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红也是红”危害不浅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7-1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有论者认为,这是一个“眼球经济”时代。不少人信奉着这样的观念: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也不要“无人问津”;比起被人遗忘,更愿意被人讨厌......

不知从何时起,“黑红也是红”的流量逻辑在互联网蔓延,有人自爆黑料、有人言行出格、有人互掐互撕、有人扭捏作态、有人扮丑搞怪,在法律和道德底线上来回摩擦。“群魔乱舞”的背后,是对名利无节制、赤裸裸的追求。那么,“黑红也是红”折射了什么?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图源:视觉中国




古今中外,“红”的原因不外乎人品、才华、颜值、能力、机遇等,所以人们经常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人。

而所谓“黑红”,就是靠黑料和负面新闻红起来。“黑红”为什么能大行其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对关注度和表现欲的过度追求。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通过哭泣来获取别人的关注。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成名的机会。”互联网让获得关注变得容易,一夜成名不再是一个神话;但同时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争抢的主体太多,在比颜值、比才华、比能力、比人品等都难以取胜的情况下,于是,有人剑走偏锋,用“自黑”“黑别人”来博关注,从而满足自我分享、表演和被观看的欲望。

“一寸流量一寸金”的诱惑。互联网打通了流量变现的渠道,艺人有热度就有商业价值,普通人获得流量就有望成为网红,接踵而至的就是商业资源。“钞”能力,让更多的人对“黑红”趋之若鹜。比如,某女艺人就曾坦言,每次接受采访或者在公共场合发表不当言论后,下一次的“出场费”就会更高。于是她在“黑红”的路上越陷越深,直到被全网封杀。有的主播无力生产高质量内容,只能靠低俗、丑闻、自黑和盲目pk等擦边内容吸引网友打赏,有的人甚至因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媒体平台和MCN机构的推波助澜。一些媒体和平台在“黑红也是红”的乱象中并不无辜。相反,对负面新闻的追捧、跟踪报道、肆意炒作,就是在给“黑红”者源源不断输入能量,最后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流量狂欢”的闹剧。还有的媒体和平台在综艺节目中恶意剪辑、制造冲突,引导粉丝互骂,以实现为节目引流的目的。而一些MCN机构为了打造“网红”获取收益,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有网友发现前不久还在被批判的某事件当事人,后来竟然就出道了。

一些网友的鼓动怂恿。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网友对负面新闻、艺人黑料、人性底线、丑恶现象的偏好和猎奇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转发、点赞等,都是助长“黑红也是红”大行其道的重要因素。更有甚者通过打赏等行为,怂恿网络主播挑战底线。

此外,美西方“娱乐化”文化的侵蚀也不可忽视。比如美国的卡戴珊家族,为了获得流量,吵闹、打架、互爆黑料……他们的年收入却超过了一线明星。类似案例在国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小觑。



尼尔·波兹曼说,如果一个民族把精力集中在琐碎的事情上,把文化生活视为消遣,把人民变成被动的受众,把公共事务视为儿戏,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互联网传播的不仅是信息,还有价值理念。“黑红也是红”,从表面上看是流量驱动下的闹剧,但它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冲击主流价值。中华文化讲究“礼义廉耻”,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节,留下了许多“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动人故事,共同构筑起了主流价值的底色。而“黑红也是红”,其本质是抛弃人的尊严、气节,将“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以挑战公序良俗、践踏人格尊严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牟取利益。“黑红”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对主流价值产生冲击。比如,对于插足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有一部分网友在研究她的裙子和女性魅力的养成,还有一部分男性网友在嫉妒事件的男主人公,感叹“为何不是我”。而某个“不雅视频”女主角居然借助丑闻出道获利,令人瞠目结舌。

对青少年形成不良示范。很多现象或习气,都能在互联网推动下,引发效仿。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超10.67亿,其中18.7%是19岁及以下人群。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如果长期接触的都是“黑红”内容,了解的是如何通过爆黑料来赚钱,既会引发他们对不良行为的效仿,也必然动摇他们寒窗苦读、奋斗成才的信念。

污染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任由“黑红也是红”的理念泛滥,负面新闻、明星丑闻、网红黑料将充斥网络空间,“劣币驱逐良币”,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新闻和内容反而传不开传不远,无法引起足够关注。

拉低了社会审美。互联网也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黑红也是红”的土味、恶搞、扮丑,甚至在底线边缘试探的行为的不断出现,形成了审美误判,甚至导致“以丑为美”的扭曲型审美。比如,一个扭着屁股、用夸张姿势进行自拍的男人,自称“人类高质量男性”,凭借荒谬的言语,一炮走红,随之开始收取粉丝高价“入群会费”,最终国家广电总局出手,其个人社交平台账号被封禁。

图源:视觉中国




治理“黑红”现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何整治其滋生的土壤,斩断其利益的链条,打击其幕后的黑手,笔者认为关键要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

如何把主流声音做得更强更大?“大道不彰,小道必猖”,主流声音更强更大,才能挤压“黑红”内容的生存空间。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主流媒体,需要不断把受众的眼球从网络黑料、低俗内容、明星八卦中抢夺过来。当然,抢夺流量不是去迎合部分网友的低级趣味,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而是将受众心理研究得更透一点,将打法和战术用在把主流声音做强做大上,善于说人话,敢于说真话,创新内容与形式,壮大主流舆论声势,引领社会价值走向。而商业网站和社交平台也应该赋予正能量以大流量,引导网民关注更有意义的正面内容。

如何切断“黑红”内容的流量供应?之所以有人追求“黑红”,归根结底是渴望得到关注,想要获得流量。而流量是谁给的?是平台。倘若平台切断流量供应,并对“黑红”内容加以管制,对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内容予以封禁,那么“黑红”生存的土壤就不再存在。“吃瓜群众”也须明白,每一次的打赏、点赞、转发、评论都是在助推“黑红”现象,长期沉迷于其中,有害无益,也让人失去了深层次、多维度思考的能力。相反,只要我们对这种“黑红”现象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多一句善意的劝告,多一点理性的探讨,就能为构建和谐精神家园出一份力。

如何以正确价值观引领网络行为?部分网友渴望成名并获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个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就暗中标好了它的价格”,靠出卖人格尊严和挑战底线来获取收益的行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和身边的人。有违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许会引发一阵的追捧,但最终会受到唾弃。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靠“黑红”得来的流量和金钱,同样要不得。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