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门口打个球,能去哪儿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4-19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去球场打局“养生球”、在绿茵场飞驰奔跑、在健身房“撸铁”挥汗如雨,是时下很多人的首选。

随着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逐渐临近,全民健身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仅3月26日一天,就有8场马拉松比赛同时在浙江各地举行,场场报名人数爆满。亚运红利不断释放,亚运场馆全部实现了赛前开放,让很多市民在家门口就拥有了世界顶级赛事场馆的运动体验。

尽管如此,人们健身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超过了运动场馆的建设速度。而且亚运场馆数量毕竟有限,距离又不算太近。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也很难找到兴建大型体育场馆的空地。种种因素叠加,群众怎样才能在家门口实现“打球自由”?

市民在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体育馆内进行篮球对抗赛




说到身边的运动场地,大多数人首先会把目光投向离家最近的校园。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数量上约占全国的39%,面积占比53%。

虽然很多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在当初设计时标准很高,但这些场地往往课余时间无人使用,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场地的大量闲置,全社会人均可使用的体育场地面积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某种程度上,就群众性体育设施而言,“用好”比“建成”更重要。盘活体育场地的存量资源,已经成为缓解全民健身供需矛盾的关键变量。2023年起施行的《体育法》就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中小学校园成为试水探索的第一步。近年来,杭州推动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地(馆)1184个,其中室外体育场地905个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279个室内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场馆线上预约很便利,有些学校还开通了“刷脸”通道,方便市民进出校园健身。

笔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就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此后,全国多地也试行和推动过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但为什么到目前为止,真正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城市还并不多?

校园开放有“堵点”,是因为学校体育场地确实存在管理难点。像形迹可疑人员进入校园,学校周边乱停车,操场上垃圾、烟蒂随意丢弃,健身器材过度使用甚至暴力使用导致损坏严重,等等,都让部分学校对“开放”不堪重负、心有余悸。

然而,这些问题要通过更精细的管理解决,不能因噎废食、一关了之,否则就很难满足日益高涨的全民健身需求。

比如,有的地方将学校体育设施日常更新维护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发放场地开放管理补助,确保学校以免费或较低价格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有的地方为开放校区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为市民健身安全保驾护航;还有一些地方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场地开放管理,并开发了相应的APP,让公众可以在掌上预约时段、场馆和使用时长。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夜晚和周末到学校操场“刷圈”的身影多了,灯光球场也变得人声鼎沸起来,群众身边的体育场馆正在不断“苏醒”过来、“跳动”起来。

杭州多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图源:杭州发布




除了做好现有场地的开放,老百姓对扩大新“版图”的渴望也十分迫切。尤其是广受喜爱的“三大球”“三小球”等,即便现有场地都开放了,高峰时段还是经常“爆满”,难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是否要在城市里建设更多大型运动场馆?这是一个专业的城市规划问题,与人口分布、土地规模、周边环境都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确定要建新场馆,规划选址难、财政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等问题也都很棘手,还会让人觉得“远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嵌入式体育场地应运而生。所谓“嵌入式”,就是俗称的“金角银边”,利用小区空地、公园绿地、高架桥下、建筑屋顶等城市闲置地块,因地制宜打造各类体育场所和设施,用“绣花”功夫建设家门口的运动场地。

以杭州为例,仅2022年就建成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2243片,共计78.9万平方米,许多已成为“网红”运动打卡地。像拱墅区石德立交桥下的杭州篮球公园,不仅是周边群众日常运动的场地,还经常举办人气颇高的篮球比赛,带动了周边文旅消费的升级……

在舟山,今年出台全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力争通过三年行动,在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中安排20%以上用于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配套“三大球”、“三小球”、门球和轮滑等。

在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过程中,要想更好服务受众,还得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杭州市发起的“寻找杭州金角银边”行动,就是让老百姓提出场地需求和规划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落地。现在,杭州不少嵌入式体育场地都是通过市民的“慧眼”发现并推动建成的。

嵌入式体育场地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其实城市不缺少体育场地的建设空间,关键是如何发现空间、整合空间、利用空间,把所谓“犄角旮旯”的空地变成百姓休闲健身的新家园。

由高架桥下空间改建而成的杭州篮球公园




不论是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还是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那就是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怎样效率高就怎么来,怎样老百姓受益多就怎么办。办好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提升,笔者总结为四个“更”。

预约更便捷一些。移动互联网时代,老百姓已经习惯在手机上进行掌上预约,如果去健身还需要上门询问,名额满了让人白跑一趟,显然是缺乏为民服务的诚意。在这方面,亚运场馆已经作出示范。比如,已经有超过2.1万名群众通过“亚运场馆在线”,预约到富阳银湖体育中心体验射击、射箭运动的魅力,全部对外开放的56个杭州亚(残)运场馆,预约使用的市民已超过200万人次。

场地更多元一些。运动场地的多元属性是全民健身的题中之义。目前大部分的运动场地集中在田径场以及“三大球”“三小球”,考虑到参与人数的比例,这样的布局有其合理性。调查显示,浙江人平时参加运动项目最多的是健身走,比例为51.59%,跑步与广场舞比例分列第二、第三位。老年人、女性群体更多时候只能在公园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在空旷的场地上练练太极、跳跳广场舞,他们参与运动的需求应该被看见,门球、板球、瑜伽、舞蹈、游泳等场所的建设应该更多地被纳入规划。

运营更专业一些。无论是大型体育场馆,还是嵌入式体育场地,缺少专业的运营、维护,都是无法持久的。除了考虑日常的开门、关门,更重要的是赛事活动的举办,带来人气的注入,让体育场馆真正“活”起来。此外,体育场馆内的专业指导不可或缺,可以发挥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员、浙江首创的基层体育委员等的作用,实现不但能“约球”,还能“陪练”,避免不科学运动带来的身体损伤。

保障更到位一些。坚持公益属性的同时,不能降低运动参与的质量,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保障制度。政府不但要“兜底”,做大运动场馆的基本盘,还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以补助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参与运动场馆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全过程,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效率和运营活力。

不久的将来,当“出门10分钟就能打球”不再是奢望,当每天运动半小时成为可能,当体育的获得感不仅仅是奥运会、亚运会上的奖牌数,而是群众出门可及、真实可感的一个投篮、一脚射门、一次挥拍,我们可以说,全民健身时代已经真正到来。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二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