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15年的两封回信

甬轩 浙江宣传 2023-03-0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20180228”,这是宁波革命老区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许多农家乐设置的WIFI公共密码。这段密码里,藏着一个特殊的日子——2018年2月28日。一个横坎头村的乡亲们不会忘记的日子。


五年前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总书记的关怀,一直引领激励着横坎头村的党员群众。这些年,横坎头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这不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给横坎头村回信。20年前,也就是2003年,横坎头村两委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写信,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习近平同志给横坎头村的两封回信,中间跨越15年。


有人说,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横坎头村,就像一部有着厚重历史和丰富故事的书,这里藏着浙江乃至全国广大乡村,实现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密码。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同志的这两封回信。


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 图源:新华社




在明星村众多的浙江,地处四明山区的横坎头村是普通的,地僻人稀、资源有限,曾受贫困之苦。


不过,横坎头村也是特殊的,它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和南方七大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册上闪烁着光辉。


在这座小山村的今昔巨变里,我们读懂的是一份不变的为民深情。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3年农历新年将至,天寒地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那时,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村民人均年收人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当地人发出“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的感叹。


“知道农民的苦,也懂农村的难。”横坎头村的老书记张志灿告诉笔者,他仍记得那年在会议室里,习近平同志与镇里、村里的同志围坐在一起谋划发展之路时的情形。


2003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横坎头村党员干部集体商议后,以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名义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汇报了横坎头村将加快中心村建设,在老区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仅3天后,横坎头村干部群众便收到了回信。习近平同志在回信中鼓励村民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在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一晃15年过去后,横坎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多元,是2003年的10倍。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快又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信中说,“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份为民情怀,根植于基层沃土,一以贯之未曾褪色。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不论担任什么职务,不论身处什么地方,始终没有离开过人民,没有忘记过乡村。


如今,横坎头村站在了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新起点上。今天,我们回望它走过的路,是为了不忘初心,传承好红色基因,脚踏实地走好当下和未来的每一步。


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4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闯出了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的新路。而今,要破难前行仍离不开一个“闯”字。重温总书记的两封回信,我们更加懂得,干事创业就要有那么一股子闯劲。


在革命老区,怎么为,如何闯?


《习近平浙江足迹》写道,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横坎头村调研时,强调了三个“有没有”:“关键要看那里的干部群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有没有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有没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2003年给横坎头村的回信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敢于闯大胆试,横坎头村的干部群众不断闯关前行。面对区位受限、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村里自力更生创业,从外地引种樱桃果苗逐渐培育起本地特色农业。抓住乡村旅游发展契机,打响红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绿色资源,每年吸引游客已超百万人。


游客正在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面对新时代新课题,不禁要问,我们如何从横坎头村的改革闯劲中,汲取经验和力量?


持续保持闯劲,需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比如,横坎头村成立的新农村发展有限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在盘活集体资产、发展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举措,是来自湖州等地一些乡村试点创建的“强村公司”在全省的推广。


正如农村改革重要推动者杜润生所说:“要说中国农村改革,那是从上到下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尤其要归功于农民自己的创造精神。”


持续保持闯劲,要从突破一个点向闯出一片天转变,提升改革整体性。一段时间以来,浙江农村的改革突破,以“单兵突击”为主。比如,余姚在全国首创开通 “超市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义乌在全国首创并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激活了乡村的要素资源。


现在我们面对共同富裕这一大课题,更要在系统集成方面“闯新路”。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比如,在改革探索中,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打造数字乡村引领区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不管怎么闯,关键要把尊重农民的实践创造、增进农民的根本利益和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作为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 图源:浙东红村横坎头




小小的乡村,亦是时代的缩影。在横坎头村,我们看见过去,更能读懂未来。


近百年来,横坎头村经历了举旗革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这一系列事件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有一个坚强党组织的领导,带领大家不断奋斗。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党员同志回信中的这段话,就镌刻在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显眼处。他强调,要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当前,浙江广大乡村正向共同富裕迈进。这部新的“奋斗史”,仍然需要党组织带领大家来共同书写。笔者谈四点认识。


其一,要想跑出加速度,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乡村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不一,这就更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压舱石”作用筑得更牢,凝聚起乡村各方力量和有限资源,形成集体认同,朝同一个目标迈进。


比如,去年,横坎头村与周边8个村,成立了联盟区域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公司化、规模化运营。这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优势。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功能形态,既各取所长,也发挥聚合力量。


其二,机遇不会从天而降,关键是如何作为、怎么有为。当前,浙江对干部提出了“干事且干净、干净加干事、干事能成事”的勤廉要求。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员干部的能力强弱、素养好坏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能否顺利推进。基层党员干部既要“能为”也要“敢为”,不管攻坚共同富裕难题,还是逐浪数字化潮流,都需要不一般的智慧和勇气。


横坎头村巾帼志愿者在巾帼苗圃播种蔬菜,成熟后赠与残疾、困难等家庭 图源:浙东红村横坎头


其三,说一千道一万,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头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员干部要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比如,这两年,横坎头村两委谋划了“未来乡村”的图景,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数字农业大棚,助力村内高效农业提升;通过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集成的综合应用……这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关键在于要有能创新敢创新的领头人。


最后,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接棒,需要相信年轻的力量。横坎头村干部里,有“海归”80后,也有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90后,他们的到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村里年轻人办的“四不用”农场,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激素,产出的山涧米、鲜食花生等绿色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也有年轻人把当地土特产“梁弄大糕”,做成了甜点连锁店,香飘全国。


如今在横坎头村,人们可以看到,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旁,墙上两米直径的巨大红五星已历经80多年岁月洗那些脚踏实地走过山路、看过墙上绘着斑驳红星的横坎头村村民,最能切身感受到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跨越15年的两封回信,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大胆闯努力干,方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