本文在分析数字金融助力制造业企业出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初始积累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层级跃升阶段和高水平发展阶段深入分析数字金融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动态机制。为推动数字金融更好地助力制造业企业出口,应完善征信体系建设,提升出口融资效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惠及欠发达地区企业出口;提升资金供给效率,推动供需对接与适配;加强安全性监管,保障企业出口安全。以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贸易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测度评价与实现路径

郭晗,全勤慧





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实体经济延伸产业链条、重构组织模式,实现实体经济领域要素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本文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阐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并分析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数字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差距;各省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持续深化,但大部分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现实路径。






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大国路径

陶文娜,欧阳峣





摘要: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给中国带来实现技术“并轨”和产业“跃升”的战略机遇。面对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浪潮,新兴大国应以积极姿态抢占制高点,努力赢得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具体地说,新一轮技术革命趋势为新兴大国发展生物经济和实现产业跃升提供了战略机遇,国内资源多样性和市场规模性形成了发展生物经济的大国优势。应构建政府和市场协同一致的大国治理机制,提高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生物经济和生物技术创新中的协同性,构建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生物经济发展格局,从而开拓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大国路径。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邱红,魏雅鑫,王宇纯





摘要: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分析城市群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为促进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达到区域创新效率的有效状态;北京市的创新效率较高,其他城市整体处于相对中等水平,个别城市创新效率较低;京津冀地区劳动力与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及创新资源呈现以北京市、天津市为主导的中心化结构;劳动力质量、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劳动力就业密度与创新效率显著负相关,政府支持力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为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创新效率,需要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加大政策对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的落地与发展;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中印双边贸易潜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绍媛,郑阳芷





摘要:印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与其双边贸易的发展对两国经济甚至“一带一路”建设都有重要影响。对2007—2019年中印两国贸易潜力的分析表明,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中国对印度出口的贸易效率不高,印度对中国出口的效率相对较高;关税税率的下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上升都能提高中印两国的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能提高印度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双方共同加入多边合作组织及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促进双边贸易额的提升。为进一步激发中印双边贸易潜力,应优化中印双边贸易结构,扩大印度优势产业的进口;推动中印自贸区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拓宽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






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韩杨,范静





摘要: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提升,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存在治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企业绩效不佳。本文利用2010—2019年农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探究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正向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力度与创新产出表现,进而改善企业绩效。因此,建议农业上市公司将技术创新提升至公司治理的层面,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统筹协调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战略决策,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注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提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范方志,彭田田,唐铁球





摘要: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起到重要作用,不但有效惠企利民,还加快推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与传统的转移支付制度相比,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具均衡性、高效性、创新性及稳定性。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内在逻辑是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均衡、规范高效”的财政体制,但目前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还有待完善,应进一步加强直达资金的制度建设、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保持财政制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对于构建新型财政体制、优化央地间财政关系、加快现代预算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梁雨,刘健





摘要:金融发展对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全球价值链中的研发设计、营销推广、渠道建设等生产环节。鉴于金融发展特有的高密集度的知识技术及高附加值的特点,强化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作用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突破口。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发展水平决定着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发展程度。本文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分别考察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制,发现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及资本流通效率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因此,应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优化金融市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责任编辑:金光敏

网络编辑:刘维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纵横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