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金龙: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陈金龙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08-28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

[摘    要]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主要是对党的自身历史的自信,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来源于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的拥护支持,来源于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来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政党自信与国家、民族自信的交织,是历史自信与现实、未来自信的统一,也是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既有利于塑造世界大党形象,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历史借鉴,也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坚定历史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
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     历史自信

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民族、国家、政党历史的信心和信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评价,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历史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此后,他在多个场合重申要坚定历史自信,并从不同维度对历史自信进行阐释。那么,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如何把握、底气来自何方、特点如何概括、价值如何定位呢?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略探讨,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解。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对党的自身历史的自信,是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自信,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精神的自信。

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决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分四个时期进行了具体总结。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想引领时代发展,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指引。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理论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实践成就。《决议》既重视总结四个时期的理论成就,又重视总结四个时期的实践成就,字里行间透出了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的自信,道出了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的自豪。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因此可以说,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历史贡献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基本内涵。

党的百年奋斗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篇章。《决议》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揭示了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党的自身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党和中国人民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提升了人民的社会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从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从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从党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关系而言,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从党的自身发展而言,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地位的阐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内涵。

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决议》从十个方面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这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党和人民、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集中展现。《决议》在阐释每一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时,使用了“只要……就一定能够”的表达,话语的坚定性彰显了对历史经验的自信。如在阐释“坚持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时指出:“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达充分体现了对“坚持中国道路”历史经验的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对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进行了系统说明。他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如此,既提升了历史经验的地位,彰显了历史经验的功能,又诠释了历史经验的运用之道,有利于历史经验当代价值的发挥。由此,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当代价值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内涵的重要向度。

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靠的是精神力量支撑。党的创建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此为基点,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一切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取得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精神的支撑。因此,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内涵的延伸和拓展。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源于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的拥护支持,来源于对党的历史的正确认知和评价,来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习近平看来,“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清醒认知与自觉担当,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始终代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利益。党的性质宗旨、党的初心使命生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深厚根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自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决议》中“党领导人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党和人民事业”“坚持人民至上”等表述,彰显了人民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重要支撑。

历史自信的生成以历史认知为基础,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重大成就的清醒认识,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把握,就难以生成历史自信。习近平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和宣传,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提出“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大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党的百年历史主题,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为全党全社会科学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面总结和科学定位。

大历史观要求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置于历史长河和广阔空间背景进行分析。《决议》在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进行叙述和评价时,将党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长河中来评价。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来源于党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选择,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经过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党的百年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奋斗不仅创立、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应该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对于中华民族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实践基础。

历史发展受制于历史规律,但政党在历史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认清了历史规律也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就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和把握。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总要求,就是“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将自我革命作为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之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概括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等方面,实际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价值取向、力量基点、道路选择、发展动力等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独立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的文明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认清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大势,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主动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生成的重要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政党自信与国家、民族自信的交织,是历史自信与现实、未来自信的统一,也是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首先是一种政党自信,是对政党品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自信。1951年2月,毛泽东起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时提出,“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这成为定义中国共产党政党品质的经典表达。《决议》沿用了这一表达,强调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是政党品质自信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自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政党自信是成就历史自信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与国家面貌的根本改变密切相关。经过百年奋斗,中国摆脱了四分五裂、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实现了高度统一、繁荣富强和独立自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国家面貌的根本改变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基础之上。《决议》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积淀、文明发展水平的自信。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遇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但经过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现实的自信。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之上的政党自信。

历史映照现实、昭示未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包含对现实、未来的自信。《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时,从十三个方面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呈现了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彰显了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的地位。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既是历史成就,也是现实成就,对新时代伟大成就的自信既是历史自信,也是现实自信。《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同时,重申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展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向往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在历史自信、现实自信的基础上,生成了未来自信。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包含对现实、未来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政党,《决议》在展现历史自信的同时,表达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在回顾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的历史时,流露了痛惜之情;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等问题时,表达了忧虑之情;在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存在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国家地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建设面临的考验风险时,充满了忧思之情。正因为如此,《决议》要求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历史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由于主观和客观、国内与国际的原因,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经历挫折和失误在所难免。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重大成就的同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决议》在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同时,对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进行了反思。对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决议》进行了客观呈现和分析。如此,既有利于反思和借鉴历史的教训,又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历史、承认历史的正确态度。因此可以说,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特点。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有利于塑造百年大党形象,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历史智慧,也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刻认识党的历史,做到坚定历史自信,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对待历史的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成熟的政党,能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将历史置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建造纪念场馆、设立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强化历史记忆。为统一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先后通过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历史进行总结和评价。特别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塑造世界大党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形象,也有利于增进人民的政党认同,从而使党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历史经验蕴含执政智慧,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执政智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内在要求。《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实际上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智慧的高度凝练,也是奋进新征程的实践指南。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历史智慧,有利于掌握历史主动权,使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避免出现偏差甚至颠覆性错误,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刻认识党的历史,做到坚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系统总结,为全党全社会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支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蕴含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学会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学会用大历史观审视历史、评价历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曲折和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时有出现,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和宣传造成较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否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颠覆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具有价值取向政治化、话语表达极端化、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如果任其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坚定历史自信,让历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强化历史记忆,既有利于澄清历史是非,提高历史辨别能力,也有利于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因此,坚定历史自信,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武器。

历史自信是回望过去获得的精神力量,也是走向未来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认清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内涵、底气、特点和价值,形成对于历史自信的共识,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逻辑起点。同时,通过制度化、长效化的机制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对于坚定历史自信也至为重要。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历史自信是在比较中形成的。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特别是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置于国际背景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诠释中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利于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也是通过自身体察和感悟形成的,他者的评价对于坚定历史自信具有一定参照意义。比如,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广泛赞誉,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起到了一定帮助。以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评介为例,他说,“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美国”。将这些他者评价引介到国内,也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不再接受电子邮箱以及其他途径的投稿。作者可登录本刊官方投稿网站(http://mksz.cbpt.cnki.net),成功注册后登录系统进行投稿,并可以随时登陆系统跟踪查询稿件状态。投稿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本刊取得联系。本刊原投稿邮箱mkszyyxs@126.com将作为编辑部联系邮箱使用。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版面费、审稿费及印刷费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2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