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商业与金融

工程院院士下场开公司,已递交招股书,连年亏损何时才能盈利?

木阳 数智猿 2023-07-17
作者:木阳 / 数智猿
编辑:媛媛 
/ 数智猿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热潮兴起,数字化转型需求大量释放,我国大数据软件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依据赛迪顾数据,近5年来我国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年均增速约为30%左右,即三年翻番。

在国产大数据软件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基础支撑、数据服务和融合领域的数千家涉猎大数据业务的企业亦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浙江邦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盛科技”)通过多年发展,服务了近400家大中型客户,随着公司规模及营收的逐步扩大,邦盛科技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谋求科创板上市。

6月19日,邦盛科技上市申请获受理。本次公开发行,公司预计投入募资12.67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实时智能平台研发及升级项目、实时智能技术体系产业化、研发中心建设及营销网络建设。

工程院院士亲自下场,研发产品实现部分国产替代

毫无疑问,数据是这个时代的新能源,如何管理和使用好数据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

相比“冷数据”,实时数据的“热数据”因这类数据迟滞性较低,一般存续在秒级以内,甚至毫秒级、微秒级,数据处理分析难度更大。

成立于2010年的邦盛科技,就是一家处理“热数据”的大数据公司,专注于大数据实时智能分析与决策技术研发及应用。

邦盛科技通过“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软件”,帮助客户实现高实时、高并发、高精细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并依据数据完成高效的决策和预测,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招股书显示,公司股权分散,无控制股股东。陈纯、王新宇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两者亦是公司主要创始人。

其中,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陈纯,不仅是博士、教授,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10 年5月起任邦盛有限董事长,现任邦盛科技董事长。另据招股书,董事会包括陈纯在内的6名董事均来自浙江大学。

长期以来,国内大数据实时智能领域技术主要源自国外开源技术框架。背靠浙大的邦盛科技不仅自主研发构建了底层基础架构,并在此架构之上形成核心技术和一系列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产品;而且公司设计了“时序中间态”的新型表达结构 StreamCube,通过多颗粒度时间切片及聚合的方式实现高性能数据处理,替代了传统堆叠式窗口的滑动时间窗口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大幅提升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同时保证了时间窗口移动的灵活性。

根据赛宝实验室的测试报告,公司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核心子平台流立方平台、图立方平台代码自主率(行数)分别达到 94.65%、92.71%。目前,流立方平台单物理节点每秒数据流水处理量超过 50 万笔/秒,少量节点的集群吞吐量可达数百万笔/秒。

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产品替代 Oracle、IBM、SAS等国外厂商的智能风控产品,帮助我国众多金融机构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

然而,攻克技术难关的邦盛科技,在商业化变现盈利的路上,却走得并不顺利。

收入越多亏的越多?更有业务毛利率三年下滑了32.52个百分点

招股书显示,2020年度-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1亿元、1.96亿元以及2.7亿元,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63.63%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042.05万元、-7911.12万元和-8057.72万元。截至2022 12 31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02亿

可谓“收入越多,亏得越多”。

拆分业务来看,邦盛科技主要有三大业务,分别为“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组件”、“大数据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以及“技术服务”。

“平台组件”即标准化产品;

“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即结合场景推出的定制化产品;

“技术服务”即为客户提供技术开发、运维、风险比对、咨询等服务。

目前,大数据实时智能产品已在智能风控领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并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银行客户涵盖6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的5家,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11家。整体而言,公司已服务近 400 家大中型客户。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业务类型划分收入占比情况(2020年度-2022年度)

其中,定制化产品“大数据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为公司第一大创收业务,虽然报告期三年间营收额持续增长,2020年度的7000万增至2022年的1.2个亿。但其收入占比从70%下滑至45%。

标准化软件产品“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组件”在2021年表现优异,收入占比从2020年度的不到5%跃升至2021年的24%,但这种猛增势头并未在2022年得以保持,2022年收入同比下滑11%。

数据猿翻阅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发现“平台组件”在2021年收入大爆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流立方平台组件销售收入较2020年翻了近8倍,创收2841.74万元;二是PipeACE 平台组件、关联图谱平台组件、三核决策平台组件录得收入合计1411.24万元,这三类平台组件在2020年未有收入产生。

相较于流立方平台,其他平台组件需求尚不稳定,“时有时无”的订单,让邦盛科技收入呈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标准化软件“平台组件”的毛利率较高,报告期三年平均值可达到74.5%;而收入贡献占比第一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毛利率稳中有升,2022年其业务毛利率突破40%,这两大业务收入波动直接影响公司利润。

而在2022年业绩表现中,这两大赚钱业务似乎已显现疲软之态。2022年“平台组件”收入4142万元,同比下滑11%;“大数据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虽然收入额增加,但收入占比萎缩5%。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公司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组件重要子平台的收入占比和毛利率构成情况

而在两大赚钱业务收入下滑、收入占比萎缩的同时,报告期内“技术服务”收入“支棱”了起来,营收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增长,2022年度“技术服务”收入首度破亿元,较2020年收入增幅325%!

不过,令数据猿费解的是,报告期内“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虽然逐年提升,但其毛利率却呈现“两连降”从2020年的67.04%,降至2021年的46.75%,再到2022年的34.51%,近三年“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降幅32.52个百分点!

