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家的钟摆

加雷斯·戴尔 勿食我黍 2023-12-17


作者|加雷斯·戴尔(Gareth Dale)

布鲁内尔大学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教授




尔·波兰尼在进行概念描述时,试图将历史制度主义经济学置于整个经济思想之中。他告诉芬利,其“哲学源泉”是亚里士多德。根据这位希腊哲学家的理解,人类“天生就可以通过自给自足来生存”,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制定过程,其间生计得以保证”。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机构是各个家庭,而且构成家庭的不是财产,而是父母、子孙、奴隶等个体。波兰尼指出,在现代欧洲,当政治经济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时,其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参照物质生活资料组织及制度结构,从“实质性”(或“社会”)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孟德斯鸠认为,经济制度是“按照其在整个社会框架中的功能而形成的”,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用本质上真实存在的框架线条来阐述财富的概念。但18世纪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一些学者开始将经济视作一个有独特制度的领域,持此观点的不仅有约瑟夫·汤森(Joseph Townsend),更有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这些学者利用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个人与契约”假定,“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这一现代化理念,该体系由经济动机支配,受制于形式合理性经济原则(即节约)”。在他们的著作中,“实质性元素”回归至“马尔萨斯的人口假定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根据这种新理念,经济行为源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和需求,或者现如今所说的稀缺性”。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是相对立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曾“明确否认稀缺性假设”。


在波兰尼看来,经济理论在19世纪经历了一场钟摆式波动。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形式主义(或“经济主义”)方法遭到了弗雷德里克·李斯特(Frederick List)、凯里和马克思社会方法的反驳,进而引发了一场披着新古典经济学外衣的形式主义反驳,这场反驳由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带头。在波兰尼的架构中,门格尔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在研讨会中,他总会赞扬门格尔的价值论和“市场过程”,认为这是“人类思维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因为该观点证明了“价格源于人类活动”。因此,价格可视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属性,而非商品本身的属性。这与波兰尼的顾虑相反——他认为价值内在于商品之中。但令人痛心的是,这名奥地利经济学家及其合作者错误地将合理的节约行为等同于经济活动,将稀缺性视作一种自然状态,并且据此推论经济学就是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在门格尔之后,经济学的钟摆再次向社会主义倾斜。早期制度主义中便有所体现,该思想对古典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进行批判。德国和美国的制度主义学派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变化,猛烈地批评了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人类受自然法则支配的个人主义观念),他们密切关注当代生物学研究与人类学研究及关于文化差异和随之而来的社会演变的新思考。波兰尼自己的作品深受德国和美国制度主义的影响。他尤为熟悉凡勃伦的作品,大胆给出精辟的评论——“凡勃伦的秘密是: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而关于秘密的秘密则是:他实际上并不是”。波兰尼虽然批评凡勃伦倾向于“低估资本主义市场规律的相关性”,但他发现他们在不少问题上持一致意见,称赞凡勃伦是“‘实质性’对抗‘形式主义’统治的先知”。


如果说德国历史主义者和美国制度主义者超越边际主义经济分析的努力应该得到肯定,那么他们在创建“积极理念体系”方面则是失败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与门格尔一样,试图促成积极合成,这与波兰尼的观点形成明显对比。韦伯虽然接受边际主义经济理论,但他批评“自由市场为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这种观点。更确切地说,这种观念认为经济领域必须由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塑造,研究该领域的相关作品需要掌握制度结构理论。韦伯在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卡尔·克尼斯(Karl Knies)和威廉·罗雪尔(Wilhelm Roscher)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在克尼斯和罗雪尔看来,探讨资本主义时,应该主要从其“理性主义”取向出发,而韦伯也同意此观点。“理性主义”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理想(或“一种精神”),与封建社会那种自我利益需服从社区与责任的家长式作风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在研究普鲁士的资本主义发展时,韦伯将文化与经济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主义论点。在纯粹的经济学层面上,普鲁士乡村地区的转变具有进步意义,但这种进步是以牺牲本国的道德和政治基础为代价的。这说明韦伯更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市场本身无法为理性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其运转必须受到各种道德和国家限制的制约。国家一般被视作有益的客观实体,可以保证公民秩序和社会进步。鉴于仅仅通过市场参与者的个人利益无法发现哪些社会条件是建立有凝聚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所以人们在研究经济学时还需要辅以文化外壳(或精神)和制度结构理论。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波兰尼称他的经济史研究方法是对韦伯思想体系的批判性利用与更新。在动身前往纽约前不久,他在给迈克尔的信中透露出自己正在回顾韦伯毕生的作品,“认为如果要提升至1947年可达到的理解水平,那么一切都得重新开始”。韦伯最先清晰地界定“经济通史”的范围,并赋予其旨在了解“人类社会经济体制支配领域”的概念工具,这是他的贡献之所在。另外,韦伯对经济行为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区分使波兰尼受到了启发(形式理性是指经济活动的量化与计算,而实质理性是指经济活动服务于“最终价值”的程度)。但他并没有不加批判地接受韦伯的方法。或许是因为忽视了刚刚萌芽的经济人类学这门学科,这位德国社会学家坠入了经济学谬论的陷阱。他把经济与市场等同起来,认同“人类需要互通有无、以物易物”的荒谬观点,结果无法在形式/实质性二分法方面得出合理的、重大的结论。波兰尼为自己揽下了这一任务。


