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命运捉弄,唐伯虎向左,王阳明向右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8-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唐伯虎和王阳明似乎毫无瓜葛,一个被后世称作风流才子,一个是超凡入圣的儒家模范,在我们眼里是属于平行世界的。


但他们人生的起步是相似的,唐伯虎1470年出生,比王阳明大2岁,年轻时走的都是科举之路。


他们的命运也只有一次交汇点——1499年北京城的会试, 而那次唐伯虎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唐寅故居。图源:视觉中国


那时的唐伯虎春风得意,刚中了应天府乡试的解元,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状元。以唐伯虎的实力和名声,会试是被寄予厚望的,感觉前三名是手到擒来的。而王阳明的老爸王华虽是状元,但王阳明却落榜过两次,在浙江的乡试也只考了70名。


会试的结果是,王阳明得了第二,本来是第一,被主考官徐穆改成了第二;而唐伯虎却被卷入贿考风波,闹得满城风雨,朝廷还出动了锦衣卫盘查半天,最后他被勒令到浙江当小吏,从此仕途没了希望。


而王阳明的仕途也不坦荡。他在刑部好不容易熬成了六品,因仗义执言,上疏挽救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结果被太监头子刘瑾命令用廷杖打了个半死,最后发落到贵州的龙场当驿丞。他的父亲王华也受到牵连,被赶到南京当吏部尚书,退居二线了。


王阳明故居。图源:视觉中国


刘瑾还不解恨,派人一路追杀,王阳明靠机智和运气才躲过一劫。而龙场那时还是穷山恶水,风俗也未开化,去了是真正的流放,精神世界的孤独更苦于物质生活的困顿。


唐伯虎历经的是成败,王阳明碰到的是生死。


在这样的磨难前,唐伯虎选择了对抗。他不屈从当小吏的羞辱安排,回到了故乡,选择了“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的快意人生。他虽才气逼人,诗、书、画皆是一时之绝,但半生坎坷潦倒,靠朋友接济和卖画为生。身后更是寂寞——明末有位文人叫雷起剑,他去祭拜唐伯虎时,发现墓地里牛羊成群、满目荒凉,很是凄惨。


只是后来的好事者不断添油加醋,给他安插了一个从未谋面且大他十几岁的秋香来红袖添香,从此唐伯虎成了风流浪荡的代名词。其实,他晚年过的是青黄不接的苦日子,“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常盼着买主到家里买画扇。


唐寅《书画扇(二帧)》




比起唐伯虎,王阳明一生遇到的风浪更大。龙场悟道后,他从人生的低迷中走了出来,不管是仕途还是思想。


从功劳上看,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被他恩威并施一朝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半个中国震动,极有可能酿成“靖难之役”的翻版,他手无寸兵,却无中生有,屡出奇兵,在鄱阳湖中一举擒获朱宸濠;到暮年,他又披挂上阵,为平定西南部的叛乱奔波不已。


朝廷在不停地用他,但几乎不给他奖赏。即便是平叛朱宸濠这样的盖世奇功,也没有得到明武宗的任何赏赐。当时抓了朱宸濠,他赶紧交给太监张永,然后称病避祸。


在立德立言上,他创立了阳明心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悬而未决的问题,弥补了朱熹偏于外、陆九渊偏于内的片面。


在创立阳明心学的道路上,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停地上下求索。


王阳明像。浙江图书馆藏陈治德刻本


年轻的时候,他学朱熹,格竹子,结果白盯了七天,最后病倒;后来他学了陈白沙之学,“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方才踏上心学之路;到了贵州龙场,他接受了陆九渊,才宣告“心具万理,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诞生;在江西,从“格物致知”跨越到“致良知”,他的良知心学方才真正建立;在“天泉证道”上,他用“王门八句教”修正了原先的“四句教”,这才成为良知心学的终极教法,而这时离他去世只有两年时间了。


王阳明的心学不只是在书院里讲经论道得来的,常常是在戎马倥偬中切磋琢磨中悟出的,所以才更有生命力。


王阳明这一生,追寻的,践行的,其实都是心的救赎,是由凡入圣的修炼。当人生的大浪拍来时,他没被浪潮吞噬,也没随波逐流,而是成了造浪者,成为那时代大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清人由此夸赞: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他的心学既影响了中国,也成为东亚的显学,才会出现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这样的日本铁粉。临终时,他才会全无遗憾: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唐伯虎在遭受生活的重创时,躲进了市井,躲进了山水,躲进了丹青,用文字笔墨去营造自己的人生。他的诗文书画,也皆为精品。他虽玩世不恭,却始终没有放下。因儿子早亡,他两次让自己的弟弟把侄儿过继给自己。


看似洒脱,他却依然背负着沉重的伦理枷锁,没有走出他的旧世界,而王阳明却用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他俩同是才华横溢,同是风华正茂,最后的人生境遇却完全不同,既有原生家庭的影响,更是本人的品性使然。


苏州商人家庭出身的唐伯虎,在碰壁之后,选择了狂狷路线,在临别之时,他留下的《绝笔》也没有低头: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而王阳明出身浙江余姚的儒学世家,他是靠精通王氏家传的《礼记》才得以高中进士的。他年轻时,就笃定“读书登第只是第二等事,成为圣贤才是第一等事”的志向,这境界和格局远超他人。


所以在遭遇磨难和险境时,他可以云淡风轻,“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那是因为“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而唐伯虎一生都在嘲讽和回击,“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他叛逆了一辈子,但面对“无后为大”这一牢笼藩篱,他依然不能洒脱“看穿”。


而王阳明却从程朱理学的藩篱中走了出来,开创了阳明心学,超越了那个时代。




面对命运的不公,两人都选择了抗争。


唐伯虎选择向左走,浪迹山水,纵情花酒,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而王阳明选择向右走,如同罗曼罗兰所说的,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唐伯虎的诗文、书画现在依然是佳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好比流星,闪过它的光和亮,一时间会打动你,但不会成为你一生的指引。


而王阳明在人生三不朽中,却做到了极致,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卓立千古,历朝历代中,他是三者完美结合的第一人,其创立的“致良知”学说,更可“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那是天幕上永不坠落的恒星。


面对磨难,相信你也会有自己的选择。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