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陪伴者专栏】山竹:自我觉察、拒绝评判,摆脱惯性思维与情绪漩涡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文图 / 山竹

我在一所学校的行政岗位工作,最近招了两个学生作实习生协助我。

和这两个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帮助我确认了自己思维与情绪方面的一些问题。

问题的暴露,就是对你的一个提醒,只要去觉察,它就成为我们自我改变、完善人格的基石。

一  

那两个学生个性、特质截然不同。一个性格柔和、善解人意,可有时候很喜欢自作主张,结果把事情办坏;一个说话硬邦邦,总是很爱抱怨,不过在正式工作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配合得不错。我和这两个学生交谈时,会不由自主地使用截然不同的语气,夸张地说,仿佛就是两个我。

面对那个柔和的学生,我可以温柔、有弹性地说话,释放着自己温暖的一面;面对硬邦邦的学生,她一张嘴,就会触发我的情绪,我变的比她还硬邦邦,出口的话也会不客气。特别是她向我甩出“我不知道啊!”“你没有告诉我啊!”这样的话,我就会有被攻击、被挑战的感受,一下子就调动了我的情绪,内心生出评判、愤怒、指责。虽然我没有说出来,但是我的表情已经暴露了我的不友好。 甚至我有时一看见她,她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做,我的头脑中浮现的就是那个在攻击我的形象。

然而,她们毕竟都还是学生,仍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彼此的优缺点可以互补。我想,如果我的内心世界是稳定而有力量的,我应该可以感染那个语气硬邦邦的学生,让她多一些担当;面对那个性格柔和,却喜欢自作主张的学生也多嘱咐一下,让她别那么急躁,注意聆听,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指导者的责任与担当。可我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由此想到,我儿子也说过我是“墙头草,哪边吹哪边歪”,那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根据自己所处地位的不同,潜意识地害怕或者颐指气使。过于被外界影响、被他人影响,就是没有自己稳定人格的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我发现,是他们的不同风格调动了我的某些不一样的感受体验,触发了我对过去生活中不同片段的回忆,很大一部分是,我把我自己的过去,投射到她们身上了。

比如,听到那位硬邦邦的学生扔出来的话,我马上不爽,并马上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其实那是我讨厌的自己的一部分,嫌弃的是自己的样子。觉察一下,我为什么对这种指手画脚的人如此愤怒?那是曾经的经历一直在影响着我,我抗拒的东西就在我的身体和头脑中运行着。

二  

建构新的认知模式,使大脑以新的系统运作,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到的。

觉察是第一步,要用觉察取代评判,只有这样,你才能有一颗自由开放的心。

任何事物,无论是关于自己,还是关于外物,都是具体的,不能用一个或几个标签就能随意概括、评判的的。只有认真的觉察,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才能够对它们的特征,内在、本质、准确的认识,能找到它们更多的可能性,并做出灵活的应对。不然,只能永远框在对与错的执念里,把你的思维在自己预设的框框里限制死了——这就是你的思维定势和情绪惯性的根源。

父母面对孩子时,同样需要秉承这一点,对你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保持着好奇、想要了解ta们的心态,而不是先入为主,这样会让孩子随时处于“防范”“抗拒”状态。

又想到我办公室的那两个学生,不能怪孩子们不懂事,当我们的思维被各式各样的评判占据时,我们也会变得喜欢卸责、抱怨,经常主观臆断……我们讨厌的样子。

觉察之后,是接纳。先接纳自己现在就是这个状态。就像我之前学习咨询伦理,各种理论听听都懂,可是遇到具体情况,一开始仍然容易蒙圈,因为没有处理过就是陌生的,它不可能马上成为自己的运作模式。

比如“灾难性思维”,只要把思路停一下,就仿佛给思维网络断一会电,也许你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你所担心的样子。然而,人已经形成的思维,它的顽固性真的超乎想象,就仿佛是一块巨石卡在路边,真的需要一遍一遍地磨,才能清除这个阻碍。

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方向对就没问题,慢慢地来、升维。

三  

于是,我尝试做一些改变。

首先,我在头脑中模拟和那个语气硬邦邦的学生谈话,我可以说:“我的哪些做法让你有一点不愉快,让你语气这么冲呢?感觉那些话,就像是一个叛逆期孩子对妈妈说的话,是我的一些做法,引起了你的一些思绪吗?”而不是条件反射般地在浮现出那个让我不舒服的形象。想到我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她谈话,心里就放松多了。第二天上班一见面,竟然可以和她笑脸相迎,轻松打招呼了,她的语气居然也柔和了不少。

我进一步确认,不是其他问题,只是她的表现诱发了自己过往的痛苦记忆和不适感,勾起了对抗、恐惧。

除了说话的语气,她还有一点爱占小便宜的毛病,会对我提出一些要求做突破界限的事情。比如她时常请我帮忙用办公室的打印机给她打印材料,这是公共资源,不是服务个人的,我居然不好意思拒绝——这是我的另一个问题,把握不好边界。无论退缩还是越界,都是边界不清晰的表现。

想想,她一个缺少边界的人,遇到我这样又一个缺少边界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做出突破规则底线的事情。

于是,当又一次听到她对我说:“老师,那边催我交材料了,能帮我打印一份吗?”,我回答道:“这是第三次了,哈哈。”然后我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过了一会,我问:“多吗?”

她说:“我去外面打吧。”她的语气又变得硬邦邦的。

我说:“哈哈,还有情绪了吗?是这样,这件事可以讨论,如果真的很急,来不及自己找地方打印,你能勇敢向我求助,这值得鼓励。当然如果不急,还是要你自己解决。”

她说:“我交钱!”依旧是硬邦邦的语气。

我说:“办公室没有权力收打印费,没有这个程序。”

我又重复了一下我的话,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把材料给了我,原来是一份学生党员的情况登记表。我忽然感觉,我坚持界线又多了一层意义——不需要用语言教导,做到即是最好,身教重于言传。

我提醒她,以后要提前做好准备,下不为例,她表示接受。以后她也没有再请我帮忙打印了。

这次,我终于没有再被情绪所裹挟,能够用“温柔而坚定”地说出我对她的要求,坚守底线又保持弹性,也避免了我以前的应对模式——不好意思拒绝,又觉得这样不妥而陷入自我纠结。

成长,就是生命中遇见,慢慢来。无论是她,一个学生,还是我,一个成人。

相关阅读:
正月已过,我终于跨越春节这道槛
你的拥抱,拯救了一个将死之人
我利用思维流程图,从自杀的心理闭环跳脱
人生第四个本命年,重度抑郁的一百天
猝不及防的大雨,开启了我人生又一个十年
绝不能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休学的孩子! 
患者们不必用“正不正常”的标签定义自己
要与他人、自我,保持适度的距离感

作者简介:


山竹

从事中小学教育20余年,学习心理咨询5年,曾参加浙江大学心理咨询技术高级研修班培训

有丰富的自我成长、陪伴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家长的经历,并有带领心理团体的经验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作者头像预约陪伴,编号pb0507

作者过往作品:

年夜饭,藏着家庭关系的密码
失约的桂花,就像抑郁的孩子

现实感的缺乏是人陷入心理疾病的内因






陪伴者职业学社春季班(二阶)
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

活动时间:6月6日-8月5日
每周一、周四

点击下图海报或扫码了解详情、报名

陪伴者培训实操班也在招募中,点击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