毛利率骤降背后是让利促销还是行业内卷?都不是。

细致来看,“技术服务”业务包括技术开发、风险对比、运维服务以及咨询服务四项服务,对照往年毛利率来看,有波动但基本呈现个位数变化。

真正让技术服务毛利率“两连降”的主要原因是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减少,而更多收入来自于低毛利业务,进而摊低了“技术服务”业务整体毛利率。

“技术服务”四项服务中,毛利率最低的“技术开发服务”2020年度收入占比仅有13%,到2022年度已达到78%的份额。而“风险对比服务”和“运维服务”毛利率均在80%以上,但收入占比持续萎缩,2022年度收入占比已跌至个位数。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公司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和毛利率构成情况

而“技术服务”毛利率的下滑,也直接影响了邦盛科技整体毛利率的表现。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47.05%、50.98%和 43.75%。2022年综合毛利率较上一年度降低7.23 个百分点,主要是毛利率高的大数据实时智能平台组件的收入占比降低,而毛利率低的技术服务占比大幅增长所致。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各项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和毛利率(2020年度-2022年度)

赚钱业务做的少,不赚钱的业务越做越欢?

其实,邦盛科技也很无奈。或者说,做这行都赚的是辛苦钱。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各行业收入和占比(2020年度-2022年度)

上图是邦盛科技各行业收入和占比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来自金融行业的营业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92.53%、79.03%、73.51%,营业收入的金融行业占比持续下降但总体水平仍然较高。

近几年来,邦盛科技积极开拓其他行业客户,在国产软件数字化东风中,公司来自电信和政府的营业收入占比持续扩大。

2022年度,来自电信行业收入占比8.02%,来自政府收入占比7.4%。相较2020年度,2022年金融行业收入降低19.02个百分点,其中15.42%被电信和政府行业收入所替代。其中,电信收入全部来源于中国移动。

从其行业收入结构来看,to B端的邦盛科技,主要服务的下游客户是金融、政企,这些客户本身话语权极大、可选服务商也多,极为看重乙方服务能力。

从邦盛科技来自金融行业的收入构成上看,金融偏好“定制化服务”,“大数据实时智能应用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在54%—73%区间,“技术服务”占42%,而标准化软件“平台组件”仅有不到4%的比重。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来自金融行业的收入构成(2020年度-2022年度)

金融行业整体资金实力雄厚,通常倾向于购买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单独购买平台组件的情形相对较少。

政企偏好“技术支持”,公司来自政府机构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68.08 万元、1311.24 万元和 1997.27 万元,2021年、2022 年分别同比增长389.13%和 52.32%,收入增长主要为技术服务,来自政府机构技术服务收入占比从2020年19%提升至2022年度的98%。


来源:邦盛科技招股书(申报稿),来自政府行业的收入构成(2020年度-2022年度)

金融、政企是邦盛科技持续经营的基本盘,但随着服务客户数的增多,项目实施人工成本逐年递增。

无论是定制化服务还是技术支持,项目实施阶段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驻场服务。驻场服务就是IT人力外派,技术人员在现场驻守,对系统设施进行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工作。项目越多,IT人力需求越大。

所以,我们会看到2020年至2022年期间,邦盛科技在职员工人数从528人增加至1206人。2022年公司人效仅有22.39万元。

员工构成上,项目实施人员有757人,占员工总数的六成以上,是研发人员人数的两倍还多(研发人员有333人)。

2020年度至2022年度,参与相关项目交付和技术服务的实施人员的薪酬及福利所涉及的人工成本,分别为 4061.30 万元、8264.16 万元和 13948.14万元,报告期内,项目实施的人工成本占营收比重40%、42%、52%。

对外,要服务好大甲方;对内,要养数千名员工。一家业务不断拓展的软件公司,俨然变成了IT人力外包公司。

不赚钱,全靠外部融资输血

报告期内,邦盛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3995万元、-3505万元和-5036万元。

此外,面对大甲方,公司应收账款回款乏力。

2020年至2022年,邦盛科技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 3082.02 万元、6376.46 万元和 10535.39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0.56%、32.61%和 39.02%,均呈上升趋势。业务规模扩大,应收账款规模亦随之增长,侧面反映公司下游话语权不强,议价权弱。

经营活动“不造血”,下游回款又不及时,2020年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99.47万元。眼看着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2021年邦盛科技紧急融资输血,当年融资1.1亿元,暂渡难关。

而邦盛科技在招股书也坦言,报告期内公司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邦盛科技(及其前身邦盛有限)历经A 轮、B 轮、B+轮、Pre-C轮、C 轮、C+轮、D 轮等多轮融资过程。

目前,邦盛科技的股东多达18个外部投资机构,投资方包括新湖中宝、君联资本、国投重大专项基金、方广资本、绿盟科技、恒生电子、浙大未来创投、弘富瑞盈等知名机构,多轮融资或许也是其股权分散的主要原因。

诚如上文所说,陈纯和王新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若本次IPO顺利发行,陈纯、王新宇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将降至22.63%,比例较低。若未来其他股东达成一致行动协议,或者潜在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进一步稀释实控人股权,邦盛科技或存在控制权不稳的风险。

对于邦盛科技这家公司,数据猿认为,一方面在“热数据”处理上,以其自主创新、自研技术能力,推动数据资产化、产品化,并为金融、政企等行业解决数据分析、应用、价值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已然实现了其“创造客户价值”的经营核心。

但另一方面,公司毛利率不及行业平均水平、持续的项目实施人员成本重担、营收增长净利润却持续亏损的经营问题,迟迟未见好转。不禁让人对其冲击二级市场后的经营情况产生担忧。毕竟,邦盛科技无法改变现有经营模式,而一家公司终究要“盈利”才能活的久、活的好。

——END——

数智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服务媒体。关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对IPO及上市成熟企业在新技术产业应用、产品市场认可度以及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进行研究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