韦伯错在坠入了语义陷阱,没能理解“经济学”一词的双重含义。波兰尼表明,其中一种含义——首先由门格尔于1871年提出,随后由利奥尼尔·罗宾斯普及的形式意义——将经济学等同于节约行为,认为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条件下对各种替代品做出理性选择的研究。但是,如果说形式意义的创始人门格尔最先传播了这一“弊病”,那么他在后期著作中无意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实质意义:经济学是关于“物质需求满足”的研究,这门学科得到的暗示“与其说来自思维与合理性,不如说来自身体与需求”。随后,门格尔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在制度主义者的掌握下,这种观念为人类经济的一般理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包含历史学和人类学,而且可以运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相比之下,形式经济学仅仅聚焦于市场现象,对于理解“原始社会”毫无意义。虽说市场体系实际处于支配地位,导致“经济”一词的两层含义恰好重合,虽然混淆意思是可以理解的,但区分这两层含义如此重要,事实上竟然有这么多社会科学家将其混淆,未免也太让人羞愧了。谈到混淆含义的蔓延之势,韦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可以说是“罪魁祸首”。韦伯的理论存在这一不足之处,正好解释了其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基本缺陷——认为可以将稀缺性公理应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基于这种有缺陷的架构,韦伯认为现代理性已经脱离了价值,波兰尼则认为现代经济已经脱嵌于社会。


波兰尼通过这种经济思想的历史性概论来界定自己的方法。可能有人将其归为亚里士多德学派,采用亚里士多德的互惠和再分配原则,注入当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此模拟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此外,他的观点还受到了美国制度主义和韦伯“经济通史”的启发(门格尔的“实质”定义弥补了韦伯“经济通史”的不足之处)。按照波兰尼的理解,实质元素是指所有经济体的共性,而制度维度关注的是差异。


我们可以在波兰尼的实质主义理论中察觉到某些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由马利诺夫斯基、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类学家及涂尔干(Durkheim)发展而来,认为社会产生于人类本性,是一种相互协调的整合体系。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制度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一些给定的社会关系被视作功能互补的统一整体。波兰尼也持这种观点。他的方法适用于“所有涉及经济及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社会科学”,旨在专门提供“非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学’”基础。波兰尼声称,实质性意义是用于比较经济体的唯一真正意义上的通用参量。他的这种说法实际是在强调,人们在理解经济活动时有必要考虑这些活动与整个社会一般目的之间的关系。同样地,在他的制度主义理论中,功能主义的影子显而易见。按照他的观点,经济就是“组织问题”,组织是依据“制度在发挥作用时呈现出的一些有特征的活动”来界定的;反过来,制度则是根据其功能(提供给社会的服务)来界定的。经济制度的目的在于利用资源并评估做出的相关努力,即整合不同的经济元素,使其嵌入整个社会之中,从而确保社会稳定与统一。这决定了经济学家的中心任务:寻找经济进程中各种元素的“整合形式”。这一进程得到整合后,“各种运动应该相互依存,即表现出相互作用的趋势”。


1950年,波兰尼终于定下了研究项目的大纲。他告诉贾西,其实施目标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新视角,更好地“理解早期社会的经济,尤其是贸易、货币与市场现象”;“为经济史比较研究奠定基础”。这个研究项目会科学地回答一系列问题:如如何明确“原始经济体”和工业资本主义之间的差异?在缺乏市场体系的情况下,经济体该如何运行?在缺乏市场交换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这些难题始终贯穿于波兰尼的研究,主导着整个研究计划。除了《贸易与市场》之外,他的研究成果还呈现在另外两本书中——《人的生计》(The Livelihood of Man)和《达荷美与奴隶贸易:对古代经济的分析》,这两本书在波兰尼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End—


本文选编自《卡尔·波兰尼传》,注释从略。特别推荐阅读。该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卡尔·波兰尼的《巨变》及其生平|弗雷德·布洛克

包刚升|反思波兰尼《大转型》的九个命题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欢迎读者点击关注,出版机构、媒体合作可留言👇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